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勇武古詩

勇武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1-22 16:11:54

❶ 在《木蘭詩》中「策勛十二轉」的「轉」讀第幾聲

翻譯嘛,不用我說了吧,上面的大蝦已經回答得很好了,說說重點吧! 【重點解答】 1.「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麼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後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麼?木蘭啊,木蘭,是什麼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於是轉入後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張燕瑾《繁而有味,簡能傳神——讀〈木蘭辭〉》,《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麼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3.「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前兩句寫兔子在靜卧時外在行為舉止區別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別出雄雌;而當兔子一起奔跑時,就難以分辨出性別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徵明顯,而在戰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難了。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火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將這四句話看做是木蘭對「火伴」的回答。從這四句俏皮風趣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木蘭富有機趣智慧而又充滿自豪的神態表情,還有什麼能比這四句話更有趣巧妙呢?真是個錦心綉口的木蘭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並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准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准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盪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後終於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於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並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所以,戰場上的廝殺作者幾筆帶過,而把「木蘭是女郎」作為構思的核心,所以,著力寫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父母的牽掛,寫她的入閨房、巧梳妝,寫她打扮得娉娉裊裊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練習說明】 一、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背誦全詩。 本題檢查學生是否從整體上把握了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比較准確完整地復述課文,不僅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住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復述也是一種很好的口語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要讓學生在復述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二、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本題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句意,並了解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題干已經簡要說明「互文」的含義,教師可以明確指出並要求學生畫線加以重點標示。然後通過翻譯這四個句子,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互文」的內涵。 翻譯這四個句子應注意兩個原則: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義;二要考慮本課的詩歌特徵,不能為了體現「互文」而使譯文變成散文失去詩味。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 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各有什麼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學生只要注意到這些句子的特點即可,至於所涉及的修辭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2.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這兩句是頂真句。頂真,又稱「聯珠」。「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也是頂真。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句。此外,「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也是很工整的對偶句。另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等不甚工整的對偶句。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這幾句是排比句。「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一節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討論: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 本題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木蘭的形象。認識木蘭的形象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傳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要引導學生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從故事情節中體察木蘭的思想感情,並加以適當概括。
記得採納啊

❷ 問法:"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有什麼特點"怎麼回答

隨便從這裡面擺兩句就好啦~望採納~

古詩詞鑒賞之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隱《錦瑟》「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連用了蜀帝化鳥,莊周化蝶,鮫人珠淚,藍田煙玉四個典故,以隱喻手法從不同側面寫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遺恨重重,像杜鵑一樣總在悲鳴,像明珠一樣時時流淚。四個典故,構成了一個綿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詩人濃重的悲慨,抒民了詩人的郁憤。

常見的用典意思

投筆:棄文從武 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長城:守邊的將士

紅豆:象徵愛情或相思 樓蘭:邊境之敵 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後來借指綠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剛直忠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黍離: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書信,音訊

桑榆:指日落時餘光所照之處,後指垂老之年 尺素:書信

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青鸞,青鳥:傳遞書信的人

鷓鴣: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雙鯉,鯉魚,鯉素:書信

杜鵑: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五柳:隱者

東籬,採菊: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 鴻鵠:人有遠大志向

雕蟲: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徑:隱士居住的地方

風騷: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文采 勞歌,渭城,陽關:送別時唱的歌曲

長亭,南浦,柳岸:送別地 夕陽:離別時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園生活 煙波:離別後漂泊無依 吳鉤: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鄉愁 青雲: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斷鴻:孤獨遊子

青紫:高官顯爵 丁香:愁心或情結 青梅竹馬:男女小時天真無邪一起玩耍

蟬鳴: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傷春

落葉:秋天 黃昏日暮:死亡迫近的憂懼或蒼茫的歷史意味

飛蓬,孤蓬,歸蓬:孤寂的遊子 西樓,望江樓:送別地或悠悠愁緒

梅子:含有風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懷春)(梅雨:悠悠愁緒)

2、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3、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億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 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動襯靜是反襯。

練習: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是如何應用襯托手法的?

