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古詩畫框冬

古詩畫框冬

發布時間: 2021-01-21 19:28:57

A. 枯山水禪意詩句

一沙一世界

一水一枯榮

枯山水



(觀藝術百態,看芸芸眾象)

枯山水又稱假山水(鐮倉時代又稱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園林獨有的構成要素,堪稱日本古典園林的精華與代表。

(金剛峯寺 石庭 )

顧名思義,枯山水並沒有水,是乾枯的庭院山水景觀,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內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點,是用山石和白砂為主體,用以象徵自然界的各種景觀。

(大徳寺 瑞峯院獨坐庭)

本來,和中國一樣,日本的庭院藝術離不開水。在日本,水有生命、豐穰、清靜之意。有了水,庭院因此潤澤生輝。只是當6世紀佛教傳到日本,崇尚虛無的僧侶們開始在意境中覺悟出枯山水的味道來了,學著用石頭堆砌出一些意境。

枯山水是日本脫胎於中國園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是貫穿著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對於「島嶼生存憂患」的意識,充滿了對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對「死寂」的世界觀。

>三步看懂枯山水<

1、砂

枯庭園的砂,無水卻似有水,奔流不止之水,這里隱藏著枯山水獨有的故事。筆直延伸的線,表示著江河、大海的平靜水面。

2、 石

枯山水中的石均採用不經過任何加工的自然石,把石塊布置於庭院中,叫做「點石」。布置石的時候,選擇看起來最大的一面作為石的正面,在「深埋」作業時,忌諱頭重腳輕,將石塊的下方精心布置,看起來宛如石塊破土而出,使人在觀賞的時候,不僅看到地面之上的石塊,也能想像出石塊深埋在地下的部分,從而產生極強的縱深感,能夠「於點景石之中,感知大地的力量」。

3、視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觀賞枯山水的視點也直接影響到觀賞效果。一般來說,觀賞者要脫離枯山水,在建築物內觀賞。在走廊可以最近距離地觀賞枯山水,但是從房間中向外看也別有一番意趣,房間將庭園分隔開,風景宛如被嵌入畫框之中。這使得枯山水區別於其他庭園尋求開闊的觀感,以一種類似畫框的觀感來延伸感知,或是體悟自然觀、宇宙觀。

B. 李白或者杜甫描寫冬景的詩

1、李白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燕山雪花大如席,內紛紛吹落軒轅台容。——李白《北風行》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2、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杜甫《公安縣懷古》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杜甫《對雪》

C. 以古詩詞為主的黑板報設計邊框

黑板報設計資料如下:
古詩的意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古詩體,又稱古風。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里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詩詞包括以下內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准。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D. 古詩《江南》最好的畫框中的畫框指的是

