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發展史的古詩

發展史的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1-21 18:33:45

1.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

古代詩歌發展簡史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詩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並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准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
A、初唐時期
唐代初期,詩歌創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待到被稱為「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出現,才擴大了詩的表現范圍,從台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在詩的體式上,這時完成了五七言律體的定型,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主要體式。
在初唐的後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陳子昂主張詩應該有所寄託。他的38首《感遇》詩,就是這一主張的實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明麗純美的境界,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轉的音調,無窮的韻味,創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B、盛唐時期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高峰。王維和孟浩然善於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孟浩然善於用最省凈的筆墨,寫山水田園的秀美。代表作品《過故人庄》《春曉》。
盛唐有一些詩人,善於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嚮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代表作品《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杜甫。杜甫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後。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瞬」的抱負,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半個中國淪為丘墟。杜甫在戰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三吏》《三別》《兵車行》《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現民生疾苦的詩作。
C、中唐時期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韓愈、孟郊、李賀和他們周圍的一些詩人,常常打破律體約束,以散文句式入詩。這時的另一個詩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主。他們主張詩應有為而發,應有益於政教之用。在藝術表現上,白居易主張要寫得通俗易懂,趣味與韓、孟詩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寫有大量的諷喻詩,也寫了不少閑適詩,而藝術上最成功的,是長篇歌行《長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的藝術趣味既不同於韓、孟,也不同於元、白,而有著自己的特點。
D、晚唐時期
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這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是李商隱。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驚人的才華,開拓出—個充滿朦朧、幽約的美,讓人咀嚼回味的詩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峰。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1)宋詩的發展

北宋初期的詩歌

宋末的方回說:「宋鏟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

北宋中期詩歌的全面繁榮

在這里起著中樞作用的是歐陽修。歐陽修的詩對宋詩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進行了革新。歐陽修作詩,力矯西昆體的不良詩風,提出「詩窮而後工」的詩歌理論,要求詩歌反映現實社會生活。歐陽修詩歌受韓愈影響較大,主要體現為以散文手法和以議論入詩。

梅堯臣是專力作詩的文人,存詩2800多首。他積極地用詩歌反映民生疾苦,對他擔任地方官時目睹的貧民慘狀作了尖銳揭露,感情憤激,繼承了杜甫、白居易傳統。梅堯臣詩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體現了宋代詩人的開拓精神。梅詩在藝術風格上以追求 「平淡」為終極目標,追求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一種超越雕潤綺麗的老成風格。

王安石存詩一千五百多首,大致劃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詩歌宗杜,學習杜甫關心政治時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寫實精神。寫得更出色的是詠史詩,晚年,王安石沉溺於佛釋。前期詩歌中洋溢著的政治熱情和百折不屈的斗爭精神已逐漸消退,心情漸漸趨於平淡,詩風也隨之趨於含蓄深沉。大量的寫景詩取代了政治詩的位置,藝術上走上杜甫「老去漸於詩律細」之路。

蘇軾一生經歷兩次在朝——外任——貶謫的過程,坎坷的人生遭遇,「身行萬里半天下」的豐富閱歷,使蘇軾在詩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反映現實時,蘇軾直接把詩歌作為向政治反對派作斗爭的工具,「譏諷朝廷政事闕失」(《烏台詩案》引蘇軾語)。蘇軾歌詠自然的作品非常多,內容也十分豐富,還帶有深厚的自我感情,美學情趣也顯得更為高雅。蘇軾一些寫景詩以及由此生發的哲理詩,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機統一,義蘊無窮。蘇軾在繼承前人,特別是韓愈、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基礎上,於詩中發表議論,且表現得更自覺、更成熟。

北宋後期的詩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蘇北宋後期,蘇門弟子相繼崛起。黃庭堅、秦觀、張耒和晁補之四人,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的詩歌成就最為突出,他最終與蘇軾齊名,二人並稱「蘇黃」。 黃庭堅論詩,強調推陳出新,要求詩人志向高遠,勇於創新,有自成一家、壓倒前人的氣勢。黃庭堅論詩,要求詩歌創作要象杜甫那樣「句律精深」,又能做到「無一字無來處」,因而提倡「奪胎換骨」、「點鐵成金」。

南宋詩的發展

南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靖康之變」已在宋人的心靈上留下了恥辱的記憶。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進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飛等抗敵愛國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廣大百姓和富有正義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愛國熱情。詩人們也從此逐漸放棄了江西詩派「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條條框框,使詩歌創作面向社會人生,反映多災多難的時代生活,體現了民族的呼聲,詩風也隨之一變。