以樂景襯哀情。

5、渲染: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寫詩人對諸葛亮崇敬贊佩之情。前二聯寫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黃鸝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表現作者對先賢深沉的緬懷。

練習:分析劉禹錫《烏衣巷》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答:詩前兩句渲染了寂寥、慘淡的氣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橋畔滋長蔓延,足見景象衰敗;而烏衣巷不僅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背景下,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中。這為後文作了充分的環境烘托。

6、象徵: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藉助於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屈原用「蘭芷」象徵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陸游以「梅花」象徵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運算元•詠梅》);等等。

練習:閱讀下面一首回答問題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徵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7、對比對照: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8、抑揚: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又如: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贊嘆。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不能達到此效果。

9、照應: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里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10、動靜: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拔剌鳴。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靜」。

1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詩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練習:看看以下幾首詩哪裡是正面描寫,哪裡是側面描寫。

(1)、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綉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

前兩句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寫物寫人,綉屏風安到花園里,足以亂真,連黃鶯都上當了。黃鶯入畫這一側面描寫,豐富了詩歌形象,平添了動人的情趣。

(2)漢樂府的《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12、直抒胸臆

即景抒懷,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或緣情布景

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石英詩歌是否為上秤之作的標志。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後完全消失,滾滾的江水有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又如:劉長卿《自夏口到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樹臨江夜泊船。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從詩題看,作者這時船行於夏口至鸚鵡洲,尚未到長沙。第一聯寫由夏口到鸚鵡洲所見景色並即景抒情;第二聯寫夕望,詩人眺望漢口,夕陽余輝反映,由近而遠,聯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沒庭湖畔的景象;三聯轉寫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漢陽城,背靠龜,秋風颯颯,角聲嗚咽。此詩主要借描寫旅途景色抒發自己被貶謫的凄苦情懷,同是對和自己一樣遭貶的元中丞表示同情與慰藉。本詩寫景抒情渾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陽、孤舟、獨樹、孤城、夜色,突出表現旅途的凄涼,寄寓自己的悲憤。後二句以賈誼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說明二人都和賈誼一樣不幸。

練習:分析以下一首詩的表現手法

〔雙調〕清江引.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答: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1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託作者的心志。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托物言志,寫柳樹獨出荒園無人觀賞,抒發人才被埋沒的感概。

又如:宋蕭秦《霜天曉角.梅》「千霜萬雪,受盡寒磨折。賴是生來瘦硬,渾不怕,角吹徹。清影也別,知心惟有月。元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梅的「硬」「清」,堅勁不拔,一塵不染,實為詩人自己寫照。

托物寓意,就是將思想隱含在個體的外物之中。實際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為思想感情、理想願望、見解主張等等。詩歌鑒賞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說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隱含些。

如:蘇軾《待月台》:「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娥眉。只從昨夜十分明,漸覺冰輪出海遲。」後兩句詩寫出了因滿招損的自然規律。滿月給人間曾帶來無限美景和喜悅之情,然而滿即缺之始。詩人久久佇立,眺望遠海,等待著遲遲升起的一輪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緒。稱月為「冰輪」,表現了月的光潔、純凈,同時也略帶清寒之意。此時詩人那官場失勢的往事,大概正隨著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現在猶如海波一樣動盪不寧的思緒之中了。讀這樣的托物寓意的詩,是需要對詩人的身世、經歷乃至創作風格有相當的了解的,否則很難把握其隱含之意。

練習:閱讀此詩回答下面問題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此詩運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15、賦比興

詩有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至於屬於表現手法的賦比興三義,有一種解釋如下:

「賦」者鋪陳,敘物言情,直歌其事,隨物賦形。如《木蘭辭》《賣炭翁》大量用賦。用賦的手法寫詩,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是通篇用賦,會失之膚淺、平直、鬆散,故要賦比興合用。如:《詩經.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頸聯以「落日」為喻,委婉表達了詩人頑強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懷。尾聯詩人將自己比作老馬,用的是老馬識途。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閭廟》「沅湘流水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前兩句即景起興兼比喻,寫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樣長流不盡。還有我們學過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16、虛實結合

高考的「詩歌鑒賞」,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過的一些術語對詩歌進行簡單的分析。例如虛實相生、比興手法、以樂景寫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麼是「虛」,什麼是「實」,才能准確用到詩歌的鑒賞活動中。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雲:「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分析以下幾首詩虛實手法的應用: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三四句以虛寫實,寫想像的情景,寫作者以冰壺贈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後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

16、詩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懷古傷今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寄寓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17、文章結構技巧: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 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系。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8、其它

(1)構思精巧

(2)新穎 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

(3)頗具匠心

(4)感情細膩 感情真摯

(5)躍然紙上

(6)曲折

(7)層次分明

❸ 古詩鑒賞,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四)陳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卅四】
陳子昂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
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游。
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44)。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
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
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鑒賞】

