法律詩句
⑴ 歌頌法律的古詩詞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孟子》
法者,定分止爭也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回 ——司馬遷《史記·答太史公自序》
懲其未犯,防其未然——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銷惡於未萌,彌禍於未形——司馬光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⑵ 關於法律古詩詞有哪些
1、《石鼓歌》
宋代:蘇軾
欲尋年歲無甲乙,豈有文字誰記某。
自從周衰更七國,竟使秦人有九有。
掃埽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當年何人佐祖龍?上蔡公子牽黃狗。
譯文: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尋不到年歲甲乙,那裡還有名字記載著誰或某。自從周王衰退更疊七國相繼滅亡,竟然使一統的泰國積有九有之師。秦朝掃除詩書崇尚暴虐的法律。放棄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當年是何人輔佐暴君秦始皇帝?上蔡公子李斯牽著害民的黃狗。
2、《秋懷》宋代陸游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白話譯文:鬍子頭發已經全部發白,才開始發覺自己落寞孤獨,開始研讀法律為自己伸張正義。訴訟的流氓在法庭上吵鬧像在市場一樣,小吏的案牘堆積在座位上跟城牆一樣高。
3、《寄盧仝》唐代韓愈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
譯文:先生的事業沒有辦法丈量,只能由法律來約束自己。這個案件已經經過了春秋三代,卻依然被放在高閣之上,自己一個人抱著遺留的經書,重新開始訴訟。
4、《自尤》宋代蘇洵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譯文:這就是法律的無奈了,我依然可以抬頭問蒼天為什麼會這樣。天這么高,鬼神沒有辦法相信,但是後世的人們一定還是會聽聞我們現在聽見的話。
5、《送師道弟修德慶》
宋·陳宓
得暇詩書休釋手,
先公法律自治身。
譯文:我有空了看書愛不釋手,知道了以法治世、治人先治身的理念。
⑶ 關於法律的詩句有哪些
1.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出處:《出師表》漢·諸葛亮
譯文: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2.褚先生曰: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猶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
出處:《陳涉世家》漢·司馬遷
譯文:褚先生(褚少孫)說:「地形險阻,是便於用來固守的;武器裝備和法制規章,是便於統治國家的。但這些還不是最可靠的。先王以仁義道德作為治國的根本,而把鞏固邊塞制定法律條文看成枝葉,難道不是這樣嗎?」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
出處:《荊軻刺秦王》漢·劉向
譯文:並且按照秦國的法律,臣子們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帶一點兵器;那些宮廷侍衛握著武器,都排列在宮殿的台階下面,沒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4.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出處:《過秦論》漢·賈誼
譯文: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
5.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出處:《弔古戰場文》唐·李華
譯文: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
⑷ 關於法律的古詩詞
1、《石鼓》 宋 : 蘇軾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2、《戲子由》宋 : 蘇軾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意在說明只有精通法律才能輔佐皇帝治理國家。】
3、《秋懷》宋 : 陸游
興懷徒寄廣武嘆,薄福不掛雲台名。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所謂「親笞榜」並不是說他充當了司法官吏,而是說他關心和注意觀察南宋時期的司法狀況,表達了陸游關注熱點的轉變。但使他失望的是,南宋時期隨著政治日漸腐敗,司法狀況也一直下滑,以致出現了他詩中描寫的「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的現象。】
4、《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宋 : 蘇轍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蘇轍贊美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所開創的說經解律一代學風加惠「後生」,也反映了當時讀書讀律、既崇儒術亦申律學的時代特點。鄭玄不僅說經,而且引經解律,使律學附庸於經學。一時之間,通經解律成為士人嚮往的學風,也是東漢律學的一大特點,其影響及於魏晉。】
5、《次韻子瞻見寄》宋 : 蘇轍
閉門卻掃誰與語,晝夢時作鈞天游。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意在譏諷王安石變法時加強立法,使得社會受到法律的控制,即使深山更深,也無所逃於法律的束縛。】
6、《新作南門》 宋: 蘇轍
我家讀書自我翁,恥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黃門中,智巧不足稱愚忠,雖雲寡過亦無功。
