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古詩教案
1. 寫雲的古詩(整首)
單獨描寫雲的詩還是比較少的,但是有相關的詩句。
離思五首·其四
作者:元稹
曾經滄海回難為水,除卻巫山答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終南別業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作者: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清平調·其一
作者: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2. 帶日的古詩
帶有日的古詩匯總如下
1.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清。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島》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使至塞上》
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
5.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唐·李賀《燕門太守行》
6.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7.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宋·王安石《孤桐》
8.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天。宋·王令《暑旱苦熱》
9.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10.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11.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樂游原》
12.惟有日斜溪上思,舊旗風影落春流。唐·陸龜蒙《懷宛陵舊游》
13.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
14.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宋·蘇軾《新城道中》
15.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唐·張耒《初見嵩山》
16.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南朝·吳均《山中雜詩》
17.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唐·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18.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19.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天凈沙》
2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21.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紳《憫農》
22.日之夕矣,羊牛下來。《詩經·君子於役》
23.君子於役,,不日不月。《詩經·君子於役》
24.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陌上桑》
25.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晉·陶淵明《飲酒》
26.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唐·李白《行路難》
27.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28.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顥《黃鶴樓》
29.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30.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唐·劉禹錫《秋詞》
31.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觀刈麥》
32.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唐·溫庭筠《望江南》
33.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宋·范仲淹《漁家傲》
34.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宋·晏姝《浣溪沙》
35.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36.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37.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近代·龔自珍《己亥雜詩》
38.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3. 雲在古詩文中的意像
雲」作為中國古典詩歌常見的意象,很早就已為人們所注意,並進入詩歌審美之中。詩經里便有: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非我思存。
《鄭風.出其東門》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
《齊風.敝笱》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都人士之仕.白華》
詩經之「雲」多以意「多」。因於認識上的局限,見天上漫漫雲朵,其實為眾,是而認為眾多。也有看雲飄飄而產生感嘆的,如「英英白雲」句,看白雲飄悠悠而想到時運之艱難,有幾分惆悵,已有象徵的義素。
楚辭之中「雲」也不少,如:
飄雲屯其相離兮,帥雲霞而來御
屈原《離騷》
雲霞來迎,一如親友,可見詩人給予「雲」的任達,浪漫之情采。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屈原《大司命》
此雲能「乘」,可謂為行鋪路。豈是雲能行?詩者思行矣!
眇遠志之所及兮,憐浮雲之相羊
屈原《悲回風》
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
宋玉《九辯.四》
「浮雲」於高空飄盪,似高志之於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雲因「浮」而難免有不能自控之處,因而高志遭疑總難免,此「浮雲」實為詩人心中情感之雲矣。