此詩作於神功元年秋。當時,詩人從軍東征契丹,見危請纓,反遭武攸宜的猜忌和排擠,這首詩正是詩人遭受沉重打擊後感憤而作。詩中記錄了一位長期戍守邊塞的老戰士的自白。他的一生可謂經歷豐富,倍受挫折。少年時豪俠放曠,崇尚義氣;從軍邊塞後,以國事為重,奮勇戰斗,卻長期遭受壓抑。詩人在這位戰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來表現自己壯志未酬的「興寄」,並對統治者埋沒人才予以諷諭。,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詩的開頭兩句,以蒼勁古樸的筆觸勾勒時、空背景,渲染出悲涼的氣氛,深秋時的渤海要塞,凜冽的北風吹刮著浩瀚大海岸邊的樹木,呈現出一片凋零、蕭瑟的景象。背景畫面蒼涼,但氣勢飛動,「海樹」以「海」迭加於「樹」,就使得這個意象雄渾而有風骨。

「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引出詩中的主人公,亭堠乃邊塞哨所;「樓」指亭上的戍樓。「明月樓」,既具體點明此時為深秋月夜,又使形象充滿「哀」怨,啟人聯想到「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曹植《七哀》)的境界。《七哀》寫女子,此寫游俠;子建尚有「柔情麗質」(鍾惺《古詩歸》),子昂卻剛健質朴。
詩接下來轉入主人公的自述,是全詩的主體部分
「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游。」幽燕,今河北、遼寧一帶,古屬燕國,漢以後置幽州,故稱幽燕,其俗慷慨尚武;結發,指初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束發而冠,以示成人;事,從事;遠游,漫遊。句意為:他自稱是成長於幽燕一帶的人,成年以後,離家漫遊。詩人為其落拓、凄涼的氣質所吸引,不由前往攀談,並將其自述記下。此聯是這位戰士自述身世和游俠生活的開始。

「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赤丸,這是游俠兒執行任務的憑證。《漢書·尹賞傳》載,長安有一群游俠少年專門殺吏為人報仇,他們事前在袋子里裝上赤、黑、白三色彈丸,各自摸取,摸到紅丸則去殺武吏,摸到黑丸則去殺文吏,摸到白丸負責為行動者料理後事。句意為:我拿到紅丸前去刺殺武吏,手執白刃,為人報仇。這是描述具體的慷慨而危險的游俠生活。游俠重意氣、重承諾等品質與下文捨身為國的勇敢行為是一脈相承的兩個表現方式。詩人對他的經歷頗為欣賞。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句意為:我為躲避仇家漂泊至海上,隨後從軍來到了這邊塞的州界。這是這位戰士自述到此從軍的原因。

「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遼水,遼河,有東西二源,在昌圖縣匯合;悠悠,遙遠的樣子。句意為:如今家鄉遠在千里之外,這遼河之水又如此的悠遠、綿長。意即思鄉之情有如這遼河水一樣綿延不絕,而歸途遙遠,山重水復,歸期也將如這遼河水一樣渺不可期。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胡兵,此指突厥、契丹;漢國,即中國。句意為:每每為胡人的侵入而感憤不已;常常為中國無法有效遏制胡人而感到羞恥。「胡」、「漢」並提,充滿民族自豪感。這兩句極寫這位戰士的愛國熱忱與報國雄心,可惜庸將誤國,遂使有志之士悵恨不已。

「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七十戰,據《史記·李將軍列傳》所載:李廣自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英勇苦鬥,聲威遠播,卻始終未能封侯,遭抑屈憤而自殺。這里借李廣之事以寄託憤慨。句意為:何曾想到身經七十餘戰,戰功卓著,卻直到頭發白了也未能有封侯之賞。此聯是邊塞戰士的憤懣之辭,亦是詩人胸中的塊壘,憑此一吐為快。
「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游。」戰國時燕國之地,漢以後置為幽州,連稱為「幽燕」,屬今河北北部與遼寧西部一帶。古時男子二十歲結發而冠,以示成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崇尚勇武,「幽燕客」三字足以表明此人為一俠士,他胸懷大志,剛一成年就去家遠游,以求建功立業。並非戀巢的家雀,而是欲搏擊四海風雲的雄鷹。既為豪俠之士,又值血氣方剛之年,故嫉惡如仇,願鏟盡天下不平事,敢作敢為,對貪官惡吏就難免有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俠義之舉:「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據《漢書·尹賞傳》說,長安有一群少年專門謀殺官吏替人報仇,事前設赤、黑、白三色彈丸,探得赤丸殺武吏,黑丸者殺文吏,白丸者處理喪事。這兩句表現出主人公的英武與打抱不平的俠義精神。兩句對仗工整,韻律鏗鏘,頗似五律之對仗句式。如果說「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稍顯得低沉,可謂抑,那麼至此則一揚,顯得高昂,痛快淋漓。接著又回到現實中來:「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因為殺公吏、報私仇,觸犯刑律,只得避逃海上,並到邊塞從軍。這其中自然亦有投身疆場,建功封侯的幻想。誰料明珠暗投,他在「此邊州」並未能顯身手,展抱負,其勇武之力與俠義之膽都不被賞識。他碌碌無為如同凡夫俗子。英雄失路,心緒悲涼。久在異鄉為異客,又處於坎坷之境,最易生故鄉之思:「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水「悠悠」寓有愁思悠悠不盡之意。「復」字下得頗有力,使詩顯得音情頓挫。更令人激憤的還不在於個人的榮辱升降,而是胡兵屢犯、主帥無能。