7、《送師道弟守德慶》 宋 : 陳宓
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表現了詩書時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闡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約束自身行為的法理念,表達了對法律的尊重和內心的自省。】
8、《詠史上·宣帝》 宋 : 陳普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詩中前二句盛贊宋朝以法治世曾經起到的積極作用;後二句借詠史抒懷,進一步表達他對以法治國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南宋末期法紀敗壞、國將不國的抨擊。】
9、《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 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表明了陳襄治學涉獵的廣泛,而且法律之書和詩書一樣同在左右不離,這在他的施政實績中,也得到了確切的證明。】
10、《長歌行》宋: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描述了北宋時期運用法律控制社會的情景,富貴之家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不得妄為;至於貧賤之家,也應畏懼法律的制裁,即所謂「笞榜」,而不敢為非。表達了宋初以來運用法律控制社會所取得的效果,也顯示了梅堯臣重視法律的法觀念。】
11、《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宋 : 梅堯臣
疾苦無不求,前人唯法律。晝錦榮既浮,康民美方溢。真為丈夫志,豈是名過實。
12、《商鞅》宋 : 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表達了對於商鞅變法成功的總結,和對於商鞅這個歷史人物的肯定。王安石認為誠信不僅是治民之要,也是法律的價值所在。商鞅變法的成功,就在於「法必信,令必行」,充分發揮法的功用,這也正是王安石從變法失敗中深深感悟到的。】
13、《次韻黃簿》宋 : 陳造
先生不著惠文冠,須信論才當價難。法律剡章真未盡,盍言粹學輩豪韓。
14、《送師道弟守德慶》宋:陳宓
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
【既表現了詩書時刻在手的儒家本色,也闡述了在以法治世、治人之前先要治身,即以法律約束自身行為的法理念,表達了對法律的尊重和內心的自省。】
⑸ 關於遵守法律的古詩
1、《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白話譯文:
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
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2、《秋懷》宋代陸游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白話譯文:
鬍子頭發已經全部發白,才開始發覺自己落寞孤獨,開始研讀法律為自己伸張正義。
訴訟的流氓在法庭上吵鬧像在市場一樣,小吏的案牘堆積在座位上跟城牆一樣高。
3、《寄盧仝》唐代韓愈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
白話譯文
先生的事業沒有辦法丈量,只能由法律來約束自己。這個案件已經經過了春秋三代,卻依然被放在高閣之上,自己一個人抱著遺留的經書,重新開始訴訟。
4、《自尤》宋代蘇洵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白話譯文
這就是法律的無奈了,我依然可以抬頭問蒼天為什麼會這樣。天這么高,鬼神沒有辦法相信,但是後世的人們一定還是會聽聞我們現在聽見的話。
5、《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
白話譯文:
我愛仙居好,你多天在房。憂慮百姓極其反復無常,責備自己沒有周詳。
法律行為隨手,《詩》、《書》坐滿箱子。老來要去學,多病喜平康。
⑹ 關於法律的古詩句有什麼
舊有《莫爭打》一詩
時閑憤怒便引拳, 招引官方在眼前。
下獄戴枷遭責罰, 更須枉費幾文錢。
2.舊有《莫應對》一詩
人來罵我逞無明, 我若還他便斗爭。
聽似不聞休應對, 一支蓮在火中生。
3.舊有《戒爭地詩》
他侵我界是無良, 我與他爭未是長。
布施與他三尺地, 休誇誰弱又誰強。
4.《寄盧仝》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5.《石鼓歌》
冬十二月歲辛丑,我初從政見魯叟。
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走。
⑺ 描寫法律的句子
1、一個人的迷失可以被原諒,但一種法制觀念的缺失,就會積淀成社會之傷.
2、任何人或事,只有放到法律的天平上,我們才能保證它不傾斜.
3、在這樣一個社會意識增強的時代,對法制的忠誠,即是對民本的回歸.
4、在堅硬的城市裡,法律是最好的護身符.
5、現代政府的責任從管理逐漸轉化為服務了,不是政府替人民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是人民決定政府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這是法制社會的基本.
6、「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唱掉的是我們的政治意識和責任心,法製成了這場戲的局外人.
7、法制時代的來臨,實際標志著公眾表達願望的不可逆轉,同時也標志著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
8、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9、如果社會走的太快,法制跟不上,那麼是否可以停停腳步等等他,一個人的旅途不如兩個人的平坦.
