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春曉短句
⑴ 關絕句春曉平仄問題
樓主誤會了~
你說的「古詩」其實是「古代詩」,古代詩分為「古體詩回」和「近體詩」兩種
只有近體詩(也叫答律詩)才對平仄、押韻有嚴格要求
你說的春曉是著名的「古體詩」,古體詩對平仄、押韻、句數、甚至字數都沒有明確要求,可以是5字、7字,也可以是4字、6字,甚至一首詩里每句的字數都可以不一樣(長短句)。。。。
所以春曉不符合律詩的平仄規則就很正常了~~因為它壓根不是律詩~~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最簡單的,《詩經》一整本都是古體詩,他們可是完全沒有什麼平仄規則的~
⑵ 春曉古詩各五首
春曉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回落知多少答
春曉
朝代:唐代
作者:陸龜蒙
原文:
春庭曉景別,清露花邐迤。
黃蜂一過慵,夜夜棲香蕊。
春曉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原文:
殘燭猶存月尚明,幾家幃幌夢魂驚。
星河漸沒行人動,歷歷林梢百舌聲。
春曉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原文: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鍾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春曉聞鶯
朝代:唐代
作者:武元衡
原文:
寥寥蘭台曉夢驚,綠林殘月思孤鶯。
猶疑蜀魄千年恨,化作冤禽萬囀聲。
⑶ 春曉古詩背句子
春曉
春眠不覺來曉
處處聞啼鳥自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我認為官方譯文為了華麗修飾 把詩人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顛倒
春天不知不覺從睡夢中醒來
到處都能聽到鳥兒歡快的叫聲
夜裡感覺不到風雨來的聲音
花沒開放知道花瓣不會凋零
⑷ 春曉古詩及詩意
春曉
作者: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版少。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權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⑸ 春曉的古詩
春曉①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②曉,
處處聞啼鳥③。
夜來④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①春曉內:容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②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③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④夜來:夜裡。
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
庭院石階上一定鋪滿繽紛的落花。
⑹ 古詩春曉的詩句
春曉
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意綿綿好睡覺內,不知不覺容天亮了;
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裡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
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賞析〗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然後運用想像的思維方法,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後的春天景色,構思非常獨到.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思想著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像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⑺ 古詩 春曉
春曉
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專多少。
〖譯文〗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屬不覺天亮了;
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裡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
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⑻ 春曉的古詩及翻譯
《春曉》
作者: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詞句注釋:
1、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2、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3、「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4、「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譯文:春天氣候宜人正好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到處都聽到鳥叫聲。夜裡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風雨聲,不知道打落了多少花呢。
賞析:《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了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
聯系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8)古詩春曉短句擴展閱讀:
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⑼ 古詩《春曉》全文
春曉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⑽ 古詩春曉的詩意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專少。
譯文
春天的清晨一覺醒來屬,窗外,鳥兒們清脆的鳴叫聲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動人的協奏曲。春天裡,生命的氣息是那樣美好。突然,昨夜的風聲和雨聲彷彿又在耳畔響起,經歷了夜裡風雨,那些春天裡的花兒也不知道吹落了多少呀。
賞析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