丶問路古詩
Ⅰ 我欲尋花問路詩句意思是什麼
我欲尋花問路,
直入白雲深處。
Ⅱ 有松樹,童子,問路者的古詩詞三行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朝代:唐代
作者:賈島
原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Ⅲ 向童子問路的古詩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Ⅳ 什麼七言古詩有界首人行魂上段遙問路分招這幾個字的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小兒垂釣胡令能
蓬頭痴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Ⅳ 關於松樹、童子、問路者的古詩詞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Ⅵ 藉手人行魂上斷遙問路紛招七言古詩
那你先,界首人新婚上段瑤問祝分周期言古詩界首人星魂做借著別人的手給他殺了仰望陸慧再殺它的時候要回頭看路
Ⅶ 有關問路的詩詞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7)丶問路古詩擴展閱讀:
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
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
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
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
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
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
於是,向人問路了。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
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里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
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像,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
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
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Ⅷ 關於問路的詩句
醉里挑燈 扶松且問來時路
明眼觀世怯步何吟笑傲風
其實這樣的問題也都可以在網路搜索到很多答案的喲``(*^__^*) 嘻嘻…… 加油!
Ⅸ 小孩騎在牛上放牛 一個老人在問路 猜一首古詩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 -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Ⅹ 有關問路的古詩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