20世紀初至今百餘年間的新文化浪潮中,林風眠當屬先驅者的行列。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致力於中西藝術的嫁接與溝通,其彩墨藝術是近現代中國繪畫的一座高峰,書寫了中國美術史最為輝煌的篇章;他開創的全新的藝術視野與繪畫樣式,對中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1900年生於廣東梅縣一個石匠家庭的林風眠, 18歲時赴法學習油畫,後又赴德國旅行學習,深入鑽研學習印象派及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繪畫理念與手法,為以後的創作風 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5年結束歐洲游學之後,林風眠在回國從事美術教育的同時,開始了他漫長又充滿坎坷的創作生涯。他的彩墨畫創作始於1938年客居重慶期間,自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幾十年如一日寂寞於藝術創作之路,直至逝世時為止。
林風眠的彩墨畫是以中國畫的宣紙、毛筆、水墨為工具,輔以水粉、水彩等西畫材料,多以山水風景、仕女、花鳥、靜物、戲曲人物等為題材,構圖多方形,其中融入印象派的光影、色彩因素和近現代西方繪畫的現代感與空間處理手法。在純藝術的探索與實踐中,在中西藝術的嫁接中,林風眠的彩墨藝術收獲了豐碩的成果,藝術風格鮮明而耐人尋味。
他的作品總是洋溢著寧靜的詩意、優雅的色調、單純的構圖和含蓄、豐富的內蘊;誠如評論界認為的那樣—造型雋美,想像豐富,色彩多變,格調清新,富於裝飾性和感染力,既有時代面貌,又創藝術新格。
《漁舟》、《漁》、《捕魚圖》與《蘆雁》、《嵐》等作品,都是以平遠式構圖展開,顯示了畫家一貫的風格,為作品籠罩一層孤獨憂郁的薄霧:平靜的秋水映著遠山的倒影,孤零零的漁舟泊?岸邊;或是一行蘆雁直飛而過;或是漁人孤獨的遠望,等等。而葦葉在風中抖動,漁鷹面水而立,遠處煙霞彌漫,使人頓生荒寒凄涼之感,久久揮之不去。這些作品把主要景物置?畫面的前景或中景,遠處則層層平遠,用以產生沉靜、深遠、平和的情緒與境界。林風眠在處理這類作品時,非常注意用平遠中的直線、斜線、弧線,以及動勢和色彩變化,給平靜、恬淡的情調以活力。譬如《漁》就是以平遠畫法畫就的江南山水風景,水墨濃淡變化營造出淡泊、寂寞、空寒,近景漁舟上的漁人背影與臨水而立的漁鷹,面向遠處的幾抹煙嵐與遠山,這是一種孤獨與荒寒的象紉,包含著狡雜而又豐富的人生意緒,這是林風眠極喜歡的畫題,他曾不厭其煩地反復表現這一題材,以澆胸中塊壘。
《漁》、《漁舟》等,都是林風眠彩墨畫的典型題材與代表作,在靈動飄逸之中歸於沉靜和清寂。這里的憂郁與孤獨是畫家生命體驗與坎坷身世的自然流露,它不同於空虛,它是畫家以心靈觀世界的自足式的孤獨與憂郁,因此,在這些作品的畫面中始終洋溢著超然的詩意與空靈美感。
從審美觀的角度來看,林風眠醉心於空漠秋水、煙雨迷茫、鷺鷥振翅、蘆雁奮飛等境界的追尋與營造,這源於畫家與自然對象的親切和諧關系,也來自於個人內在情感的流露。《鷺》、《蘆雁》等作品,都生動的表明畫家把自由與個性融於自然,把心境移情於對象,把生命激情納入靜觀的中國文化傳統。同時也接受了弘揚理性、和諧、人道、詩與美的西方阿波羅精神於作品之中。在上述作品中,表現出的中國文化含蓄、優雅、寧靜、清冽、剛健的特質,以及西方推崇的希臘藝術特有的「靜穆的哀傷」特質,都被林風眠以寬廣的人文胸襟化為充滿生機、靜謐和諧、孤寂而優美的審美整體,這是林風眠的獨特之處。
《鷺》、《蘆雁》等作品,以深墨、淡墨為主,頗具水彩意味,弱化了中國畫的筆墨性能,其特點是—墨中加色,形成獨特的色墨,使墨色與物象色彩和諧為一。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是根據畫面需求和光色的冷暖遠近關系,調入赭石、紅、蘭、綠等顏色的墨去完成的,原理多出自西畫,但視覺效果上都是民族傳統的,使畫面出現了西方繪畫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又洋溢著中國繪畫的寧靜文化氣質。
