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詞節奏劃分

古詩詞節奏劃分

發布時間: 2020-12-19 02:32:06

❶ 王昌齡的出塞詩詞並用斜線畫出朗誦時的節奏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如果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作品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大多數人將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1)古詩詞節奏劃分擴展閱讀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

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❷ 古詩《鄉村四月》劃分朗讀節奏

鄉村四月
(宋)翁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❸ 峨眉山月歌詩詞停頓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

峨眉 / 山月 / 半輪 / 秋,

影入 / 平羌 / 江水 / 流。

夜發 / 清溪回 / 向 / 三峽,

思君 / 不見 / 下答 / 渝州。

譯文:

在一個秋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但在從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詩人思念不已。

七言詩一般為2/2/3朗讀節奏,但細劃的話,後面的「3」仍應劃出1/2或2/1的。

(3)古詩詞節奏劃分擴展閱讀:

詩詞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將出蜀時所作。

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

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他把峨眉山月作為歌詠對象,通過詠月來表示對蜀地的依戀。雖連用五個地名入詩,但並不呆板,仍給人一種流暢之感。

❹ 如何看詩句是否用典,如何給詩句劃分節奏

  • 用典

用典,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為「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用典的目的就是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所謂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一般而言,古典詩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詩歌中的用典確實給鑒賞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勢必影響對詩歌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強平時的閱讀,多積累一些詩歌中常見的歷史故事,多記憶一些古詩名句,無疑對准確把握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是很有幫助的。


  • 詩句節奏:古詩句一般按音節劃分朗讀節奏,也可按意義劃分。

四言詩句,可按音節或意義可分為「二二」。如「人生幾何,對酒當歌」。

五言詩句,按意義可分為「二三」,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按音節可分為「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七言詩句,按意義可分為「四三」,如:「孤帆遠影碧空盡」

按音節可分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孤帆遠影碧空盡」、留取丹心照汗青」

❺ 劃分詩歌節奏有哪些基本方法

古人雲:句讀之不知,學之不解。學習古文首先要學會斷句,准確掌握句子中的停頓,這對理解文章名單句意和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能力大有幫助。
古詩文朗讀節奏劃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
例⒈故人具雞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節奏形式可以劃分為:故人╱具╱雞黍.也可按"二三"的節奏形式劃分為:故人╱具雞黍。
例⒉誰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節奏形式可以劃分為:誰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節奏形式劃分為:誰家╱新燕╱啄╱春泥。
二、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須讀斷。
例⒈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解析:"於是"是兩個單音詞,不得連讀,這句話的節奏應該劃分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而不能誤讀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解析:"妻子"是兩個單音詞,朗讀時它們之間應有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要誤讀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句首語氣詞之後要停頓。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解析:"若夫"是句首語氣詞,朗讀時其後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例⒉蓋大蘇泛赤壁雲。
解析:"蓋"是句首語氣詞,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蓋╱大蘇╱泛赤壁雲
四、根據古代文化常識,正確劃分節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讀時其後要停頓,"王毅"是姓名,"叔遠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間朗讀時也要停頓,因此,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識,就很難正確劃分這句話的節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職名,朗讀時其後要停頓,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後應停頓。
例如,余聞之也久。
解析:這句話應這樣劃分節奏:"余聞之也╱久"。如果誤將"也"看作是謂語前面的副詞狀語,就容易誤讀為"余聞之╱也久"。
六、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語,"以"是謂語,"臣卑鄙"是賓語,"不"作"以"的狀語,故這句話的節奏可以這樣劃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這句話的語法結構,很容易誤讀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這句話的主語,"庸夫之怒"作謂語,因此,這句話的節奏可以劃分為:此╱庸夫之怒也。不能誤讀為:此庸夫╱之怒也。
七、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這是四字駢句,應該兩句一頓,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解析:這是一個非四字駢字句,可按意義劃分節奏,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八、根據文意確定停頓。
例⒈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解析:"不病",沒有生病的人。"以為功",即,以之為功,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根據文意,這句話的節奏可以劃分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不能誤讀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解析: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樂;後一個"樂",名詞,樂趣、快樂。"樂其樂"就是以其樂為樂。據此,這句話可以這樣劃分節奏: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而不能劃分為: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例⒊其一犬坐於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隻狼。"犬",修飾動詞"作",即"像狗一樣"。因此,這句話的節奏可以這樣劃分:其一╱犬坐╱於前,而不能劃分為:其一犬╱坐於前。

