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默寫
❶ 默寫古詩
上圖兩首古詩默寫如下:
《詠柳 》
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回裁出,二月答春風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春日》
作者: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
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❷ 默寫詩句
1、古詩《題西林壁》中給人以啟發的詩句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版在此山中.
2、古詩《登鸛權雀樓》中給人以啟發的詩句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古詩《村居》描寫兒童活動場面的詩句是: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4、古詩《觀書有感》中說明深刻道理的詩句是: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❸ 古詩默寫!!!!
黑雲壓城城欲摧
❹ 默寫古詩
1.
諳:來 [ān]
意思: 熟悉:~練。
知道,自精通:深~醫術。
【這里是「熟悉」的意思】
2.
藍:藍草,葉子可以提煉藍色的染料。這里用藍草的顏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3.
當然是「憶」 是反問的意思,即「難道我不去回憶江南的美么?」
望你有用
❺ 默寫古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❻ 古詩默寫
詠鵝
(唐)駱賓王
鵝 ,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背景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人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有詩名,擅長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詩,是「初唐四傑」之一。
注詞釋義
詠鵝:用詩詞來贊美鵝。
項:頸的後部。這里代指脖子。
撥:劃。
古詩今譯
鵝,高昂著頭頸朝著天,唱著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劃動著清清的水波。
名句賞析
據說這首小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頭一句三個鵝字,寫出了孩子們初見鵝時的驚喜。接下來的三句話,寫活了鵝的神態。那一群白鵝悠閑地游來,正昂著頸高叫著,像是在談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們在水中游來游去,潔白的身體浮在綠水中,紅紅的鵝掌向後輕輕撥動著清清的河水,盪起一片漣漪。這是一幅多麼輕松、快樂、自由,多麼純真美麗的畫面啊!這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他們認識生活的開始,尤如小鳥沖向大自然,多麼歡暢。它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心的童趣,純潔了我們的心靈。
鋤禾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理解】:農民鋤地在太陽當頭正中午,汗珠兒一串一串滴進禾下土。有誰知道碗盤里的飯食啊,顆顆包含著辛苦的血汗.
畫
王維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理解】:牆角處有幾株潔白的梅花,在嚴寒的冬天獨自開放。遠遠望去好像是壓在枝條上的積雪,但我知道那不是積雪,因為有陣陣幽香從那兒飄過來。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理解】:皎潔的月光照到床前,「我」懷疑是地上鋪著一層白霜。仰頭望著那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思念自己的家鄉。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理解】: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想要把很遠很遠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理解】:春天的氣候暖和了,夜裡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天已經很亮了。早晨醒來,聽到外邊一片清脆的鳥叫聲。想起夜裡曾聽到刮風下雨的聲音,不知花兒被風吹雨打,落下了多少。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孤舟,出沒風波里。
【理解】: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理解】:松樹林下問徒弟,說是師傅出門采葯去。雖在這座深山中,但雲霧彌漫不知在何處。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理解】:橫看是連綿山嶺,側看是陡峭山峰,從不同角度看廬山,面貌各不相同。為什麼不能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己是處在這廬山之中。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理解】:香爐山在太陽光下升起紫色雲煙,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河流掛在山前。瀑布從幾千尺高處直瀉而下,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理解】:深秋時節的高山,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上伸展,在山上飄浮著白雲的地方,隱約可以看到有住人的房子。我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喜歡這傍晚時候的楓樹林,經霜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艷。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理解】:「我」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邊,在這日暮時分,不禁勾起「我」新的愁緒。原野空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江水清澈,俯身觀看,那圓圓的明月離「我」是那麼近。
鹿柴(zhài)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麼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一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麼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這首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白居易寫於赴杭州任刺史途中。當時朝政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諳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見,隨口吟成,格調清新,自然可喜,讀後給人以美的享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我孤獨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兄弟們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注釋]
1.新市徐公店:地名。
2.籬落:籬笆。
3.徑:小路。
4.陰:樹葉茂盛濃密。
5.急走:奔跑著。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它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兒童撲蝶圖。
頭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的背景。這兒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飄落,嫩葉還未成陰。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花落未成陰」和結句中的「菜花」都說明這是暮春季節。
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將彩筆轉入畫面的中心,描繪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這兩個動詞十分形象貼切,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和心理刻畫得維妙維肖,躍然紙上。而「飛入菜花無處尋」則將活動的鏡頭突然轉為靜止。「無處尋」三字給讀者留下想像回味的餘地,彷彿我們面前又浮現出一個面對一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