《鷺》中的線條與《女裸體》的線條如出一轍,這是一種飽含情思、韻律與美感的線條,源?中國陶瓷的造型與畫法,特別是有著明顯的宋代官窯,龍泉窯透→明色彩的影響,使畫面呈現出一種飄逸與靈動感,那種透明、純凈及高雅的格調,與宋瓷的審美品格,有著內在的聯系。而《蘆雁》則以平遠的兩重蘆葦和飛翔的蘆雁,空闊的河面和陰霾的雲天渲染了秋天的氣氛,以平行的墨色揮染,畫面平和恬淡;蘆葦向右搖伏,盧雁則向左疾飛,相悖而行的兩種力量使畫面獲得活躍的結構,靜中有動。平遠的構圖法造成整體的平衡、安定,平遠中的斜線穿插、醒目的黑白關系和力的方向變化,給平和安靜帶來對抗和適度傾斜,使畫面陡增了生命的顫動和心靈的吟詠感。
這是林風眠作品最突出的特質,呈現了林風眠繪畫的現代意境。
《梅花只鳥》採用了中心式構圖,小鳥居於梅花的紛繁氛圍之中,為加重主體對象—小鳥的分量,以濃墨繪之,周圍以淡彩或空白環襯,使小鳥極為突出,同根橫線、斜線的交迭與穿插,既分割了空間,又穩定了構圖;為使居於畫面中心的小鳥產生平衡感,左右都畫了茂密的樹葉與花朵,使中心突出,且富於變化;因此,畫面中的對比歸?和諧、跳躍歸於靜謐,反映了林風眠對古典和諧原則的批判性接受,也證實著他對現代審美理想的尋求。
《裸女》也是林風眠作為純藝術形式探索的主要題材。這幅橫斜的女裸體展示出如詩如夢的神韻,女裸體曲線的節奏、韻律,增加了身體的動勢與彈性,使女性優美動人的氣質與嫵媚嬌艷的美感兼而有之。在這件作品中,畫家表現性地舒展出女裸體的豐滿活力,圓潤的曲線,表現出青春生命的鮮活和生機;在林風眠筆下,女裸體的線條吸收瓷器與民間藝術的要素,單線平塗流暢自如,洋溢著東方式的節奏和韻律,以藝術的語言對青春女性的肌膚質感的描繪轉移為對姿致情態和生命情感的表現;我們在作品中領略到柔和、溫馨、安靜、嫵媚、淡雅與若即若離、如詩如夢的美感境界,充分表明了林風眠極高的藝術造詣。
林風眠作為最早的藝術覺醒者和先驅人物,始終不渝地進行著形式的探索,嘔心瀝血地構建著平面世界的秩序,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獨樹一幟的巨匠。《京劇人物》、《瓶與魚》、《檸檬與畫》等作品,便是在平面上建立一種視覺結構的典範之作。在統一、完整的秩序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表現性。
《京劇人物》是林風眠形式探索的代表性作品,明顯表現出他對立體分離手法的興趣與偏愛,借戲曲人物這一古老而又現代形式,去抒發情感,表達自己的審美情趣。其造型借鑒了舞台形象的臉譜特點,並高度簡化,用平面切割、符號象紉和率真的直線、孤線、斜線以及冷暖色的對比,刻劃強烈的戲劇性場景。畫家對力與美、善與惡、歷史與現實的感覺,都收納在理性的畫面之中了。
應該說,這是一種現代意義的情感抒發,我們從中可以洞見到林風眠內心深處人文情懷和悲憫胸襟共生的另一面。
從《瓶與魚》、《檸檬與畫》等靜物作品中,可以看出林風眠探索構圖、色彩、線描與色光的結合,這些作品明顯地體現出水墨與水粉、東方神韻→與西方形式的統一;在形式求索背後,是對美和生命活力的無窮追求;面對這些靜物,我們感覺到的是寧靜平和,以及一個變化著的感覺、心境和情緒的內在世界。在中國畫家中,還沒有人能把水墨靜物畫得如此豐富、精緻。這兩件靜物都極注意畫面左右和上下的「力」的均衡,果盤與檸檬的圓形與桌子的方形、畫框的方形,既是對比,又是和諧的均衡;而水瓶與三條魚的關系,不是透視和三維空間的關系,乃是平面空間中,物與物的秩序關系,在不同幾何形體的變化中,在曲線、弧線、斜線、直線與色彩的明暗對比、冷暖對比中,形成方與圓、直線與弧線、明與暗、冷與暖的和諧統一;這是以幾何形體的組合造成的多樣統一與變化均衡,而且處理得極其含蓄,且富有韻致。
從上述作品中可見,林風眠構圖的最高原則是多樣的統一,狡雜的和諧。而且,他不是對景寫生,往往以默寫為主,運用自由想像,在其中投入了主觀意蘊,強化了創造性因素。這就是林風眠的藝術個性與特紉。
林風眠的這些作品,不是對現實的機械摹仿和再現,他依據自己的藝術原則和立場,強調精神的表達與心靈的自然流露,運用回憶、想像和虛構,在畫面上創造出他的精神取向、趣味格調和心靈嚮往。
他以自己的藝術表明,他的生命是要通過藝術形式結構尋求一塊物我兩忘、人與自然和諧的心靈天地。■