南宋詩的發展,一般以永嘉四靈的出現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為代表,宋詩創作繼北宋後期之後,出現第二個繁榮發展時期。

南宋前期的詩人,大多出入江西詩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蘇軾、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南宋前期的詩歌創作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詩歌創作有「尊杜」、「宗黃」開始轉向師法自然,逐漸擺脫江西詩派末流的影響,表現出獨創意識的覺醒;二是詩歌面向生活,創作題材有所擴大;三是憂時傷亂,愛國主義成為詩歌的主題。

南宋後期,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和尤袤「中興四大詩人」雖以卓越的詩歌成就力矯江西詩派末流之弊病,成為南宋詩歌的突出代表,但他們的詩基本上還是與歐陽修、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脈相承的,可以說仍是對宋詩傳統的發展。

宋亡前夕,國難當頭,民族憂患意識使一批愛國詩人崛起於宋末詩壇,文天祥、汪元量、等愛國志士,奔赴國難,抒堅貞不屈之志,發「黍離」、「麥秀」之思。宋詩至四靈、江湖,本已出現「衰氣」,而宋末愛國詩人卻以時代的悲歌為宋詩留下了光彩奪目的最後一頁。這是歷代詩壇所罕見的景象。

楊萬里、范成大的詩歌

楊萬里思想可稱述者,大致有三:一是具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力主抗敵御辱;二是有較強的愛民思想,主張輕徭薄賦;三是有較強的理學思想,終身服膺正心誠意之說。從內容和題材來看,楊萬里最擅長的乃在描寫山川風光、自然景色,其次在於描寫日常生活的片刻感受,他的詩較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很少表現尖銳、深重的人生感受,即使有一些表現國事、表現民生的作品,也不如陸游、范成大等人的作品表現的那樣直率。

范成大是一位關心國事、勤於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他詩歌的最大成就在於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泛,揭露的社會問題也比較深刻。他的詩歌從多方面生動而深入地反映愛國思想,雖不像陸游那樣慷慨激昂,但表現得卻相當廣泛。特別是在使金時所作的七十二首絕句,真實地記錄了淪陷區的實際情況,抒發了收復河山的豪情,批判了宋王朝喪權辱國的罪行,反映了中原人民眷戀故國的感情,揭露了金統治者的殘暴行徑。而貫穿其中的中心思想,是對民族危機的憂患意識與悲憤情感。代表作品《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

陸游的詩歌

陸游的詩歌創作和他的生活經歷有緊密的關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少工藻繪,中務宏肆,晚造平淡。

陸游詩歌的內容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國主題和日常生活的吟詠。陸游的愛國詩歌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把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主題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說以表現民族意識為主要內容、以豪放悲壯為感情基調的一類作品構成了陸游詩歌的主旋律,那麼,陸游還有不少詩歌以細膩沖淡的筆法、閑適恬和的情調,寫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它構成了陸游詩歌的另一種旋律。這類詩歌往往以平和樸素的韻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感染讀者,使之在細細的品味涵詠中感受詩人的人生情趣和審美理想。

文天祥與宋末遺民詩

蒙古人崛起後,經過反復的戰爭,終於摧毀了南宋政權。這場巨變使一大批詩人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在宋亡前後,愛國詩人們採取了兩種抵抗方式:其一是奮起抗敵,以死殉國。這一類詩人以文天祥為代表;其二是眷念故國、寧為遺民,不肯降附新朝.他們用以報國的方式雖有不同,但都能在民族危急的時刻保持民族氣節,他們的詩歌都是用血淚凝結的悲歌,風格都有慷慨悲壯的傾向,所以在文學史上,他們往往被看作是一個群體。

文天祥的詩歌以元人攻陷南宋都城臨安為界,分為明顯的前後兩期。他自言:「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目的在於「使來者讀之,悲予志也」(《指南錄後序》),也是為了使「後之良史尚庶幾有考焉」(《集杜詩自序》)。
時代的巨變,使許多文人無法再沉浸於恬淡閑適的人生情趣中,也無暇在追蹤古人的風格技巧和雕琢字面中悠然吟唱。於是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自然涌發的「哀」與「憤」的情感,成為宋元之際遺民詩的基本特點。這些愛國遺民詩,抒亡國之痛,發故國之思,沉痛悲哀,泣血吞聲,使南宋後期詩壇缺乏激情、氣骨衰弊的習氣一掃而空,詩人們用血淚悲歌表現了民族的尊嚴,從而為宋代文學畫上了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句號。
詞的發展