10、法制忠誠的是事實,不是金錢與利益.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亞里士多德
法律的目的是對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運用法律,藉以保護和救濟無辜者。
——洛克《政府論》
要理解法律,特別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
——邊沁
一旦法律喪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絕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東西也都不會再有力量。
——盧梭《社會契約論》
中國的法律是為窮人制定的,為富人服務的。
中國不缺選舉程序,缺的是選民。
——張千帆《張千帆博文》
法律已經阻止不了我了
——黎恩旺《派出所》
若法律能規范我們的行為,
道德卻能約束我們的思想。
法律把所有的罪都用可丈量的懲罰形式標識出來,卻沒有辦法去測量那些受過傷害的人的傷疤到底多深。
——喬木牡《雞湯有毒》
法律是最低的良知,良知是最大的法律
——安迪教父《馨媛私塾》
⑻ 關於法律的詩
1、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2、贈督師曹將軍
泰階煌煌色已齊,祥飆為掃蚩尤旗。
幅員浩盪春台熙,不遺桴鼓驚鋤犁。
羽林宿衛環三陲,居安節慮忘戰危。
整暇自許忘其機,司馬八法律以規。
3、詠史上·宣帝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
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4、秋懷
[宋]陸游
少時本願守墳墓,讀書射獵畢此生。
斷蓬遇風不自覺,偶入戎幙從西征。
朝看十萬閱武罷,暮馳三百巡邊行。
馬蹄度隴雹聲急,士甲照日波光明。
興懷徒寄廣武嘆,薄福不掛雲台名。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5、次韻子瞻見寄
[宋]蘇轍
我將西歸老故丘,長江欲濟無行舟。
宦遊已如馬受軛,衰病擬學龜藏頭。
三年學舍百不與,糜費廩粟常慚羞。
矯時自信力不足,従政敢謂學已優。
閉門卻掃誰與語,晝夢時作鈞天游。
自従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8)法律詩句擴展閱讀:
1.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沒有任何行為比起法官的徇私枉法對一個社會更為有害的了.司法的腐敗,既使是局部腐敗,也是對正義的源頭活水的玷污.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大前提.每一個人都不可以成為自己事務的法官.在由意志而不是由法律行使統治的地方沒有正義可言.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人治之間的基本區別.——【美】道格拉斯
2.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德】馬克思
⑼ 有關「法律」的古詩有哪些
1、不將法律作春秋
出處:《詠史上·宣帝》,朝代:宋,作者:陳普
全文: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2、恥言法律羞丘戎
出處:《新作南門》,朝代:宋 ,作者:蘇轍
全文:於公決獄多陰功,自知有子當三公,高作里門車馬通。定國精明有父風,飲酒一石耳目聰。漢家宰相仍侯封,左右中興始且終。我家讀書自我翁,恥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黃門中,智巧不足稱愚忠,雖雲寡過亦無功。
不忮不求心粗空,舉世知我惟天工。恃此知不累兒童,作門不庳亦不隆。陋巷正與顏生同,勢家笑唾儻見容。
3、惟用法律自繩己
出處:《寄盧仝》,朝代:宋唐,作者:韓愈
全文:玉川先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一奴長須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辛勤奉養十餘人,上有慈親下妻子。先生結發憎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至今鄰僧乞米送,仆忝縣尹能不恥。俸錢供給公私餘,時致薄少助祭祀。
勸參留守謁大尹,言語才及輒掩耳。水北山人得名聲,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繼往,鞍馬仆從塞閭里。少室山人索價高,兩以諫官征不起。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往年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
4、先公法律自治身
出處:《送師道弟守德慶》,朝代:宋, 作者:陳宓
全文:乃父高皇侍從臣,汝今潛邸牧疲民。天低日近偏臨照,士曠人稀費撫循。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舟來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愜老親。
5、兼通法律吏能精
出處:《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朝代:宋, 作者:蘇轍
全文: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還家彩服頻為壽,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來多迫促,弦歌聊試武城聲。
6、自從四方多法律
出處:《次韻子瞻見寄》,朝代:宋, 作者:並敘
全文:我將西歸老故丘,長江欲濟無行舟。宦遊已如馬受軛,衰病擬學龜藏頭。三年學舍百不與,糜費廩粟常慚羞。矯時自信力不足,從政敢謂學已優。閉門卻掃誰與語,畫夢時作鈞天游。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眾人奔走我獨閑,何異端居割蜂蜜。
懷安已久心自知,彈劾未至理先屈。餘杭軍府百事勞,經年未見持干旄。賈生作傅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煩刑弊法非公恥,怒馬奔車忌鞭箠。藐藐何自聽諄諄,諤諤未必賢唯唯。求田問舍古所非,荒畦弊宅今余幾。出從王事當有程,去須膰肉嫌無名。掃除百憂唯有酒,未退聊取身心輕。
⑽ 關於法律古詩詞有哪些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專。」
——題記
嘗屬有人不解《周易》何意而問易玄。易玄概而括之曰:「周者,圓周也,無規矩不成方圓也,乃規律之要義;易者,變易也,變化也,上日下月,日月交替,陰陽之道也。周易周易,斯乃規律變化之謂也。
規矩者,方圓之器也,矩以制方,規以制圓,依規矩而方圓乃成。譬猶巧錘之為規矩准繩以遺後工也」,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比如就象巧錘自己製作畫圓和方形的工具留給後人才使後來的工匠們知道圓應該怎麼畫,方形該怎麼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規矩繩墨,國不可一日無法,家不可一日無規,校不可一日無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