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古詩拼音版
A. 《小兒垂釣》古詩帶拼音怎麼寫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兒 垂 釣》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頭 稚 子 學 垂 綸版,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側 坐權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問 遙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魚 驚 不 應 人.
B. 小兒垂釣古詩注音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兒 垂 釣
pénɡ tóu zhì zi xué chuí lún ,
蓬 頭 稚 子 學 垂 綸 ,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ɡ shēn 。
側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
路 人 借 問 遙 招 手 ,
pà de yú jīnɡ bù yìnɡ rén 。
怕 得 魚 驚 不 應 人 。
譯文
一個蓬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注釋
1.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2.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3.垂綸:釣魚。
4.綸:釣魚用的絲線。
5.莓:一種野草。
6.苔:苔蘚植物。
7.映:遮映。
8.借問:向人打聽。
9.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10.應:回應,答應,理睬。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此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詩人通過描寫典型細節,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後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畫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辭流暢,清新活潑,寥寥數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頗具生活情趣。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形:垂釣,第三、四句重在傳神:問路。
第一、二句,「蓬頭」寫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小兒打聽問路,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C. 小兒垂釣全詩帶拼音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兒 垂 釣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頭 稚 子 學 垂 綸,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側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問 遙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魚 驚 不 應 人.
D. 小兒垂釣古詩帶拼音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兒 垂 釣》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頭 稚專 子 學 垂 綸,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屬n
側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問 遙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魚 驚 不 應 人.
E. 小兒垂釣的古詩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專:一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屬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全詩從形神兩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垂釣小兒的形象,言辭流暢,清新活潑,寥寥數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F. 小兒垂釣古詩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作。詩曰:「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G. 《小兒垂釣》古詩的注音是什麼
péng tóu zhì抄 zǐ xué chuí lú襲n ,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
pà dé yú jīng bú yīng rén 。
H. 古詩小兒垂釣全注拼音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兒 垂 釣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頭 稚 子 學 垂 綸,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側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問 遙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魚 驚 不 應 人。
I. 小兒垂釣的古詩怎麼念
小兒垂釣糖,狐狸能
J. 小兒垂釣古詩原文
小兒垂釣
[ 唐 ]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