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詩詞
1. 懷念朋友的詩詞
1、寄李儋元錫
唐代: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譯文
去年那花開時節我們依依惜別,如今花開時節我們分別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運怎能預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讓我孤枕難眠。
多病的身軀讓我想歸隱田園間,看著流亡的百姓愧對國家俸祿。
早聽說你將要來此地與我相見,我到西樓眺望幾度看到明月圓。
2、絕句送巨山
宋代:劉子翚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譯文
兩年來,您託身借居在這福建山中的廟里,如今忽然轉念,要離開這兒,前往浙江。
明月不知您已經離去,深夜還是悄悄地照進您書房的小窗。
3、臨行與故游夜別
南北朝:何遜
歷稔共追隨,一旦辭群匹。
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
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
譯文
多年來,我們一起共事,情好誼篤,如今即將與你們分別了,讓人怎能不感傷。
我這一去猶如東流的江水,不知何時才能回歸。
夜晚濕冷的雨滴,淅瀝落在空曠的台階上,室內三杯兩盞淡酒,促膝話別,徹夜不眠,不知不覺間曙色已躍上窗頭。
只好放下各自手中的杯盞,何時咱們還能像現在這樣把酒盡歡。
4、梅花引·荊溪阻雪
宋代:蔣捷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雲,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譯文
白鷗棲落水濱,默然地望著我,好似在問:夜泊溪畔是被風雪所阻,不得以停泊;還是無所去處,情願留下?如若是自願,又為了何事眉頭緊鎖?夜風襲來,掀起艙簾,吹得艙內燈火閃爍。孤處江舟,只有身影為伴,對著孤影,不禁懷念起與舊友歡聚和悠遊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遊的舊友,今日在哪裡?回想當時,樓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攜漫步錦簇的花叢中。湖中綠波盪漾,系舟在堤邊的柳樹下。夢啊,夢啊,讓我在夢中重溫一下舊游。可是在夢中卻難尋舊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艙外飛雪漫天,凝望濃密的陰雲,任憑飛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說沒有人的憂愁,有我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憂愁似我。
5、知音者誠希
唐代:韓愈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
譯文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實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與你分別。
離別前的夜晚,我們能攜著手走啊走,夜深了,我們仍踏在滿地皎瀠的月光中談心。
2. 詩句中總有相思淚痕
抱怨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沒有一個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版,不要抱怨權沒人賞識你。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這個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在到達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還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
3. 枕上淚痕窗外雨,雨滴聲兒不停,淚滴兒聲不住。出至誰的詩詞
蘇軾的好友張先,年逾80,娶一18歲美貌少女為妾。蘇軾遂作詩曰「十八新內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容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鮮紅嬌嫩,暗指一個白發老者娶一少女為妻。其中「壓」字用得巧妙曖昧。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在80歲時娶了18歲的一個美女為妾。當時和他在論壇上常有詩詞唱
和的著名詞人蘇軾和眾多詞友去拜訪他,問老前輩得此美眷有什麼感想,張先於是隨口
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風趣幽默的蘇東坡當即和了一首打油詩: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4. 古詩自爾出門去,淚痕長滿衣運用了什麼手法
問題描述中的詩句出自:
示弟
唐代:許渾
自爾出門去,淚痕長滿衣。家貧為客早,路遠得書稀。
文字何人賞,煙波幾日歸。秋風正搖落,孤雁又南飛。
淚痕長滿衣應該是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
5. 風高聲緊,燈昏影深,三更殘夢,一枕淚痕。————是誰的詩詞
殘夢【風高聲緊,燈昏影深,三更殘夢,一枕淚痕。】
6. 清新典雅唯美的古詩詞。只需要其中的句子和出處。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內藍橋易乞容,葯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三首都是納蘭容若的詞。還有倉央嘉措的也不錯。
7. 形容女人哭的詩句
1.玉容寂寞淚瀾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2.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內鮫綃透
3.怕人尋容問,咽淚妝歡
4.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5.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
6.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7.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8.看朱成碧思紛紛, 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 開箱驗取石榴裙。
9.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10.犀玉滿頭花滿面,負妾一雙偷淚眼。