E. 描寫冬天的詩(一定有賞析和主題思想)

你看行嗎?
就一首,夠嗎?
不夠再說一聲啊!

1,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唐詩從誕生以來,便被歷朝歷代文人推崇,並逐步成為各個朝代教育學童學習唐詩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國小學課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詩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都對杜甫的這首淺顯易懂的《絕句》進行過分析研究,並做出過很精闢的註解。出於對它的情有獨衷,我從少時第一次背誦它時,便被其中的精美絕倫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謹對這首唐詩做添足賞析,玩味之意盡在不言中。

我們先從整體上縱觀全詩,是由兩句相映成趣的寬對(對聯的一種形式)組成。全詩二十八個字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含義。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著名的《絕句》。
這首詩的起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所表達的十分簡單明了。詩人描繪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是一幅早春圖,在窗前剛剛抽絲發芽的柳樹上,有兩只黃鸝鳥在歡快的相應和般地鳴唱。在詩中首句的第一個字,詩人便用「兩」這個數字和「個」量字來表示了一個頭頸微動,目光微挑的動作。
這里詩人用「個」字,而不是用「只」來描述黃鸝鳥的狀態,是用語感來表述詩人看到的黃鸝鳥是一種動態。這里很關鍵的一個字,便是這個「個」字。「個」字是仄音,用去音來表示的語氣中,有驚嘆的含義。詩人用「個」來告訴讀者,是黃鸝鳥的鳴叫聲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個,兩個,噢,原來這里還有一隻小鳥。而這里若用「只」來表示,小鳥的狀態就不一樣了。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並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後面一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一隻小鳥在下,另一隻小鳥在上,都是側抓住飄動的柳絲在嬉戲。
為什麼說小鳥是側抓著柳絲呢?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樹在春天裡是最先發芽的北方樹種,其發芽時,先是樹條里返青,這時叫抽絲,然後很嫩的芽葉吐出尖尖的嫩綠色。此時的柳樹是其最美的狀態,文人畫匠多把此刻的柳樹寓意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樹,丈餘外都猶如一層綠霧漫卷在樹冠上,由於細柳條的淺棕色里泛出一絲青綠色,柳條開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狀態,變得柔軟起來。
此刻的柳絲多入詩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回里這樣描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更如葛紫巾 南鄉子的唱和詩「長亭無風柳絲斜,杏花疏影笛聲啞。」「梅花漏泄春消息,柳絲長,草芽碧。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晏殊詞)「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而杜甫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更是給讀者描述了柳絲輕柔、無風尚且柳絲斜的狀態。詩人准確地把握了春天柳絲的狀態,而這時兩個黃鸝鳥正是用爪抓住來回飄動的柳絲,在春意盎然的微風里,啾啾鳴叫,詩人也許正是被這樣的鬧春鳴叫聲吸引到窗前。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隻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隻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如果說詩人用一種歡快的筆調寫出了黃鸝鳥跳躍鳴叫的動感畫面,那麼此句中「一行」便給讀者一種目光直線上升的感覺。白鷺鳥相對於黃鸝鳥來說,一個是體形龐大的候鳥,一個是體形弱小的雀鳥。這是一種寓意對比,我在下文中會說明。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從南方越冬而北歸。那一種思鄉歸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詩人精準地用一個「上」字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也借著兩種鳥的狀態,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這里,「青」所涵蓋了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青,顏色,藍、綠的兼色。既沒有藍色的沉悶,也沒有綠色的寧靜,它是一種很透亮的感覺,在西方油畫色彩學里,有一種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紅、翠綠、藍三種原色光,同原色光雙雙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黃、青、紫紅三種間色光。在色相圖標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於,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時,無法完全掩蓋其它「正」色。
二是,青,狀態,初生萌發、干凈淳樸。這層意思對於暮冬已過,春色將至的早春煥發出來的生機,猶為重要。詩人正是抓住了這種感覺,用一個「青」抒發了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情節。
詩人用「色」的感覺在這里猶顯考究。

縱觀上闋這兩句,兩個數字「兩」、「一」,兩個量詞「個」、「行」,兩種鳥類「黃鸝」、「白鷺」,兩個動作「鳴」、「上」,兩種顏色「翠」、「青」,兩個距離「近柳」、「遠天」。表面的十四個字,表述了十四種事物。但是,詩人在這首二句里,已經隱藏了遞進的豪情,用一個「青」字來承上啟下,通過這透亮的青色,讓讀者看到下闋里,詩人更難述懷的心情。
如果說詩人在上闋里,只是單單描寫了景緻,在下闋里,詩人便更借景述懷,以物寓情了。
《絕句》下闋的首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給讀者的視線確立了一個畫框——「窗」。中國古典建築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設計。唐代建築全國僅存四處,都在山西;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正是由於在山西發現了唐代建築——佛光寺,並數次古建築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在該書中,有關「窗」的圖樣多達一卷,而這些圖樣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詩人先給我們設定了這樣一個場景——既然已經把讀者的視線引到了「青天」,那麼就不應讓我們看完整一個視角。這里,詩人用「含」字,便隱含掉很多視覺上多餘的景色,就象給我們一個相機的取景器,我們便在一個「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遠山。
「西嶺」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嶺雪山」。為什麼詩人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這樣一個地理環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嗎?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在中國開始盛行,佛教傳入中國,並達到鼎盛時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時。那時的人們思想意識形態中,除了東方傳統儒教的熏陶外,已經開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響。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西方代表著死亡,東方代表著生機。佛教把人的死稱為涅盤,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作為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那時,杜甫已經隱約看到了身後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不得志,難酬志願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後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而此刻,這「窗」所遮擋的視線,可以任由讀者去想像。「西嶺」山脈恰倒好處地被詩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來,使我們的視線隨著詩人的畫筆,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綿延橫亘的「西嶺」雪線,到近出的抽絲「翠柳」。這時,詩人的視線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門外的江邊上另一番景色。

