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古詩的畫
A. 蘇軾有一首著名的題畫詩一首
蘇軾的一首著名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是為惠崇(是一個能詩內善畫的僧人)畫的一容幅名為《春江戲鴨圖)的繪畫作品題寫的詩。其詩文是這樣的: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B. 蘇軾的詩畫論表現了詩與畫的哪些聯系
王維 出處:宋·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關煙雨圖〉》:「味摩詰之詩回,詩中有答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其所成就,不僅僅能詩善畫,而是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通過他的他作,給以融化。這畫有機的結合,是中國畫的傳統,也是中國畫的特點。《宣和畫譜》中提到王維的詩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說是「皆所畫也」。王維繪畫、創作,其作品筆墨清新。格調高雅,傳達出一種詩意的境界 ;蘇軾從文藝本質、創作、作品三個方面確立了以詩畫"一律"、詩畫"略同"為核心思想的詩畫關系理論體系。他對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體系基礎之上的。同時,這則評論與蘇軾提出的「士人畫"這個概念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文章通過對蘇軾詩畫關系理論的梳理和闡釋,進而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內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C. 首詩是宋朝詩人蘇軾為什麼和尚畫的什麼所作的什麼
題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蘇軾
年代: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版,正是河權豚欲上時。
這首是題畫詩,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曉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D. 蘇軾的著名詩詞書畫有哪些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內有?把酒問青天。不容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書有《蘇軾論書》《易傳》《書傳》太長了 ,就不寫了。
蘇軾善畫竹石,真跡僅有《古木怪石圖》
E. 《惠崇春江晚景》是不是根據蘇軾的詩所作的一幅畫。
不是,先有畫後有詩
惠崇春江晚景這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1085年(元豐八年)於汴專京所作。屬原詩共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畫家、僧人,即歐陽修所謂「九僧」之一。他能詩善畫,特別是畫鵝、雁、鷺鷥、小景尤為拿手。《春江曉景》是他的名作。蘇軾根據畫意,妙筆生花,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F. 中秋月 蘇軾詩配畫
陽關曲·中秋月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G. 《春江曉景》是詩人蘇軾為()畫的《》所做的題畫詩
1、《春江曉景》是詩人蘇軾為(惠崇)畫的《春江曉景圖》所做的題畫詩
2、《春江曉景》 宋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H. 蘇軾有一首著名的題畫詩―《惠崇<春冮曉景>》,畫的名字是
北宋名僧惠崇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I.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什麼比較有名的畫最擅長畫什麼
蘇軾是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他主要是以詩作畫
在蘇軾的思想中,詩和畫是密不可分的,有詩必有畫,因為詩才會作畫。但是在西方的理念之中,這點根本不存在的,詩就是詩,畫就是畫,是兩種風格的。詩展現出來的是語言的藝術,而畫是展現造型方面的藝術。然而在蘇軾這里,兩者是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的。所以蘇軾也就提出了文人畫的理論,也是中國文人領域的第一人。
蘇軾作畫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蘇軾畫出來的畫特別丑,不是畫整體丑,而是畫中的事物很醜,這也就成為了蘇軾作畫的風格。他的畫裡面除了怪異的石頭,就是枯樹、枯草之類的,沒有一點生動之意。可能這些也體現著他的生活吧,生活艱苦,沒有一點色彩,盡管這樣,他依然沒有放棄,還在拚命的生存,逐漸地適應現在的環境,體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J. 蘇軾的詩加畫
蘇軾復是北宋中期的文壇制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