如果說《詩經》里的「雲」仍是比較集體意識,那麼《楚辭》里的「雲」則已比較個性化。《詩經》之「雲」仍多在實物與其本義的層面,而《楚辭》中「雲」更注詩人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色彩。如「雲霓」成為擬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詩人;是詩人用以遮天蔽日的「雲」;「玄雲」則為烏雲,有迎風乘雲之宏勢;而以「青雲」為衣「白霓」為裳,寄寓詩人精神上的舒放壯達;有時「雲霏霏」彌漫天宇,彷彿把詩人的歡樂都籠罩去了,「雲」即有黑暗勢力之意;詩人心中的「浮雲」則含有一種浮離不定之感,其飄其止彷彿其身其志,因而發出哀嘆之聲;而「雲蒙蒙」則明顯地指希望太陽(光明勢力)耀長空,可恨烏雲(黑暗勢力)來迷濛。總而言之,楚辭里「雲」意象已具很強個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義之外的象徵義
雲,作為一種意象,在不同的詩歌作品中被賦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盧思道的《從軍行》中,借「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塑造了戰斗激烈、綿長的景象。這里的「雲」是從雲的濃重沉實的本象形態與戰斗凝重緊張的相似點出發,通過這個意象的寄託,使戰斗場面更生動,突顯其慘重;也使一種厭戰之感委婉道出。崔灝的《黃鶴樓》所寫的「雲」,則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里的「白雲」著重把其悠悠千載,依然如故的情景與鶴去樓空、古人已逝、歲月不再的現實相對比,發出的是對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嘆。
王維的詩歌最喜寫雲。「在王維現存的489首詩中(據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據初步統計有83首詩中有『雲』的意象,這表明王維詩中『雲』是一個中心意象。」
眾所周知,「空」是王維詩歌的一個中心概念。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疇之一,是佛教哲學對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並不是指一切皆無。世間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有」,佛家所強調的是從「有」中悟「空」。王維最崇信的《維摩潔經》,以及《金剛經》、《楞伽經》都宣揚這種「萬法如幻,無有定相」的觀點。王維接受了空幻觀,他盡力想看空人世間的許空幻觀對王維的藝術影響很大,表現在詩歌中,就是他在描寫自然景物時不僅著重外形突出特徵的刻畫,還探究外在形式所蘊含的意味。佛家說,實相非相。王維的詩總在試圖突顯實際事物空幻的本質,因而具有一種超脫、空靈、含蓄的美。③
同時,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中,雲似乎是最虛實難測的東西。它形態萬千、變化無常,恰喻多樣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間變幻,成團的實體一下子就變成雨水消失無蹤,因此它最能象徵同樣似有實無的空幻。這個也許就是王維常在詩中寫到「雲」的原因。因為心中塞滿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類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過著亦官亦隱的日子,生活上的簡單與孤獨使詩人有充裕的時間親近大自然:「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還無期。」《終南別業》,從而,達到「神與物游」的境界。「雲」作為天空的一部分,隨處可見,可能是詩人每每抬頭望天,思考無限的哲學意蘊,感概人生的最忠實的聆聽者。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遊、讀書山林的風氣,眼界廣闊、理想遠大,與自然更有長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動較大,疆域內外出入頻繁,貿易、游歷、遷謫、服役、做官等都使人們走出狹隘的家庭空間,走入自然。在王維以前及其時的唐代詩人中,也有不少寫到「雲」的意象,例如:
「山川雲霧里,遊子幾時還。」(王勃〈普安建陰題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宋之問〈靈隱寺〉)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只是王維詩中的「雲」是有個性的,雖然各有差別,卻符合其詩「清淡而味遠」的整體風格。這些都是由於王維個人涵詠大雅的才情(精通音樂、繪畫;廣涉佛學以及以儒、道學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復雜的人格結構(做官與歸隱之間的長期徘徊)所賦予的。
張海沙先生在其著作《初盛唐佛教禪學與詩歌研究》中論及王維詩中「雲」的意象時,提出王維詩中「雲」的意象主要有四層含義:較顯明的一層,是將世事人事的變幻與空虛比作浮雲;第二層是用雲寄託對理想境界的嚮往;第三層,是表達一種難解的禪境;第四層是佛法的象徵,也是其最深的含義。
⑴將世事人事的變幻與空虛比作浮雲;
「埋身白雲長已矣,空餘流水向人間。」 (《哭殷遙》)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與裴迪》)
「山萬重兮一片雲,混天地兮不分。」(《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其二》)
⑵用雲寄託對理想境界的嚮往;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
「峽里誰知有人事,郡中遙望空雲山。」(《寄崇梵僧》)
「望見南山陽,白雲靄悠悠。」(《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歸輞川作》)
⑶表達一種難解的禪境;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送別》)
「君問終南山,心知白雲外。」(《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惟應見白雲。」(《山中寄諸弟妹》)
「行到水窮處,坐看白雲起。」(《終南別業》)
「不知棟雲里,去作人間雨。」(《輞川集.文杏館》)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過香積寺》)
⑷佛法的象徵;
「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窗中三楚盡,林上九江平。軟草乘趺坐,長松響梵聲。空居法雲外,觀世得無生。」(《登辨覺寺》)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雙關手法。「法雲」萬法如雲,世事萬物以及佛法都是如雲一樣虛而不實。
「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煙。寒空法雲地,秋色凈居天。身逐因緣法,心過次第禪。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燃。」(《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這里的「雲」則寓意「法」的高大、清靜、聖潔.