下面提供一些古詩文朗讀停頓方法,供參考:
一、按意義兼顧章節來劃分
四言詩,按意義或節奏可劃分為「二二」如:人生/幾何,去日/苦多。
五言詩,按意義單位可劃分為「二三」如:問女/何所思。
按節奏單位可劃分為「二二一」如: 大漠/孤煙/直;或是「二一二」如:舉頭/望/明月。
七言詩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兩岸青山/相對出。
若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 如:春風/不度/玉門/關;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誰/無死。
二、藉助古漢語詞語特點,做好停頓。
1、藉助古漢語中多單節詞,做好停頓。
例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正確的朗讀節奏: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2、藉助詞的古今義做好停頓。
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的古義是指「妻子和兒女」,不是今天所說的「妻子」。這句的朗讀節奏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又如:可以一戰。「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能願動詞「可以」,朗讀時的節奏為:可/以一戰。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3、句首語氣詞之後要停頓。
在文章中,有表示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的句子,若前面有:「夫、蓋、其」等詞語領起時,在這些詞後稍加停頓。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是句首語氣詞,朗讀時其後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的節奏為: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如還有: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蓋/大蘇泛赤壁雲。 ( 4)、蓋/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戰。
4、「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後應停頓。
例如:余聞之也久。此句朗讀時的節奏是:余聞之也/久。若誤將「也」看作是謂語前面的副詞狀語時,就容易誤讀為:余聞之/也久。
5、在轉折連詞「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頓。
(1)後/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慍。
(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藉助語法結構,做好停頓。
讀古文時,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結構,並判斷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子中充當什麼成分,從而把握句子的停頓處。
主謂之間應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視其轍亂。
在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做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2)願/陛下托臣以計賊興復之效。
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後應稍加停頓。如:
(1)受任/於敗軍之際。(2)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做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四、根據文意,做好停頓。
例如:1、其一犬坐於前。「其一」,其中一隻狼。「犬」修飾動詞「坐」,即「像狗一樣」。這句話朗讀時的節奏為:其一/犬坐/於前。
類似的還有:「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一個「樂」用作動詞,以……為樂;後一個「樂」是名詞,樂趣、快樂。樂其樂,就是「以其樂為樂」)
五、掌握古文化知識,做好停頓。
古人有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文體名稱等。若遇到這些情況要做停頓。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說。
3、陋室/銘。 4、愛蓮/說。
5、出師/表。 6、馬/說。
7、漢/丞相/諸葛/武侯祠。
{題型練習}
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1、余得遍觀群書 2、然則何時而樂也 3、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4、今齊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蓋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8、日星隱月,山嶽潛行。 9、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間力拉崩倒之聲。11、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12、下車引之。13、生亦我所欲 14、一鼓作氣。
參考答案:
1、余/得遍觀群書 2、然則/何時而樂也 3、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4、今/齊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蓋/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8、日星/隱月,山嶽/潛行。 9、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間/力拉崩倒之聲。11、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12、下車/引之。13、生/亦我所欲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為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2)故/君子有不戰。(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5)曩/與吾祖居者。(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❻ 會須一飲三百杯詩詞的節奏劃分

將進酒·君不見

作者:李白(唐)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 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

  • 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

  • 將進酒,杯莫停。

  •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 五花馬,千金裘,

  •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文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

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發。

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暫)

(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

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

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

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願清醒。

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跡你可知道,

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

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那些什麼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