這首詩運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鮮明。楊萬里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罷官後長期村居,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寫自然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分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並稱為「詩聖」。他的詩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其詩風格沉鬱頓挫,質朴通俗,寓意深遠。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詩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等,使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更顯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通過詩中生機勃勃的春景描寫,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那種歡快喜悅之情。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注釋]
欲,想要。捕,捉。鳴,叫。
講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山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盪。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盪的意思,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越,指道旁成陰的樹。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蠶婦①
[宋] 張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歸來淚滿巾。④
遍身⑤羅綺⑥者,
不是養蠶人。
【注釋】
①蠶婦——養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②張俞——宋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字少愚。益州郫縣(今天的四川省郫縣)人。晚年隱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號白雲先生。著作有《白雲集》。
③市——做買賣,買賣貨物。這里是指賣出蠶絲。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羅綺——絲織品的統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解說】
一個住在鄉下的、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裡去趕集並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欣賞】
張俞的詩歌作品並不很多,但是這一首《蠶婦》,使他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大舞台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蠶婦》寫在北宋時期,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批判。當時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費無度的同時,又對外敵妥協,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人民生活痛苦難言。詩人就在這一大背景下,描寫了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為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整篇詩就好像是在講故事:婦人昨天進城裡去賣絲,回來的時候卻是痛哭流淚。因為她看到,城裡身穿絲綢服裝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富人。像她一樣的勞動人民,即使養一輩子蠶,也是沒有能力穿上「羅綺」的……這首詩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全詩沒有任何一字的評論,也沒有使用什麼高深的聯想,但是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詩歌的實際寓意,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古詩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陶 者
梅 堯 臣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注釋]
①陶者:燒制陶瓦器的人。陶:用粘土燒制器物。
②鱗鱗:屋上瓦片重疊,就像魚鱗一樣。大廈:高大的房屋。
[解說〕
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描寫了兩種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勞動者受盡剝削,富貴者不勞而獲。詩人通過鮮明的對比,揭露並譴責了這種不合理現象。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分析】
劉長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詩人,工五言,描寫個人生活和自然風景的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詩的風格以工整清麗出名。
此詩為劉長卿山水詩的名篇。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暮雪中的山村圖景,直敘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見聞,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開篇即是一組靜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空曠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於風雪之中。詩人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頓時帶來一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圖。
早春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三衢道中①
曾 幾
梅子黃時②日日晴,
小溪泛盡③卻山行④。
綠陰⑤不減⑥來時路,
添得黃鸝⑦四五聲。
注釋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③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④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⑤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⑥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黃鸝:黃鶯。
古詩大意
梅子成熟的季節,天天是晴天,我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以後再走山路。蒼翠的樹陰還和來時路途上的情形差不多,只是在山林中添了幾聲黃鶯清脆的叫聲。
作者簡介
曾幾(1084—1166),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後遷居河南洛陽,宋代詩人。歷任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張抗金,被秦檜排斥。後官至敷文閣侍制。他有愛國思想,是愛國詩人陸游的老師。他的詩歌風格清秀自然、活潑輕快。著有《茶山集》。
導讀
這是一首記行寫景的七言絕句。詩中寫作者在五月里行於三衢山道中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浙西山區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詩人輕松愉快的心情。
第一句交代季節和氣候特徵。「梅子黃時日日晴」,梅子黃時,正值春末夏初,這個季節,天氣晴朗。
第二句交待行蹤。「小溪泛盡卻山行」,我坐著小船到了河溝的盡頭,又沿著山路走。這句平白無奇,卻描述出一幅有山有水的畫面。「山行」二字引出三、四句的景物描寫。
三、四句寫綠陰,寫黃鸝鳴叫。「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這兩句承接次句的「山行」,抒寫詩人在衢州道中的見聞感覺,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樹陰遮路,蒼翠陰涼,再添上黃鸝的啼叫,更叫人悅目舒心。這里用黃鶯清脆的叫聲突出了山林的寂靜,又通過寫綠陰、黃鶯表達了詩人的愉快心情。
這首詩,第一句強調「晴」,第二句主要講「行」,三、四句拿山行和泛溪作比較,第三句主要講綠陰,第四句突出黃鶯,是山行中的特色。作者在詩里一句一景描述了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注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准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准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准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准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
〖點 評〗:這首詩步步設喻,層層談理,詞謹意厚,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看法,反映了人民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
❼ 古詩默寫填空
務農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❽ 默寫古詩。
獨坐襲敬亭山
, 。 , 。 ❾ 古詩默寫
初中古詩默寫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