「啼鳥忽臨澗,歸雲時抱峰。」(《韋士郎山居》)
「月回藏珠斗,雲消出絳河。」(《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輞川集.欹湖》)
「山鳥群飛,日隱輕霞。」(《酬諸公見過.時官出在輞川庄》)
⑸表達一種欣賞自然的情趣;
「啼鳥忽臨澗,歸雲時抱峰。」(《韋士郎山居》)
「月回藏珠斗,雲消出絳河。」(《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輞川集.欹湖》)
「山鳥群飛,日隱輕霞。」(《酬諸公見過.時官出在輞川庄》)
4. 帶雲的古詩
帶雲的古詩
1、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唐·李白《太原早秋》
2、恩光照拙薄,雲漢希騰遷。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3、雲起爭峰勢,花交隱澗枝。唐·張喬《商山道中》
4、雲月有歸處,故山清洛南。唐·許渾《長安早春懷江南》
4、雲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唐·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頂》
6、中林子規啼,雲是古蜀帝。唐·鮑溶《子規》
7、四啼玄冥冬,雲物慘不霽。唐·鮑溶《子規》
8、雲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唐·白居易《東坡種花二首》
9、雲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唐·白居易《東坡種花二首》
10、雲侵帆影盡,風逼雁行斜。唐·馬戴《江行留別》
11、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唐·杜甫《江亭》
12、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唐·皇甫冉《樂府雜曲·鼓吹曲辭·巫山高》
13、雲間迷樹影,霧里失峰形。唐·王勃《易陽早發》
14、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唐·李白《姑孰十詠·丹陽湖》
15、雲日遙相對,川原無不通。唐·謝勮《游爛柯山》
6、雲扃掩苔石,千古無人賞。唐·謝勮《游爛柯山》
17、大野始嚴凝,雲天曉色澄。唐·周賀《冬日山居思鄉》
18、白馬黃金塞,雲砂繞夢思。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19、雲濕淮南樹,笳清泗水樓。唐·喻坦之《晚泊盱眙》
20、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唐·劉長卿《清明後登城眺望》
5. 古詩雲詩句解釋
千形萬象竟還空:雲形象千變萬化,實際上卻空無一物。(諷刺那些不學無術的官員)
映水回藏山片復重答:即使映在水裡,藏在山裡,也是一樣的空。
無限禾苗枯欲盡:很多禾苗都快枯死了。
悠悠閑處作奇峰:雲彩卻仍然悠閑的在高處變幻成山峰。(諷刺那些對人民死活不管不顧的官員)
6. 帶有雲字的古詩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內門關
這首詩的精華容在於後兩句,個人也很喜歡的說。雲只作為一個意象出現而已。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個很耳熟能詳啦!
孤
雲
唐
於鄴
南北各萬里,有雲心更閑。
因風離海上,伴月到人間。
洛浦少高樹,長安無舊山。
徘徊不可駐,漠漠更東還。
慶
雲
見
唐
李紳
禮成中嶽陳金冊,祥報慶雲冠玉峰。
輕未透林疑待鳳,細非行雨詎從龍。
卷風變彩霏微薄,照日籠光映隱重。
還入九霄成沆瀣,夕嵐生處鶴歸松。
雲
唐
董思恭
帝鄉白雲起,飛蓋上天衢。
帶丹綺羅映,從風枝葉敷。
參差過層閣,倏忽下蒼梧。
因風望既遠,安得久踟躕。
片片飛來靜又閑,樓頭江上後山前。
飄零盡日不歸去,貼破清光萬里天。
獨坐敬亭山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完整的古詩,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7. 雲古詩唐朝來鵠詩人
《雲》是唐代詩人來鵠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旱雲千變萬化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反映詩人為莊稼盼雨心情的抒情之作。這首詩描寫細膩,旱天雲彩的種種變化寫得逼真而形象。從整篇的詩句中雖然貫穿著詩人對旱雲的不滿,但詩人還是成功刻畫了雲朵千嬌百媚的形象。這是一首寫景與抒情巧妙結合的小詩。
夏雲形狀奇特,變幻不常。「夏雲多奇峰」,是歷來傳誦的名句。但這首詩的作者似乎對悠閑作態的夏雲頗為憎厭,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本來就並不悠閑,用意又另有所屬的緣故。