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❼ 詠鵝古詩的節奏與停頓是怎麼劃分的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❽ 求一個根據唐國強朗誦的沁園春雪的詩詞節奏劃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內原馳\蠟象,欲與\天容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❾ 如何劃分古詩句的節奏

關於古詩節奏的劃分 古詩的教學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須努力展現出古詩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應該是古詩教學的核心和關鍵。其中,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可以參考的資料非常多,比較好把握,形式的美,對於今天不會寫古詩的教師來說,當然就比較困難了。為此,我們作了一個專題研究,現把有關節奏的這部分內容公布出來,供大家參考,也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一、古詩的自然聲律節奏 《詩經》的時代,主導的詩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響下,古詩逐漸形成了以兩個音節(即兩個漢字)為一節拍的聲律特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體現出整齊勻稱、琅琅上口的韻律美。不過,由於四言詩,節奏過於簡單、過於呆板凝滯,漢以後逐漸沒落,與它相似的六言詩也始終無法進入古典詩歌的主流形式中。漢以後,五七言詩成為最基本的形式。 五七言詩雖然也是以一節拍兩音節為主,但與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幾個完整的節拍外,還有一個畸零的單音節,五言是兩個節拍外加一個畸零單音節,七言是三個節拍外加一個單音節。為什麼需要這樣一個單音節呢?有兩個作用:一是更便於體現詩葉韻所帶來的韻律美。我們知道,詩是要葉韻的,葉韻的常規方法就是在句末分布以同韻字,這些同韻字前後呼應,就產生了聲音的回環美。顯然,葉韻點是音律的關鍵,是吟誦時應該強化的所在,而把一個畸零的單音節拖長構成一個節拍,就能很好地體現和突出詩的韻律。五言、七言的節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個作用是使詩句更具頓挫、變化之美,因為過於規整的二二與二二二的節律是缺乏變化,因而也是呆板的,畸零的單音節的出現就改變了這種呆板性,使詩顯得更靈活多變,吟誦時更能產生起伏之感、頓挫之美。從聲律效果來說,讀「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左思《詠史》)時,顯然會比讀《詩經》中「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或「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覺得更美,更有表現力。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別成為五言與七言詩基本的,也是經典的聲律節奏。漢以後的詩人寫詩,一般都遵循這樣一種經典的聲律節奏來造句,如: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二、古詩的意義結構 五七言詩之所以成為古典詩歌主流形式,還與它有著更強的意義表達功能有很大關系。人們發現,各句中那個畸零的單音節如此顯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為表達的中心。於是,許多詩人都把功夫放在單音節的錘煉上,從而使五七言詩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成為鍛造名句的詩歌時代。當然,根據意義的需要,單音節的位置就不僅可以置於句末,也可置於句中。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這是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中的名句,單音節全部赫然居於句中,顯然為詩人錘煉的焦點。也就是說,詩句的中心不是在葉韻的位置,詩人突出的不完全在是詩的韻律,而更在詩的內在意境。這樣,古詩就出現了兩種常見的意義結構:一,單音節在末尾。五言詩為二二一,七言詩為二二二一,這是符合自然的、經典的聲律節奏。第二種,單音節在句中。五言為二一二,七言詩為二二一二,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讀少府之任蜀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在這幾個例句中,分布在句中的單音節,都是詩人要突出的意義。誦讀時在這些位置上拖長,從而使詩意更顯雋永。不過,這樣一來,詩的聲律節奏與意義結構二者之間就出現了一個錯位。如果說第一種是經典的聲律節奏,是詩的聲韻所要求的自然節奏,那麼第二種就是對自然的聲律節奏的一種背離。換言之,詩韻所帶來的呼應回環美,有所淡化。為此,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是把兩種形式錯綜起來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詩,如陸游《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兩種節奏形式交錯起來,產生了更豐富、更深永的美感效應,經典的聲律節奏與對它的突破並沒有從根本上破壞詩應有的自然的聲律美。不過,第二種節奏形式中,單音節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它都是處於最後一個節拍之前,在意義上往往與最後一節拍結合較緊,而與開頭的節拍更疏離。粗粗看上去,它與第一種形式是相似的,這種節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種形式的一個變式。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說,現代有學者則把它稱之為「半逗律」(林庚《唐詩綜論》)。前者認為,五七言詩句末尾三字,從意義上看是一個大的意義單元(如「存知己」、「絲方盡」)。