詞,起源於唐代民間,稱「曲子詞」,後被文人接受,改造成一種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時期,這種詩歌體裁漸趨成熟。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詞人有溫庭筠、韋庄、馮延已、李煜等。到兩宋時代大發展,名家輩出,蔚為大觀。宋代以詞名家的人很多,如張先、柳永、晏殊、歐陽修、晏幾道、蘇軾、秦觀、黃庭堅、賀鑄、周邦彥、李清照、朱敦儒、辛棄疾、陳亮、姜夔、等等。

詞,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等別稱。它是一種格律詩的樣式,特點是句式長短不齊,所以還叫「長短句」。習慣上又把詞分為三類:58字以內的稱「小令」,59字至90字的稱「中調」,91字以上的稱「長調」。不分段的叫單調,分兩段的叫雙調,分三段的叫三疊,分四段的叫四疊,後兩種不多見。每首詞都有詞牌,如《如夢令》、《蝶戀花》、《木蘭花慢》、《賀新郎》之類,原來是曲調名稱,後來詞和音樂脫離,這些詞牌便只成了填詞的格式。按其格式,作者可以填進任何內容,所以詞牌不是標題,和內容無必然聯系。

詞這種詩歌體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寫男女之情和閑愁離恨的,並認為這是詞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詞仍是這樣,多寫花月閑愁之類的有閑階級情感。其中也有寫得很精緻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柳永是北宋時期影響很大的一位詞人。他官當得很不順利,失意無聊,就和歌兒妓女混在一起,過著頹廢放盪的生活。柳永一生致力於詞的寫作,善寫羈旅別情,發展了「長調」詞,語言通俗流暢,雅俗共賞,受到普遍歡迎。他的名作《雨霖鈴》、《望海潮》等至今仍為大家所熟悉。

周邦彥在北宋詞人中修養很高,名氣很大,學習他的人很多。他屬於婉約一派,多寫男女情思。他的寫景的詞,清新淡雅,富有美感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兩個時代的人。她與丈夫趙明誠(學者)年輕時有過一段極為幸福的生活。北宋滅亡後,夫婦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無聊中度過後半生。她的詞語麗意新,通俗流暢,獨標一格。國破家亡流落南方後,詞中多寫身世飄零之感,凄苦動人。

對宋詞,人們習慣上把其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大派。早期的詞,內容單調,細膩柔弱,情緒婉約,屬婉約派。到蘇軾出現在詞壇,詞風為之一變,他學博才大,拓寬了詞的境界,憑弔古代人物,抒發愛國懷抱,描繪農村風光,筆力縱橫,氣勢粗豪,成為豪放派的開山祖。

南宋詞

由蘇軾開創的豪放詞派,到南宋時代才大發展起來。被金人趕到江南的文人們,看到山河破碎,體驗了國破家亡的慘痛,再也無心留連光景、嘲風弄月,而把一腔愛國衷情傾注在詞作中,寫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

在豪放派詞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棄疾。在詞人中他與北宋蘇軾齊名,並稱為「蘇辛」。 最能代表他詞作風格的要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時代仍有部分詞人沿婉約派的路子走下來,雕章琢句,追求典雅,寫了許多哀婉纏綿、情感低回的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姜夔。代表作品《暗香》、《疏影》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2. 古詩發展史的歷程

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麼它跟詞有什麼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弧內的字就叫襯字。
上面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參考資料: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yuwen/yuwen/cankaozl/wenxueshi.htm

3. 詩詞的發展史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朴、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徵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鬆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歷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一種晦澀的、不同於尋常的復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

4. 古詩的發展史

最初的古詩是由小詩經裡面的四言,隨後發展至唐朝的時候,有了規格,出現了比較固定的格式,五言和七言,並且有了平仄韻律

5.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按音樂標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於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情意。後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範。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採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像,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後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游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闢、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朴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闢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於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秀篇章,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鄭伯克段於鄢》,或敘述激烈的戰爭進程,或表現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斗,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戰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歷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昇平。於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其體式導源於荀子的《賦篇》,並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志、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6.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

