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仄平
Ⅰ 古詩如何分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白話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盪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試看下面的對照表:
(1)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腳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腳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換成七律的四種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餘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書憤(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白話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長征(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白話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1)古詩詞仄平擴展閱讀:
特定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的詩句一樣常見。例如:
月夜(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白話譯文
今夜裡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在他鄉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染香的霧氣打濕你的鬢發,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時能並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你我盡把淚痕擦乾。
一首詩只有兩個句子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里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白話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游覽。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Ⅱ 怎樣看出詩詞中的平仄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例如:現代漢語的「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類比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Ⅲ 古詩詞平仄基本知識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內、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容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中」指的是該處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慮讀音問題填任何字都可以.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例如:媽 麻 馬 罵 (陰平)(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Ⅳ 古詩和詞中的「中平中仄仄平平」是什麼意思
古人作詩詞是要講究格律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中」指的是該處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慮讀音問題填任何字都可以。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入聲字只在某些方言中還保留著,普通話中已經沒有入聲字。
Ⅳ 古詩詞中什麼是平仄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聲調第一和第二聲為「平」。第三和第四聲為「仄」。
Ⅵ 關於古詩中的平仄
古詩中的平仄介紹: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
(6)古詩詞仄平擴展閱讀:
古詩中平仄的辨別: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一、平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二、仄
1、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2、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3、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Ⅶ 古詩詞中對平仄有什麼要求
古詩詞平仄之我見
古詞和格律詩對文字的平仄有嚴格的要求,稍諳古文者皆
知。以七律為例,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對中間兩聯尤其要求嚴
格對仗。從聲調上講,首先是平仄相間,即不能出現連續的平聲或仄聲
,當然僅對偶數位字作這一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
明。其次是聯間沾,聯內對,即上聯後句與下聯前句平仄相同,同聯當
中平仄相對。詞的詞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為復雜,但平仄相間仍是
重要的原則。
律詩絕句的各種固定形式,自有其鮮明的美學及詩學特徵。
以五字和七字為一句,一是讀起來節奏鮮明,另外則是更符合記憶的要求
,這種分句法最容易記住;對仗具有典型的軸對稱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與中國文化的美學特徵相協調一致,如古代建築典型特徵就是它的軸對
稱性;韻腳一致能使閱讀吟誦和諧流暢;平仄相間使詩句抑揚頓挫;聯
間平仄相沾則能起到整詩語氣貫通的作用,類似於漢語修辭手法中的頂
針。各種特徵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盡相等。
聲調是漢語特有的,它是一個漢字必備的語音特徵,不像
英語僅有音節特徵。聲調的本質是一個字發音時音高的變化特徵,持續
高音為陰平,由低到高為陽平,先降後升為上聲,由高到低為去聲,簡
單說為音調的變化就是聲調。但是聲調口口相傳,因而變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別,更難統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傳形式而比較穩定。一個編
輯論及拙詩「坐看寒山一片濕」中的濕字,認為屬入聲,歸仄聲類,確
實直到現在仍有許多地方語言中保留有入聲,象古音一樣,但是現在推
廣的普通話已經刪除入聲,將其原入聲字分別劃歸陰陽上去四聲。那麼
究竟在現代的古詩創作中,是以普通話為標准呢,還是以古音為標准呢
