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的詩句古詩詞
① 小學一年級關於放風箏的古詩是那一首
小學一年級關於放風箏的古詩是《村居》。
1、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專,拂堤楊柳醉屬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譯文:農歷二月,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輕拂堤岸的楊柳陶醉在春天的霧氣中。村裡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3、注釋:村居:在鄉村裡居住時見到的景象。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散學:放學。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② 描寫「放風箏」的古詩都有哪些
1、《風箏》
年代: 唐 作者: 司空曙
高風吹玉柱,萬籟忽齊飄。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
松泉鹿門夜,笙鶴洛濱朝。坐與真僧聽,支頤向寂寥。
2、《風箏》
年代: 唐 作者: 鮑溶
何響與天通,瑤箏掛望中。彩弦非觸指,錦瑟忽聞風。
雁柱虛連勢,鸞歌且墜空。夜和霜擊磬,晴引鳳歸桐。
幽咽誰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寶匣,搔首不成功。
3、《風箏》
年代: 唐 作者: 高駢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
4、《風箏歌》
年代: 宋 作者: 田錫
白蘋洲暖春風生,畫樓檻上爭箏鳴。
鏗鏘節奏急復慢,空中一部天樂聲。
三十六宮深窈窕,綉楣藻井光相照。
十三弦上千般聲,朝靄微吟暮煙嘯。
夜來親向月中聞,繁音錯節何紛紜。
碎如鸞鈴與珂佩,巫山隊仗迎湘君。
晚來金屋愁微雨,風細箏聲不全舉。
依稀嬪妾怕人知,啾啾切切私相語。
洪織斷續何所拘,鳳凰著對飛鸞孤。
梧桐枝邊泊未穩,琅玕島上鳴相呼。
有時方奏俄中絕,宮商斗頓如刀截。
杏花露重鴛鴦寒,空見如霜滿庭月。
有時半日全無風,一一暮天樓閣紅。
唯聞鳥雀啄弦上,暖珠寒玉何玲瓏。
清音朝朝與暮暮,誤聲不管周郎顧。
只嫌雅鄭交奏時,寶鐸丁冬暗相妒。
5、《呈富相風箏》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秋風一擊入雲端,合國人皆仰面觀。
好向丹霄休索線,等閑勢斷卻收難。
1、《紙鳶》
作者:王令(宋)
誰作輕鳶壯遠觀 似嫌飛鳥未多端。
才乘一線憑風去 便有愚兒仰面看回。
未必碧答霄因可到 偶能終日遂為安。
扶搖不起滄溟遠 笑殺摶鵬似爾難。
1、村居
作者:高鼎 (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村居書事》
作者:陸游(宋)
文辭苦思徒妨睡,官職虛名不療飢。
垂老始知安樂法,紙鳶竹馬伴兒嬉。
3、《題齋壁》
作者:陸游(宋)
稽山千載翠依然,著我山河一釣船。
瓜蔓水平芳草岸,魚鱗雲親夕陽天。
出從父老觀秧馬,歸伴兒童放紙鳶。
君看此翁閑適處,不應便謂世無仙。
以上幾首詩里的紙鳶就是指風箏。
④ 放風箏古詩的詩句
風箏雜感(孤雁格)
伍玉龍
放飛理想夢隨高,斷線孤箏掛樹梢。
所念之人專心似水,移情屬妹子眼迷鈔。
從來燕雀非鴻鵠,未必書生是草包。
識字清秋常伴我,閑雲野鶴更逍遙。
適度時因
廖萬友
乘風逆勢上中天,得意忘形舞逸翩。
腑瞰人間塵世事,看明官史俗情圈。
凌空似若梟雄氣,駕浪正如富泰然。
把握時因持適度,莫來斷線墜深淵。
逆勢情颺
廖萬友
陽春三月好風光,麗日藍天紙鶴揚。
牽線長空遨夢想,飛天逆勢激情颺。
運籌適度能收放,把控相宜可擴張。
事業騰雲精駕馭,人生勵志慨而慷。
⑤ 關於放風箏的詩
段橋牽紙鷂,兒戲亦關心。風快應難挽,雲高徑欲侵。人誇無限力,身直不多內金。說與須知道,容明朝不似今。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
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風箏」一詞始見於五代,明代陳沂《詢芻錄》記載:「初,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名呼風箏。
⑥ 關於放風箏的古詩句有哪些
《風箏》
鮑溶
何響與天通,瑤箏掛望中。彩弦非觸指,錦瑟忽聞風。
雁柱虛連勢,鸞歌且墜空。夜和霜擊磬,晴引鳳歸桐。
幽咽誰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寶匣,搔首不成功。
《戲賦段橋風箏》
杜范
段橋牽紙鷂,兒戲亦關心。
風快應難挽,雲高徑欲侵。
人誇無限力,身直不多金。
說與須知道,明朝不似今。《因賦風箏與黃郎偶》
李曾伯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
出手能施千丈縷,舉頭可問九霄程。
高窮寥曠寧無力,少假扶搖即有聲。
所惜崢嶸能幾日,兒曹僂指已清明。《呈富相風箏》
邵雍
秋風一擊入雲端,合國人皆仰面觀。
好向丹霄休索線,等閑勢斷卻收難。《風箏(一作題風箏寄意)》
高駢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
⑦ 關於風箏的古詩
1、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譯文:村裡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2、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村居》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3、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清·吳友如《題畫詩》
譯文:風箏只依靠風的力量就能有矯健的英姿,不用憑借羽毛豐滿。牽著的紅線向天空飛去,這就是直上青雲通暢道路。
4、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清·孔尚任《燕九竹枝詞》
譯文:小孩子成群結伴,穿著紅褲子放起風箏,提著風箏線怒罵老天爺:人人都誇獎你春天來得早,你為啥不起一陣春風把我的風箏送上天。
5、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高駢《風箏》
譯文:那音調模糊成曲勉強能欣賞,但不久又奏出另一種聲調。
(7)放風箏的詩句古詩詞擴展閱讀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
⑧ 描寫兒童放風箏的古詩(2首)
1、小孫放風箏 清代:鄭用錫
昂藏意氣入雲煙,喜放風箏到九天。要識內扶搖能直上,全容憑一線手中牽。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農歷二月,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輕拂堤岸的楊柳陶醉在春天的霧氣中。
村裡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村居:在鄉村裡居住時見到的景象。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散學:放學。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⑨ 關於春天放風箏的古詩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回。
譯文
農歷二月,青答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輕拂堤岸的楊柳陶醉在春天的霧氣中。
村裡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草長鶯飛二月天」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
「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彷彿感受到那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
⑩ 形容「放風箏」的詩句有哪些
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回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村居答》,作者是清代的一個著名詩人高鼎。這個詩人在文學史上也沒有多大的名氣。不過這首古詩流傳甚廣,也使得他的名字在文學史上被保留了下來。這首古詩當中的「忙趁東風放紙鳶」,就是寫的童年人們在放風箏。
2、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風吹繩斷童子走,餘勢尚存猶在天。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最早描寫放風箏的詩歌應是唐代元稹,他寫的這首詩《有鳥》,詩風淺直易懂,借物諷人,意味深遠。
3、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唐代另一位詩人高駢寫有一首《風箏》,這里描寫了風箏發出的聲音,像串串流動的音符,又如裊裊不絕的絲竹,讓人感悟到風箏音樂的無窮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