2007年12月29日。。。共16張,本課件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進程作了詳細的概括,便於宏觀把握詩歌的發展軌跡,簡潔。。。中國詩歌發展簡史人教版·中國詩歌發展史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

7. 古詩詞發展史

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隋唐詩歌,宋詞,元曲,明清詩歌
中國古詩詞來源於春秋戰國的《詩經》、《楚辭》,發展於漢魏時期的《樂府》和四、六駢文;兼收而並蓄,久錘而始成;波瀾壯闊於唐、宋,餘波激盪於明清;是中國漢語言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

早在遠古時代,文字還不發生以前,在民間已經傳播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詩歌也在其中醞釀而生.據說,中國最早的一首詩歌——《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獵的英武;而《塗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記載了中國原始歌頌中第一首情歌.

據文字記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涌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年齡中葉,約500多年間的305篇詩.它按音樂尺度分為「風」、「雅」、「頌」三局部.「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處所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域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奠時的樂舞曲.當時社會生涯的各個方面,特步運動鞋,以及勞動聽民的思維情感,都在《詩經》中得到了逼真的反應.具備赫然的時代感和國民性.在藝術上,《詩經》聲調流利,語言朴實,常用賦、比、興的伎倆來表情達意.

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創造了擁有楚文化獨特光採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打破了《詩經》的四字句,句式以五言、七言為主,是非錯落,機動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把偶字句變為奇字句,豈但能更好地表白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而且,其中充斥著神奇綺麗的設想,彌漫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詩人屈原,應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楚辭》..

賦是兩漢最流行的體裁,是一代文學的標記.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式;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尚大盛,產生了一大量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野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中的民歌.漢樂府民歌和《詩經》是一脈相承的,《詩經》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以「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經》以抒情為主,漢樂府擅長敘事鋪陳,標志著古代敘事詩的完整成熟.《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漢民族第一敘事長詩.到東漢,文人在樂府民歌影響下試作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寫得質木無文,極少詩味,然而是現存最早文人五言詩.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才成為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

漢末魏初,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中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創造了「建安文學」的光輝.其作品 「大方任氣」,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凄涼,反映了騷亂的社會事實,暴露了詩人盼望建功破業,同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勝利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辨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構成大固定的規律,只是由作者依照個人的內容須要和聲韻感到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因為受到了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法則,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天然的聲律發展到講求尋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留神平仄和韻律的性質,造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帝國空前富強,國度從長期決裂走向大一統,封建經濟和文化取得了充足發展,使唐代文學的空前繁榮 .唐代詩歌應運而生,其達到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淘寶網韓都衣舍,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盛、中、晚唐都名家輩出,佳作一直,僅僅《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兩千多位,詩作近五萬首.

初唐時期,靡麗軟艷的「上官體」詩流行一時.「初唐四傑」及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詩頹風,使唐詩開端由宮廷走向社會,由艷情轉向現實,由靡靡之音變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時,宋之問和沈?期在詩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勇敢的摸索,他們共同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到了盛唐,出現了兩大詩歌流派和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上承陶淵明、謝靈運而別開生面.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五言絕句,如《鹿柴》、《辛夷塢》等,擅長將繪景狀物與闡發禪趣相聯合,意境優美,藝術精妙.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詩風剛健,韻味深長,唱出盛唐強音.高適的《燕歌行》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七言歌行體詩,刻畫雄奇的邊塞景色和艱難的軍旅生活,或悲壯渾朴,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邊塞詩的佳篇.另外,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史稱「詩仙」.如《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無不顯示了詩人獨特的感情色協調藝術個性.杜甫詩歌號稱「詩史」,風格沉鬱抑揚.他用詩歌創作抒發了憂國憂民之心,像《三吏》、《三別》這樣的詩歌,實錄了唐王朝由盛轉衰進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負盛名.那些幽美寫景述懷詩,也不忘憂國憂民,如《登高》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後人將李杜成為古今詩壇的「雙子星座」.

進入中唐時期,經由短暫的衰敗,詩歌創作又形成了一個新的熱潮.劉長卿、韋應物的山水詩,是王維、孟浩然一派的持續;盧綸、李益的邊塞詩,是高適、岑參一派的余緒.以白居易、元稹為首的現實主義詩人,提倡了一場新樂府運動.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願得皇帝知」,的創作主張,並以宏大的熱忱投入了新樂府詩的創作實際.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堪稱古代敘事詩中的傑作.這一時期,和元白詩派齊名而詩風殊趣的是以韓孟詩派.韓孟詩派以才學為本,以談論見長,作詩力避平俗而求僵硬奇險,開了後世宋詩的風氣.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劉禹錫、賈島和李賀.其中,李賀以其濃麗浪漫的詩風自成一家,並啟迪了晚唐的李商隱.