「胡兵」原指漢朝時的匈奴軍隊,這里代指契丹軍隊;「漢國」即漢朝,實指唐朝。「憤」針對胡兵入侵,顯得有力,「羞」針對主將昏庸無能,見出深刻。「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兩句既是批判社會現實,也寄寓「幽燕客」懷才不遇的感慨。詩末借用漢朝李廣的典故來抒寫「幽燕客」的不平。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作戰驍勇,帶兵有方,但他「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卻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後來被迫演出「引刀自剄」的慘劇。「七十戰」而「未封侯」,對比何等鮮明!這兩句堪稱全詩畫龍點睛之筆。是詩人「興寄」之所在。

主將武攸宜剛愎自用,又「無將略」,以致唐兵大敗,又怯敵不敢進。子昂曾出謀獻策,以改變戰局,但不被武氏採納。陳子昂失望悲憤,乃有此「感遇」篇。此詩「詞旨幽邃」(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它並非是抒胸臆,而是借「幽燕客」之「言」抨擊當時主將之誤國,並寄寓自己的悲憤。

❹ 形容京劇的古詩詞

1、故人吏京劇,每事多閑放。

作者:李頎

出處:《望鳴皋山白雲寄洛陽盧主簿》

朝代:唐代

釋文:在京城當官的老朋友每天好像演戲一樣,卻把放鬆心情這件大事放下了。

2、一從理京劇,萬事皆容易。

作者:劉長卿

出處:《洛陽主簿叔知和驛承恩赴選伏辭一首》

朝代:唐代

釋文:形容一切事情做起來不費事。

(4)勇武古詩擴展閱讀

京劇小故事: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

」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

」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❺ 木蘭詩(理解)

唧唧唧唧,木蘭在對著門在織布。聽不到織布的聲音,只聽見姑娘的嘆息聲。
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木蘭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市集里四處去購買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返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准備殺豬宰羊。(木蘭回到家裡)打開東邊的閣樓門,坐在西邊內房的坐榻,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頭上的金片(舊時女子的裝飾物)。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地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
① 唧唧(j ī j ī):織布機的聲音。
②當戶織 :對著門織布。
③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杼:織布梭(suō)子。
④惟:只。
⑤何所思:想什麼。
⑥何所憶:思念。
⑦ 軍帖:軍中的文告。
⑧可汗(kè hán)大點兵:皇上大規模地徵兵。可汗,我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⑨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⑩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⑾ 願為市鞍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⑿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⒀轡(pèi):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⒁ 濺濺(jiān jiān):水流聲。
⒂旦:早晨。
⒃胡騎(jì):胡人的戰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⒄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⒅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戰爭。
⒆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過。
⒇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Ⅰ) 鐵衣:鎧(kǎi)甲,古時軍人穿的護身符裝。
(Ⅱ)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Ⅲ)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十二轉為表示多數,非確指
(Ⅳ)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餘。
(Ⅴ)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Ⅵ)不用:不願做。
(Ⅶ)上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Ⅷ)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Ⅸ)郭:外城。
(Ⅹ)扶將:扶持。
(Ⅺ)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Ⅻ) 著:通「著」,穿。
一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二 帖花黃:貼,「帖」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三.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眯著眼。
四.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傍地走,並排跑。