,或者以地方語音為標准?如果要有標準的話,當然該以普通話作為標
准。有唐七絕第一(文無第一,這里僅僅是借用某些評論家的話來說明
這首詩的地位)的《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笛」古為入聲
,屬仄聲,入格;今普通話為陽平,屬平聲,出格;且「楊」字為平聲
,也出格。這也從側面說明關於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嚴格的,因為有時
我們連平仄的統一標准都不能完全確定。
古詩詞是能夠入樂而唱的,詩有吟誦之說,吟不是唱,是
拖長了字音,改變了音調的,吟到得意之處還要將音抖幾抖。詞也有倚
聲填詞之說,實際詞牌就是一首已經譜好了的曲。古詩詞一旦入樂,其
聲調之性質便不復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義,僅在以純語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其美學特徵卻不一定是必須具備的,
即古詩詞創作中聲調的作用主要應該是限定一個字,僅憑閱讀就能判斷
出來,而不是非得在這個位置上固定平或仄,這方面的要求顯然不應該
像建築為了對稱美而嚴格要求一樣。一個著名聲樂家在教授怎樣唱出「
琴手」和「禽獸」的區別時,要求前者以軟起,後者以硬起來區分,軟
起是發音時由弱到強,類似於陽平音或上聲,硬起是指發音時突然將聲
噴發均勻發出,類似於去聲的發音,這是用音強去比擬於音高,也說明
漢字入樂已經失去了聲調的意義。強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會限制藝
術的發展。以音樂為例,遠在7000年前的賈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個
音,據專家考證,在創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個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個音和它的二倍頻率音之間的跨度,如現定的鋼琴中
央C頻率為261.6Hz與523.2Hz的音構成一個八度音)之前,古樂音中一個
八度音也有分級談及七個音的,在這之後更應該明白其理,但古樂音將
一個八度音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與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創作簡化並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創作的自由,遏制了創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樂的豐富性。不知為什麼古代音樂家偏偏縮減為五音並依此作樂
。中國古代器樂創作之成就,遠不能和歐洲器樂相比,究其實,程式化
的弊端難辭其咎,希望這句話不致招致狹隘民族主義者的口誅筆伐。
用協和音程可以創作出偉大的音樂作品,用不協和音程同
樣可以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平仄相間是美的,但也可以用連續的仄聲表
達急促的語氣,或讓語意一氣呵成;用連續的平聲表達輕靈活潑或平和
的意境。作詩寫詞,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詞用字的生動、准確、形象
,韻腳和暢,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傷意。太過於片面追求形式
對藝術是傷害,在藝術大眾化的今天更會阻礙藝術的發展。藝術不是科
學,僅被少數幾個科學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於大多數人來說,幾乎完
全淹沒在詩意詞境中,因此創作者應該明白什麼才是更重要的。被譽為
唐七律巔峰之作的崔灝的《黃鶴樓》,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
載空悠悠。」從對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簡直出格,前句一連的仄聲,但因
整詩意氣相貫,描寫生動,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詩如此,古詞
的平仄意義則更為次之。
如果格律詩或詞要在現代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的話
,適當摒棄平仄的約束,在不傷文意的前提下盡量顧及平仄,是一個明
智之舉。
Ⅷ 古詩詞中的平仄關系。
lz你好。我是復旦大學附屬高中的文科生。這個問題我來替你解答。
古詩中詞內中講究平容仄押韻。尤其是在對偶這一手法上更是講究平仄押韻。除了詞性相對。詞音押韻意外另一大重要的條件就是平仄押韻。
「平仄」指的一般是句尾的兩字押韻。「平」代表的是第二聲,「仄」代表的是第四聲,一般來說在古體詩中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上句和下句都是第二聲和第四聲。(當然上句第二聲下句第一聲的情況也很普遍,這里不作細談。)一般來說上句第四聲下句第二聲的情況會比較常見。也就是「仄平」的押韻。
舉個例子吧。
杜甫在《登高》的頸聯中寫到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我們就以這句為例,來簡單的說一下平仄押韻的關系。
我們看上句的尾字「客」是「仄」調,下句的尾字「台」是「平」調。這就是典型的仄平押韻。
兩字碼字不易。望採納!
Ⅸ 古詩詞的平仄是怎樣的
平仄律是從文學音律的角度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共四個聲調。平是指平聲,仄指上、去、入聲。元代後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中,而平聲逐漸演化成陰平和陽平兩類。近代漢語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調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指標准拼音中的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聲、去聲(指標准拼音中的三、四聲)的稱為仄聲。有些原在古漢語中屬入聲的字現在雖歸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
根據這個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為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關系一陰一陽。平仄相替產生節奏,由此也就產生了漢語的音韻之美。
仄
平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現代人講平仄難在入聲字。用拼音難於分清,但你若來自南方方言區,則大致上可以藉助方言區分。例如數字中的一、六、八,如果你用方言讀來是一種很短促的聲音,無法延長,那就是入聲。如此推廣到其他同樣讀法的字,就都可判為入聲。而入聲屬仄聲。近古語音入聲字派入其他三聲(用現代音算是四聲),一部分平聲的字要算到仄聲中。這樣平仄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Ⅹ 古詩詞中平仄怎麼分
差不多是,就是有些字古代和現代的發音不同
古代的四聲和現代的四聲有一定的版區別,古代的四聲權是「平上去入」,其中的「上去入」均為仄聲,而現代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古代的入聲全部轉化到現代的四聲裡面,需要注意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