全詩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下子將讀者的眼球,從遠景又拉回中遠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詩人描寫了「窗」內的景緻,那麼末句一開始就點出「門」這個角度,便已經將視線里的景緻,化為一種心情的盼望。窗內有景,在這個景緻中,有院落,也有柴門,透過柴門而現門外江面上停泊蓄勢待發船,已經很明確地點明詩人將人生路比作萬里行舟的精闢論斷。這就是中國畫中,景中借景,畫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國畫中山水畫時常將主景的繪畫中,在畫「眼」這樣的位置,畫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等這樣一些點睛之處,而這樣的點睛之處反而有別於潑墨渲染這樣的大寫意。往往於細微處更見細微,而這幅畫的主題,大部分便出於此。中國人的含蓄,詩人與畫家在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感上的筆調,從這些大道相通的藝術觀點上,都體現了出來。
若是將「門」外的景色當作「窗」景的畫中畫,是遞進的景緻。那麼二字「泊」字與三句中頸字的「含」卻有不同的意義。「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總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開始,所以,一個「泊」字給讀者以將行的動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蓋的意思。這是一種靜的狀態,靜止千年的雪,是詩人一生的清白與孤獨。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東吳」作為泛指一個地區的名詞,和上句中「西嶺」的山脈名詞相對,給人以時空感。這首詩是杜甫在五十四歲時寫成的,詩人在這年正月三日辭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時,杜甫一生中最後一個官職也辭掉了,但詩人抑鬱寡歡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時,也不自禁開始心中萌發感慨。從「東吳之船」將行的人生萬里路,到「西嶺之雪」未泯的心願千年志。詩人借景把動與靜的兩種現實狀態和自己人生的兩種境地給讀者充分展露了出來。

在下闋的兩句詩文中,詩人描寫了兩處景「窗」、「門」,兩種狀態「含」、「泊」,兩個地理位置「西嶺」、「東吳」,兩種物質「雪」、「船」。這十四個景物,卻遠比上闋的單純寫景,更加清晰地把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大家,作為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唐代詩聖,其晚年五十多歲後才有大量的詩詞問世,這首詩作為其晚年作品,用詞簡練,用字精準,用意單純,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華作品之一。
杜甫一生,從出生伊始,武則天駕崩歸天,唐代進入末代戰亂時期,到詩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亂」。經年的人生磨難,使杜甫看盡人間離苦,紅塵悲情。此時的文學史上唐詩,由於有李白、杜甫的在世,進入了盛唐詩時代。
這段時期,詩仙與詩聖用大量的詩歌從三個方面開始記錄了盛唐時期人文、政治、社會等史詩。第一、抒寫拯物濟世的理想抱負;第二、批判現實黑暗;第三、歌詠自然山水。李白的詩繼承了屈原以來的浪漫傳統。想像豐富,語言清新自然,風格飄逸奔放。而杜甫的詩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寫實傳統,直面現實人生,內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歷史性變化。

F. 描寫煙雨樓詩句

唐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內。

蝶戀花 宋 晏幾道

夢入江容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菩薩蠻

宋 晏幾道

江南未雪梅花白,憶梅人是江南客.猶記舊相逢,淡煙微月中.

玉容長有信,一笑歸來近.懷遠上樓時,晚雲和雁低.

嘉禾百詠·煙雨樓

宋 · 張堯同

妙手誰烘染,梳煙沐雨姿。

一聲長笛晚,人在倚樓時。

《鴛湖煙雨樓感舊》

清·陳維崧

水宿楓根罅。盡沽來、鵝黃老釀,銀絲鮮鮓。記得箏堂和伎館,盡是儀同.