後者則認為詩句之內還存在一個「半逗」,五言在第一節拍後(如「海內//存/知己」),七言在第二節拍後(如「春蠶/到死//絲/方盡」)。因此,可以說,第二種節奏形式是在沒有根本違背經典的聲律節奏的前提下所作的一個小變通而已,仍然是聲律與意義的和諧統一。然而,又有些詩人為了追求詩意的奇峭,對於「三字尾」或「半逗律」規則都突破了。如: ①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②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杜甫《宿府》) ③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 ④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元稹《遣行》) 以上各例全部都不符合「三字尾」規則,從意義結構看,例①中「半逗」的點在第一音節之後,例②在第五音節之後,例③在第二音節後,例④在第四音節後。只要稍一誦讀,就能發現它們與前述兩種形式的巨大差異。在這里,詩的自然聲律節奏,被徹底打破,代之而生的是一種拗峭、奇拔的效果。 三、中學生如何劃分古詩節奏 中國的語文教育向來是特別注重詩,而一直到二十世紀上半期,學詩都特別注重吟誦的。而傳統的吟誦,有腔有調,節奏完全依照自然的聲律節奏,而不管意義結構如何,都只按前述的第一種節奏形式,即經典的節奏形式來吟誦。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讀的人知道「疑無」無解,「又一」隔斷了詞義,但實際吟誦時就是這樣。可見,傳統的吟誦方法是注重聲律,而忽視意義的。(參閱朱光潛《詩論》) 這種方法,用在今天的中小學的教學中,當然是不合適的。那麼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呢?關於這個問題,語文界是有爭議的。這種爭議在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冊《語文》課本P144練習一中即有反映,這是中學生初次學到古詩,這個練習中要求學生劃分節奏,提出的原則是「兼顧音節和意義」(筆者按,「音節」應改為「聲律」),給出的示範有兩種,分別是: 故人/具/雞黍 故人/具雞黍 誰家/新燕/啄/春泥 誰家新燕/啄春泥 然而到了2001年版,兩種劃法只保留了前一種,後一種被刪去了。那麼,這種修訂的理據是什麼呢?事實上,有許多教師更願意使用後一種劃分,因為它更簡化,而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還可以認為簡化的二分法符合「三字尾」或「半逗律」原則,更便於學生操作。常規的情況只要把詩句一分為二就行,五言為二三,七言為四三。 然而,這種簡化的方法實際上是不妥當的。它僅僅只注意到了意義,並沒有兼顧到聲律,就如上舉的《游山西村》而言,按二分法劃分之後,簡單倒是簡單了,但這樣劃分之後,全詩就變成了單調的四三、四三,沒有任何變化,這是不符合該詩實際的美感效應。事實上,作為律詩,從形式上說,它特別講究對仗。而對仗要求上下兩句必須結構一致,互為對稱。對仗句(即駢句)安排在中間四句的位置。在律詩的首尾通常使用散句,第一和二句,第七和第八句的結構形式不同。散句和駢句的交錯應用,是律詩的基本特點。另外,兩聯對仗,在結構形式上通常也需要變化,如果頷聯是二二一二,那麼頸聯一般就是二二二一。這樣,散句和駢句交錯起來,幾種不同的駢句結合起來,才使律詩既有很強的表現力,又有很美的閱讀效果。《游山西村》中,第一句為二二二一,第二句則變為二二一二,頷聯為二二一二,頸聯則為二二二一,末尾兩句又變為二二一二。 可見,給古詩劃分節奏的要領是: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單音節,這個音節單獨作為一個節拍;⑵其他音節,只要不違背意思,每兩個音節為一個節拍。這樣的方法,對於常見的兩種結構形式都是可行的。操作舉例,下面是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首先找到各句的畸零單音節:平、混、澤、城、無、恥、情。這樣很快就可以給全詩標出節奏點,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標好後,可以看到,第一句為二二一,第二句為二一二,這一聯是散聯。中間兩聯對仗,一聯為二二一,一聯為二一二,整齊中有變化。這里,尾聯第七句沒有按三分法劃,這是因為「垂釣者」三字不好拆,「垂釣」當然是結合得很緊的,但「者」不好獨立,故筆者以為還是尊重意義,把切分後會損害意義表達的結構,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看待。 以上的例子屬於兩種常規意義結構。其實,打破了常規意義結構的詩句,也適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杜甫《宿府》)「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元稹《遣行》)很明顯,這幾個例句從節奏上看,與常規節奏是相同的。不過,以下各例需要特別加以討論: ①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②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③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黃庭堅《戲呈孔毅父》) 以上是按意義作的切分,從節奏上劃分的話,第一不能違背意義結構,第二應盡可能細化,以便反映出詩實際的節奏性,第三節奏點和每個節拍的音節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通處理。以上三例可以這樣標示其節奏的: ①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②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③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 前兩例中,兩個短節拍是詩句意義的重心,以兩個節拍來誦讀,有助於領會詩的內涵。例②中兩個虛詞作為一個單獨節拍,主要也是因為「豈」(難道)和「應」(理應)各自都是詩人表達的重心,可以獨立表意(這與前面的「垂釣者」中的「者」是不一樣的)。 語文擔當著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而要實現這一任務,在詩詞教學中,就務必使青少年喜歡誦讀古詩,在誦讀中體味到古詩的精神、古詩的美。