淚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
知何限,串向紅絲應百萬。
8. 形容黃昏的詩詞
1、[唐]戎昱《別離作》抄
原文選段:
手把杏花枝,未曾經別離。
黃昏掩門後,寂寞自心知。
釋義:
手裡拿著杏花的枝葉,沒有經歷過離別。黃昏關門之後,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寂寞。
2、[唐]張祜《題海鹽南館》
原文選段:
黑夜山魈語,黃昏海燕歸。
釋義:
夜黑的時候山間的鬼怪在說話,黃昏的時候海燕也回巢了。
3、[清]曹雪芹《葬花吟》
原文選段: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釋義:
杜鵑泣盡血淚默默無聞,凄慘的黃昏正在降臨。我扛著花鋤忍痛歸去,關好了深深的閨門。
4、[宋]陸游《卜運算元 詠梅》
原文選段: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釋義:
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5、[唐]於鵠《贈王道者》
原文選段:
唯到黃昏後,溪中聞磬聲。
釋義:
只有到了黃昏之後,小河邊才傳來擊磬的聲音。
9. 李白詩句但見淚痕濕的下句
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凄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里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託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於是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託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里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繫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里忍受著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
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里的賦是個動態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後「深坐」,再「顰蛾眉」,最後「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
10. 古詩翻譯《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翻譯!謝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這首詩大約作於王昌齡晚年赴龍標(今湖南黔陽)貶所途中,寫聽箏樂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寫景,並列三個意象(孤舟、微月、楓林)。我國古典詩歌中,本有借月光寫客愁的傳統。而江上見月,月光與水光交輝,更易牽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齡似乎特別偏愛這樣的情景:「億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行到荊門向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等等,都將客愁與江月聯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寫的這種意境,「愁」字未明點,是見於言外的。「楓林」暗示了秋天,也與客愁有關。這種闊葉樹生在江邊,遇風發出一片肅殺之聲(「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真叫人感到「青楓浦上不勝愁」呢。「孤舟微月對楓林」,集中秋江晚來三種景物,就構成極凄清的意境(這種手法,後來在元人馬致遠《天凈沙》中有最盡致的發揮),上面的描寫為箏曲的演奏安排下一個典型的環境。此情此境,只有音樂能排遣異鄉異客的愁懷了。「分付」即發付,安排意。彈箏者於此也就暗中登場。「分付」同「與」字照應,意味著奏出的箏曲與遷客心境相印。「水調子」(即水調歌,屬樂府商調曲)本來哀切,此時又融入流落江湖的樂人(「流人」)的主觀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遷謫者內心的共鳴呢?這里的「分付」和「與」,下字皆靈活,它們既含演奏彈撥之意,其意味又決非演奏彈撥一類實在的詞語所能傳達於萬一的。它們的作用,已將景色、箏樂與聽者心境緊緊鉤連,使之融成一境。「分付」雙聲,「鳴箏」疊韻,使詩句鏗鏘上口,富於樂感。詩句之妙,恰如鍾惺所說:「『分付』字與『與』字說出鳴箏之情,卻解不出」(《唐詩歸》)。所謂「解不出」。乃是說它可意會而難言傳,不象實在的詞語那樣易得確解。
次句剛寫入箏曲,三句卻提到「嶺色」,似乎又轉到景上。其實,這里與首句寫景性質不同,可說仍是寫「鳴箏」的繼續。也許晚間真的飛了一陣雨,使嶺色處於有無之中。也許只不過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層層山嶺好象迷濛在霧雨之中。無論是哪種境況,對遷客的情感都有陪襯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樂造成了這樣一種「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感覺。「千重萬重雨」不僅寫嶺色,也兼形箏聲(猶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僅是視覺形象,也是音樂形象。「千重」、「萬重」的復疊,給人以樂音繁促的暗示,對彈箏「流人」的復雜心緒也是一種暗示。在寫「鳴箏」之後,這樣將「嶺色」與「千重萬重雨」並置一句中,省去任何敘寫、關聯詞語,造成詩句多義性,含蘊豐富,打通了視聽感覺,令人低回不已。
彈到激越處,箏弦突然斷了。但聽者情緒激動,不能自已。這里不說淚下之多,而換言「淚痕深」,造語形象新鮮。「收與」、「分付與」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與此句的「淚」搭成譬喻關系。似言聽箏者的淚乃是箏弦收集嶺上之雨化成,無怪乎其多了。這想像新穎獨特,發人妙思。「只說聞箏下淚,意便淺。說淚如雨,語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運用之妙,便使人涵詠不盡。」(黃生評)此詩從句法、音韻到通感的運用,頗具特色,而且都服務於意境的創造,渾融含蓄,而非刻露,《詩藪》稱之為「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可謂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