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古詩句
⑴ 逢入京使中體現遙遙征途無盡思鄉之情的詩句是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⑵ 可以用高適的詩句來鼓勵即將分別的同學滿懷激情地踏上征途,豪情萬丈地迎接未
《別董大》足以抄見其襲風采:
十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英惆悵,看取寶刀雄。
《送裴別將之安西》的五律,風格也與此類似:
絕域眇難躋,悠然信馬蹄。
風塵經跋涉,搖落怨暌攜。
地出流沙外,天長甲子酉。
少年無不可,行矣莫凄凄。
⑶ 《使至塞上》中形容征途漫漫但並無孤獨之感的詩句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⑷ 征途的詩詞原文
征途
月色在征塵中暗淡,
馬蹄下迸裂著火星。
越河溪水,
被踏碎的月影閃著銀光,
電火送著馬蹄,
消失在希微的燈光中。
⑸ 些木蘭辭別父母踏上征途情景的詩句是
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⑹ 毛主席在征途中寫的詩詞
人民解放軍佔領來南京
鍾山風雨起源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⑺ 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寫詩人奉命出使,征途遙遙的詩句
王維的抄<<使至塞上>>中寫詩人奉襲命出使,征途遙遙的詩句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滿意請採納哈。。O(∩_∩)O哈哈~祝親學習進步!!
⑻ 征途,誰有講述刺客與衛士的職業的詩詞
噫吁戲,危乎奇哉!
衛士之難,難於
上青天
!
英勇及頑強,攻防何茫然。專
爾來
神電和沖鋒,我自穩如屬泰山巔。
若有埋伏和陷阱,可以洞察料敵先。
地崩山摧衛士死,然後寧死不屈噩夢連。
物有御劍乘風之絕殺,魔有霸氣伏魔之暴煉。
物理減少尚不得過,魔法減少愁攀援。
攻擊何其險,凝神聚元更驚嘆!
召喚弓箭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無敵何時還,百邪不侵模式換。
但見屍體遍邊境,丟盔棄甲小道前。
又睹兄弟洗聖光,凈
聖盾
,衛士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荊棘技能漲生命,
調息
更勝
保命丹
。
若有
漏魚
匆匆過,減速一出任我玩。
其險也如此,嗟爾衛國之人胡為乎哉!
手握利劍持護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戰士或法師,紛紛邊境來。
御劍乘風,霸氣伏魔,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邊境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衛士之難,難於上青天!回首邊境長咨嗟。
⑼ 贊美征途者詩詞,征服沙漠
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應該算是吧……
君不見走馬川版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權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⑽ 關於征程的詩歌
1、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青樓曲二首.其一》
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釋義:
將軍乘坐佩飾金鞍的白馬隨皇帝出征,十萬軍士在長楊宮宿下。樓上窗邊的少婦彈奏著箏曲,遠望著隊伍的塵土進入建章宮。
2、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出自唐代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釋義:
您難道不曾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緊靠著雪海邊緣,茫茫無邊的黃沙連接雲天。輪台九月整夜裡狂風怒號,到處的碎石塊塊大如斗,狂風吹得斗大亂石滿地走。這時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漢家的大將率兵開始征西。
將軍身著鎧甲夜裡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相碰撞,凜冽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馬毛掛著雪花還汗氣蒸騰,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3、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出自明代戚繼光的《馬上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邊草 一作:邊月)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多是 一作:都是)
釋義:
馳聘疆場、轉戰南北是為了報答皇上對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邊關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帶著兵器騎著戰馬在疆場上度過的。
4、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出自唐代李世民的《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台凱歌入。
釋義:
塞外悲涼的風颳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經凍結,廣袤的沙漠上,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之下千萬里全都落滿了白雪。將士們戍邊在那遠遠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層一層的山巒引領向上顯出了高高的氣節,眾多的戰旗被長風吹卷這,將士們在哪長城低下飲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灘上連接著騎兵的足跡,狂暴的北風吹斷了那邊塞上傳來的聲樂,胡地的灰塵清掃著像那玉(冰凍如玉)做似的邊塞,羌族的笛聲和那金鉦敲擊的聲音。與世隔絕的沙漠上干戈都 收藏起來了,可那戰車卻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濕的地方震顫搖曳。都尉們都從龍堆返回了,將軍還從馬邑凱旋而來正在捷報。
高揚著旗子讓那籠罩著大霧的地方都清凈下來了,在石碑記上他們的功名他們又是那樣的歡悅,在那荒涼的邊界上只要有一個穿著戎裝的人去守護,靈武台上(朝廷)的凱歌是來源於國界。
5、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出自唐代令狐楚的《少年行四首·其三》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釋義:
弓箭沐浴著霞光,寶劍照耀著寒霜。劍起案列的秋風,馳馬飛出了咸陽。國土一角仍淪陷,天子沒有收河湟。這種情況不改變,不擬回頭望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