❿ 如何劃分古詩文的朗讀節奏.ppt

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幫助確定正確的停頓。

如:其一犬坐於前。(《狼》)其正確的停頓為:其一/犬坐/於前。

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而有人則會這樣停頓:其一犬/坐於前,其原因是把「犬」誤認為是主語,這明顯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頓。

再如:可以一戰。(《曹劌論戰》)其正確的停頓是:可/以一戰。而有人常劃成:可以/一戰。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一詞,古漢語中「可以」實際是「可」與「以」兩個詞,它們可譯為:可以憑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識,分析句子結構及其成分,也可幫助確定正確的停頓。以下幾種情形需要停頓:

(1)主語與謂語之間可停頓。

如:吾/視其轍亂。(《曹劌論戰》)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2)動賓之間可停頓。

如: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遊》)

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岳陽樓記》)

(3)句中轉折連詞之前可停頓。

如: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人不知/而不慍。(《論語》)

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介賓短語之前可停頓。

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5)在表示議論、推斷、反問、結果等語氣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蓋、其、故」等詞語領起時,在這些語氣詞後可停頓。

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蓋/追先帝之殊遇。(《出師表》)

故/君子有不戰。(《曹劌論戰》)

(6)提前狀語之後可停頓。

如: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今/南方已定。(《出師表》)

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

(7)古人有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以及文體名稱等後面可停頓。

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陋室銘》)

陋室/銘。愛蓮/說。出師/表。(銘、說、表均為古代文體)

再次:古詩詞曲中朗讀節奏的劃分一般規律。

在詩詞曲中朗讀節奏,可從音節或意義來劃分。

按音節劃分的話,古詩中四言詩的節奏以「22」為主,五言詩的節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詩則以「2221」「2212」居多,四言詩每句為兩個節拍,五言詩每句大多三個節拍,七言詩每句則多為四個節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庄》)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按意義劃分的話,古詩中五言詩的節奏則大多數為每句兩個節拍,而七言詩則多為三個節拍。同樣是上述兩個例句,就會這樣劃分: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庄》)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