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ù〕 鞍韉〔ān jiān〕 轡〔pèi〕頭 鳴濺濺〔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貼:軍帖〔tiě〕;貼〔tiē〕黃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駿馬;b.買,eg:願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願:a願意,eg願為市鞍馬;b希望,eg願馳千里足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麼。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願為市鞍馬。(願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 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麼?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跨越關山嶺(疾行)如飛。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著鎧甲。將軍(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壯士(轉戰)多年(凱旋而)歸來。
④.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對著窗戶,梳理著烏雲般(美麗)的頭發,對著鏡子(在前額)貼上花黃。
[編輯本段]相關背景
作者資料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鄉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文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
關於花木蘭身處年代的說法,主要是兩種說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間。
第二: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年,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語言浮華,用詞細膩,風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題材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朴。 《木蘭詩》與南朝民歌中的《孔雀東南飛》合稱長篇敘事詩雙璧。
樂府詩的簡介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准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台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與南方民歌的細膩委婉清秀大相異趣,顯示出北朝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孔雀東南飛》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摘自陳緒萬、尚永亮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詩歌鏈接
我國北方民風彪悍,不少婦女同樣豪邁尚武,北魏時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戰,十分著名,當時流傳著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霜,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逢?
可見作為北方樂府民歌代表作的《木蘭詩》,是有著一定的生活依據的。
[編輯本段]整體把握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編輯本段]問題研究
1.「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麼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後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麼?木蘭啊,木蘭,是什麼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於是轉入後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張燕瑾《繁而有味,簡能傳神——讀〈木蘭辭〉》,《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麼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3.「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前兩句寫兔子在靜卧時外在行為舉止區別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別出雄雌;而當兔子一起奔跑時,就難以分辨出性別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徵明顯,而在戰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難了。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火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將這四句話看做是木蘭對「火伴」的回答。從這四句俏皮風趣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木蘭富有機趣智慧而又充滿自豪的神態表情,還有什麼能比這四句話更有趣巧妙呢?真是個錦心綉口的木蘭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並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准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准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盪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後終於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於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並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所以,戰場上的廝殺作者幾筆帶過,而把「木蘭是女郎」作為構思的核心,所以,著力寫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父母的牽掛,寫她的入閨房、巧梳妝,寫她打扮得娉娉裊裊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編輯本段]練習說明
一、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背誦全詩。
本題檢查學生是否從整體上把握了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比較准確完整地復述課文,不僅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住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復述也是一種很好的口語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要讓學生在復述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二、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本題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句意,並了解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題干已經簡要說明「互文」的含義,教師可以明確指出並要求學生畫線加以重點標示。然後通過翻譯這四個句子,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互文」的內涵。
翻譯這四個句子應注意兩個原則: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義;二要考慮本課的詩歌特徵,不能為了體現「互文」而使譯文變成散文失去詩味。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
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各有什麼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學生只要注意到這些句子的特點即可,至於所涉及的修辭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

❻ 有沒有寫呂布勇武的詩

描寫呂布的詩詞有很多,一般都涉及到他的勇武,但褒貶不一:
1、《當須呂布騎》,出自:唐李賀 《馬詩二十三首》。
2、《白門下呂布》,出自:宋蘇軾 送鄭戶曹》。
3、《猶勝白門窮》,出自:呂布宋蘇軾 《答范祖禹》。
4、《呂布真難容》,出自:元楊維楨 《覽古四十二首 其五》。
5、《半世人中呂布》,出自:清陳維崧 《送姜西溟入都》。
6、《呂布就擒公路死》,出自:宋陳普《詠史上·審配陳珪》。
7、《呂布來時梟送洛》,出自:宋陳普 《詠史下·蜀先主》。
8、《政恐陳登輕呂布》,出自:宋陳造 《寄安撫程丈》。
9、《白門下呂布》,出自:宋蘇軾 《送鄭戶曹》。
10、《孟獲身窮呂布窘》,出自:宋孫岩 《觀漁行》。
11、《人驚呂布縛》,出自:宋張耒 《題譙東魏武帝廟》。
12、《縛渠呂布還須急》,出自:宋鄭清之《比以拙詩戲調張籍不知作者已盈軸矣輒矣輒和》。

註:呂布(?-199年2月7日 ),字奉先,漢族,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五原郡九原縣人(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後占據徐州,自成一方勢力。於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❼ 古詩理解 從軍行 李白(百戰沙場鐵以衣)

從軍行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
城南已和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
獨領殘兵千騎歸。

1、反映嚴酷的詞:城南 數 重圍 獨 殘兵
2、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斗之嚴酷。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於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發,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里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於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 詩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局上看,是一場敗仗。但雖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斗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斗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里敢於去寫嚴酷的斗爭,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❽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出自哪首古詩及作者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出自六首《塞下曲》其中一首,作者是盧綸。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