G. 寫古詩的畫框怎麼畫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古詩體,又稱古風。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採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里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古詩詞包括以下內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明,又叫長短句。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准。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2.關於赤壁(詩)的邊框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

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

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園中嬉戲。

祖、父相繼去世後,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注於治亂與軍事。

23歲寫《阿房宮賦》。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進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節度使牛僧孺辟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遊。

大和九年,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

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

後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

歲暮卒於長安,終年五十歲。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當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面對內憂外患,他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里說自己:"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

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

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商。

"他主張削平藩鎮,收復邊疆。其"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的氣概很像後來岳飛的《滿江紅》。

他在《燕將錄》里褒揚譚忠,是因為他能勸說河北諸鎮不反抗朝廷。為了實現這些抱負,他主張讀書應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

他強調知兵與否關系著國家的興亡:"主兵者,聖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注孫子序》)。

為此,他寫了《原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和《孫子注》。由於懷才不遇,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曠放不羈。

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創作。 杜牧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前人甚至說"有唐一代,詩文兼備者,惟韓、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

杜牧的詩現存二百多首,眾體兼備,內容豐富,情調豪放爽朗,風格清新俊逸。他的近體詩,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尤其七言絕句更是名篇迭出,膾炙人口,如《過華清宮絕句》、《赤壁》《題烏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揚州韓綽判官》、《山行》、《秋夕》等,歷代傳誦,家喻戶曉。

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潤州二首》、《題宜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九日齊山登高》、《登九峰樓寄張祜》等篇也為人稱道。至於他的五絕、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長安秋望》、《秋晚早發新定》、《題揚州禪智寺》、《華清宮三十韻》、《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等便是這些詩體的代表作。

他的古體詩寫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詩寫得非常出色,敘事議論,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詩》、《張好好詩》、《郡齋獨酌》、《感懷詩》等。 杜牧的詩歌,內容豐富,反映面廣。

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擅權,黨爭嚴重,社會動盪。杜牧從小有著經邦濟世的抱負,但官場險惡、仕途坎坷,使他壯志難酬,長時期的幕僚生活、不穩定的朝野升遷,使他感慨良多。

杜牧的詩作就其內容題材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關心世事,愛國憂民之作。

此類為數不多。如他25歲時寫的《感懷詩》,通篇夾敘夾議,筆力雄健,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征暴斂造成的國弱民貧的深重災難,歌頌太宗李世民順應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業跡,肯定憲宗李純武力削藩平叛之舉,希望朝廷勵精圖治、平息戰亂、實現安定統一。

同時也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詩中"夷狄日開張,黎元愈憔悴"等句,質朴簡潔,精警動人。

又如《郡齋獨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等。 第二類,品評歷史,借古諷今之詩。

這是杜牧詩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類詩大體又有兩種情況:一是論史之作,以七絕為代表,如《赤壁》、《題烏江亭》、《題商山四皓廟》、《春申君》等。

杜牧很注意研究國家治亂的經驗教訓和經濟、軍事問題,所以在詠史詩中往往有新穎獨特的評論。二是借古諷今之作。

H. 古詩絕句的意思是什麼

杜甫<絕句>賞析》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描寫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雪、船六個景物。

這首唐詩從誕生以來,便被歷朝歷代文人推崇,並逐步成為各個朝代教育學童學習唐詩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國小學課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詩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都對杜甫的這首淺顯易懂的《絕句》進行過分析研究,並做出過很精闢的註解。出於對它的情有獨衷,我從少時第一次背誦它時,便被其中的精美絕倫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謹對這首唐詩做添足賞析,玩味之意盡在不言中。