首句撇開夏雲的各種具體形象,用「千形萬象」四字一筆帶過,緊接著下了「竟還空」這幾個感情份量很重的詞語。原來,詩人是懷著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視著風雲變幻。對他說來,夏雲的千姿百態並沒有實際意義,當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寫。對事物關心的角度不同,描寫的方式也自然有別。這一句對夏雲的描寫盡管抽象,卻完全符合詩人此時的感情。它寫出一個過程:雲不斷幻化出各種形象,詩人也不斷重復著盼望、失望,最後,雲彩隨風飄散,化為烏有,詩人的希望也終於完全落空。「竟還空」三字,既含有事與願違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後的一腔怨憤。
次句寫「竟還空」後出現的情形。雲彩雖變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尋覓它的蹤影。它彷彿故意與人們捉迷藏:到處尋覓不見,驀然低頭,卻發現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頭,則又見它原來就隱藏在山後。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戲法:忽而輕雲片片,忽而重重疊疊。這就進一步寫出了雲的容與悠閑之狀,怡然自得之情,寫出了它的故作姿態。而經歷過失望、體驗過被作弄的滋味的詩人,面對弄姿自媚的雲,究竟懷著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詩的背景,按自然順序,似應放在首句。詩人把它安排在這里,一方面是使這首篇幅很狹的小詩也有懸念,有波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讓它在感情發展的關節點上出現,以便與第四句形成鮮明尖銳的對照,取得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第三句明顯地蘊含著滿腔的焦慮、怨憤,提得很高,出語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時卻很輕,表面上幾乎不帶感情。一邊是大片旱苗行將枯死,亟盼甘霖,一邊卻是高高在上,悠閑容與,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賞。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對比描寫中,詩人給雲的形象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把憎厭如此夏雲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畫為能事、有所託寓的詠物詩,總是能以它的生動形象啟發人們去聯想,去思索。這首詩,看來並不單純是抒寫久旱盼雨、憎厭旱雲的感情。詩中「雲」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雲的特點,又概括了社會生活中某一類人的特徵。那千變萬化,似乎給人們以灑降甘霖希望的雲,其實根本就無心解救乾枯的旱苗。當人們焦急地盼它降雨時,它卻「悠悠閑處作奇峰」呢。不言而喻,這正是舊時代那些看來可以「解民倒懸」,實際上「不問蒼生」的權勢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感到詩里所描繪的人格化了的「雲」是似曾相識的。
古代詩歌中詠雲的名句很多,但用勞動者的眼光、感情來觀察、描繪雲的,卻幾乎沒有。來鵠這位不大出名的詩人的這一首《雲》,也許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詠雲之作。
8. 古詩雲有哪些內容
《雲》:有物於此,居則周靜致下①,動則綦高以鉅②。圓者中規③,方者中矩④。大參天地,德厚堯禹⑤。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宇⑥。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⑦,印印兮天下之咸蹇也⑧。德厚而不捐⑨,五采備而成文⑩。往來惛憊,通於大神;出入甚極,莫知其門。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弟子不敏,此之願陳。君子設辭,請測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偪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雲。」
注釋
①周靜致下:彌漫在地面。周:周密。致:處於。②綦:極。鉅:大。此二句言雲變化時的形狀。③規:畫圓的工具。④矩:畫方的工具。⑤德厚堯禹:恩德厚於堯禹。因為雲可以致雨,並育化萬物,故雲。⑥盈:滿。大宇:宇宙空間。⑦攭:分散。反:通「返」,還。⑧卬卬:向上而高的樣子。咸:皆。蹇:艱難。雲高去而不下雨。故天下皆艱難也。⑨捐:捐棄。此句言雲對萬物無所捐棄,並皆澤被之。⑩文:文彩。惛憊:幽暗,晦暝。通於大神:言其變化莫測也。極:通「亟」,疾迅。門:門徑。以上兩句言雲往來迅疾,無人知道它出入的門徑。敏:聰敏。陳:陳說。意:猜度。塞:堵塞。此句言雲塊雖大而不堵塞。不窕:沒有空隙。窕:有間隙。郄:縫隙。偪:狹窄。此句言雲為虛物,行雖遠且迅速,但不可以托寄書信。訊:書信。固塞:堅固的要塞。暴至殺傷:指雷霆震怒,風狂雨驟,而殺傷萬物。億忌:懷疑、顧忌。億讀作「意」,疑。此句言天下共享其功而雲不偏頗。不私置:無所偏頗,一視同仁。托地而游宇:託身在大地而浮游於天宇。友風而子雨:以風為友,以雨為子。雲從風而來,故曰「友風」;雨從雲間下,故曰「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