我們先從整體上縱觀全詩,是由兩句相映成趣的寬對(對聯的一種形式)組成。全詩二十八個字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含義。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著名的《絕句》。
這首詩的起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所表達的十分簡單明了。詩人描繪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是一幅早春圖,在窗前剛剛抽絲發芽的柳樹上,有兩只黃鸝鳥在歡快的相應和般地鳴唱。在詩中首句的第一個字,詩人便用「兩」這個數字和「個」量字來表示了一個頭頸微動,目光微挑的動作。
這里詩人用「個」字,而不是用「只」來描述黃鸝鳥的狀態,是用語感來表述詩人看到的黃鸝鳥是一種動態。這里很關鍵的一個字,便是這個「個」字。「個」字是仄音,用去音來表示的語氣中,有驚嘆的含義。詩人用「個」來告訴讀者,是黃鸝鳥的鳴叫聲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個,兩個,噢,原來這里還有一隻小鳥。而這里若用「只」來表示,小鳥的狀態就不一樣了。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並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後面一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一隻小鳥在下,另一隻小鳥在上,都是側抓住飄動的柳絲在嬉戲。
為什麼說小鳥是側抓著柳絲呢?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樹在春天裡是最先發芽的北方樹種,其發芽時,先是樹條里返青,這時叫抽絲,然後很嫩的芽葉吐出尖尖的嫩綠色。此時的柳樹是其最美的狀態,文人畫匠多把此刻的柳樹寓意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樹,丈餘外都猶如一層綠霧漫卷在樹冠上,由於細柳條的淺棕色里泛出一絲青綠色,柳條開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狀態,變得柔軟起來。
此刻的柳絲多入詩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回里這樣描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更如葛紫巾 南鄉子的唱和詩「長亭無風柳絲斜,杏花疏影笛聲啞。」「梅花漏泄春消息,柳絲長,草芽碧。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晏殊詞)「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而杜甫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更是給讀者描述了柳絲輕柔、無風尚且柳絲斜的狀態。詩人准確地把握了春天柳絲的狀態,而這時兩個黃鸝鳥正是用爪抓住來回飄動的柳絲,在春意盎然的微風里,啾啾鳴叫,詩人也許正是被這樣的鬧春鳴叫聲吸引到窗前。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隻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隻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如果說詩人用一種歡快的筆調寫出了黃鸝鳥跳躍鳴叫的動感畫面,那麼此句中「一行」便給讀者一種目光直線上升的感覺。白鷺鳥相對於黃鸝鳥來說,一個是體形龐大的候鳥,一個是體形弱小的雀鳥。這是一種寓意對比,我在下文中會說明。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從南方越冬而北歸。那一種思鄉歸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詩人精準地用一個「上」字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也借著兩種鳥的狀態,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這里,「青」所涵蓋了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青,顏色,藍、綠的兼色。既沒有藍色的沉悶,也沒有綠色的寧靜,它是一種很透亮的感覺,在西方油畫色彩學里,有一種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紅、翠綠、藍三種原色光,同原色光雙雙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黃、青、紫紅三種間色光。在色相圖標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於,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時,無法完全掩蓋其它「正」色。
二是,青,狀態,初生萌發、干凈淳樸。這層意思對於暮冬已過,春色將至的早春煥發出來的生機,猶為重要。詩人正是抓住了這種感覺,用一個「青」抒發了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情節。
詩人用「色」的感覺在這里猶顯考究。

縱觀上闋這兩句,兩個數字「兩」、「一」,兩個量詞「個」、「行」,兩種鳥類「黃鸝」、「白鷺」,兩個動作「鳴」、「上」,兩種顏色「翠」、「青」,兩個距離「近柳」、「遠天」。表面的十四個字,表述了十四種事物。但是,詩人在這首二句里,已經隱藏了遞進的豪情,用一個「青」字來承上啟下,通過這透亮的青色,讓讀者看到下闋里,詩人更難述懷的心情。
如果說詩人在上闋里,只是單單描寫了景緻,在下闋里,詩人便更借景述懷,以物寓情了。
《絕句》下闋的首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給讀者的視線確立了一個畫框——「窗」。中國古典建築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設計。唐代建築全國僅存四處,都在山西;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正是由於在山西發現了唐代建築——佛光寺,並數次古建築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在該書中,有關「窗」的圖樣多達一卷,而這些圖樣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詩人先給我們設定了這樣一個場景——既然已經把讀者的視線引到了「青天」,那麼就不應讓我們看完整一個視角。這里,詩人用「含」字,便隱含掉很多視覺上多餘的景色,就象給我們一個相機的取景器,我們便在一個「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遠山。
「西嶺」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嶺雪山」。為什麼詩人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這樣一個地理環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嗎?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在中國開始盛行,佛教傳入中國,並達到鼎盛時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時。那時的人們思想意識形態中,除了東方傳統儒教的熏陶外,已經開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響。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西方代表著死亡,東方代表著生機。佛教把人的死稱為涅盤,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作為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那時,杜甫已經隱約看到了身後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不得志,難酬志願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後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而此刻,這「窗」所遮擋的視線,可以任由讀者去想像。「西嶺」山脈恰倒好處地被詩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來,使我們的視線隨著詩人的畫筆,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綿延橫亘的「西嶺」雪線,到近出的抽絲「翠柳」。這時,詩人的視線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門外的江邊上另一番景色。

全詩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下子將讀者的眼球,從遠景又拉回中遠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詩人描寫了「窗」內的景緻,那麼末句一開始就點出「門」這個角度,便已經將視線里的景緻,化為一種心情的盼望。窗內有景,在這個景緻中,有院落,也有柴門,透過柴門而現門外江面上停泊蓄勢待發船,已經很明確地點明詩人將人生路比作萬里行舟的精闢論斷。這就是中國畫中,景中借景,畫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國畫中山水畫時常將主景的繪畫中,在畫「眼」這樣的位置,畫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等這樣一些點睛之處,而這樣的點睛之處反而有別於潑墨渲染這樣的大寫意。往往於細微處更見細微,而這幅畫的主題,大部分便出於此。中國人的含蓄,詩人與畫家在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感上的筆調,從這些大道相通的藝術觀點上,都體現了出來。
若是將「門」外的景色當作「窗」景的畫中畫,是遞進的景緻。那麼二字「泊」字與三句中頸字的「含」卻有不同的意義。「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總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開始,所以,一個「泊」字給讀者以將行的動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蓋的意思。這是一種靜的狀態,靜止千年的雪,是詩人一生的清白與孤獨。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東吳」作為泛指一個地區的名詞,和上句中「西嶺」的山脈名詞相對,給人以時空感。這首詩是杜甫在五十四歲時寫成的,詩人在這年正月三日辭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時,杜甫一生中最後一個官職也辭掉了,但詩人抑鬱寡歡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時,也不自禁開始心中萌發感慨。從「東吳之船」將行的人生萬里路,到「西嶺之雪」未泯的心願千年志。詩人借景把動與靜的兩種現實狀態和自己人生的兩種境地給讀者充分展露了出來。

在下闋的兩句詩文中,詩人描寫了兩處景「窗」、「門」,兩種狀態「含」、「泊」,兩個地理位置「西嶺」、「東吳」,兩種物質「雪」、「船」。這十四個景物,卻遠比上闋的單純寫景,更加清晰地把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大家,作為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唐代詩聖,其晚年五十多歲後才有大量的詩詞問世,這首詩作為其晚年作品,用詞簡練,用字精準,用意單純,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華作品之一。
杜甫一生,從出生伊始,武則天駕崩歸天,唐代進入末代戰亂時期,到詩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亂」。經年的人生磨難,使杜甫看盡人間離苦,紅塵悲情。此時的文學史上唐詩,由於有李白、杜甫的在世,進入了盛唐詩時代。
這段時期,詩仙與詩聖用大量的詩歌從三個方面開始記錄了盛唐時期人文、政治、社會等史詩。第一、抒寫拯物濟世的理想抱負;第二、批判現實黑暗;第三、歌詠自然山水。李白的詩繼承了屈原以來的浪漫傳統。想像豐富,語言清新自然,風格飄逸奔放。而杜甫的詩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寫實傳統,直面現實人生,內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歷史性變化。

I. 這三首古詩意思

1.絕句復
唐 . 杜甫
兩個黃鸝鳴制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翻譯:
兩只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枝間鳴叫,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此清新的天際中飛翔。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澄,晴天麗日故可睹西山雪嶺,門外停泊著從萬里之外的東吳開來的船。

2.詠鵝
鵝、鵝、鵝,
曲 項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綠 水,
紅 掌 撥 清 波。

翻譯:
鵝,彎彎的脖子對天唱著歌。一身白毛浮在綠水上,一對紅掌撥起清水波。

3.絕句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翻譯:

春天的陽光和煦溫暖,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春風吹來,帶著花草的清香,河灘上冰雪融化,泥土變得潮濕而松軟,引得燕子飛來含泥築巢,溫暖的沙子上還偎依著一雙雙的鴛鴦。

J. 端午節古詩配畫帶邊框好看簡單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歌[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七律 端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 渡 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詩 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念奴嬌 宋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 宋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花心動 宋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
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賀新郎 宋許及之
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痴兒呆女。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時展卷,誦騷語 。
新愁不障西山雨。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漾不到、瀟湘江渚。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君有語,但分付。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五日(選一)明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節令門 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