到了晚唐,隨著唐王朝走向敗落,詩歌氣格染上了濃厚的衰亡感傷色彩.最有成就的詩人是杜牧和李商隱.世稱「小李杜」.杜長於寫七絕,可與盛唐「七絕聖手」王昌齡並肩.他的詠史懷古詩,風格俊爽高絕.寫景也做作清麗,如《山行》讓人百讀不厭.李的七律沉博絕麗,以戀情詩獨擅勝場.他的《無題》詩,工於比興,用典甚多,往往意蘊深永,回味無窮,部門作品則不免有艱澀難解之病.

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是詞,詞又被稱為「詩余」或「長短句」.詞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到宋代達到壯盛.它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以後,文人才士倚聲填詞才漸成風氣,[菩薩蠻]、[憶秦娥]掛名為李白所作,缺乏確實的證據.溫庭筠、韋庄都是晚唐曲子詞創作的佼佼者.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核心,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於西蜀.而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樸素天然又肌理豐盈語言傾訴出國破被俘以後的家國身世之恨,感嘆遙深,形象真切.據《全宋詞》所載,作品有二萬余首,詞人一千四百餘位.

北宋初期,朝廷提倡吃苦,君臣晏安,詞風繼承花間一派的婉約綺靡而視為正宗.晏殊的詞風雍容閑雅,有富貴氣,Beely,其子晏幾道,由於其個人遭受的可憐,詞風有異於晏殊,較多低回感傷的色彩.范仲淹鎮守邊塞,生活閱歷不同,他的詞中開始出現了境界寬闊、格調凄涼之作,給宋初詞壇注入了一股新穎感.

詞到柳永手上,有了第一次革新.柳永從都市中下層人民生活中吸取創作素材,以寫男女告別相思和個人流浪江湖的羈旅之愁見長.他的詞多用鋪敘白描之法,檔次明顯,語言通俗,音調繁復美聽,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布衣色彩,在當時市民中傳唱極盛.收錄於中學課本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雨霖鈴》(「寒蟬悲涼」)等詞借景寓情,俗而能雅,尤傳誦於後世.蘇軾作為詞的革新家,又不滿於柳永詞沉吟於風花雪月之中,肆力打破詩詞界線,把藝術的筆觸伸向了遼闊的現實生活和個人極其豐富的心坎世界,擴展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碩了詞的表現手段,使詞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這就是所謂「以詩為詞」.蘇軾的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界.他用詞來寫景、抒情、懷古、記游,甚至說理談禪風格多樣.《江城子》(「十年生逝世兩茫茫)、《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筆細膩、風情悠揚,《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高歌入雲、逸懷浩氣,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給宋詞帶來了新氣候,啟發了南宋豪放詞派的出生.這時的秦觀、趙令峙,賀鑄、黃庭堅等人也各有本人的成就,他們獨特創造了北宋詞壇多種風格彼此競爭的繁華局勢.

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的是周邦彥.他基礎承繼了柳永的詞風,仍表示男女戀情和羈愁行役等傳統內容,但因為他妙解音律,有很高的藝術涵養,在使詞藝趨於優美化方面功不可沒.讀他的詞,能夠感觸到他在章法構造變更的多樣性、表現技能的豐盛性、音律語言的諧暢精工.南宋的格律派詞人,無不在藝術上受到他的熏染.

在南北宋之交,還出現了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她的詞意境深沉,感情宛曲,造語清新,尤其是南渡當前的作品如《聲聲慢》(尋尋找覓)等,將國破家亡的悲憤與身世流浪的傷痛融會一氣,纏綿抑鬱,感人心魄,其審美價值大大超過了早期主要抒寫閨情的篇什.

宋室南渡以後,宋詞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感時傷亂,抒發愛國情懷,成為詞的一大主題.南宋初詞人大多親歷靖康之變,故其詞作沖破了北宋末年的平淡浮靡,表現了鮮亮的時代特點.有名的有張元干、張孝祥、陳與義,向子謹、朱敦儒等,他們上承蘇軾一脈,下啟辛派詞風,是兩者之間的重要過渡.辛棄疾生當南宋衰世,有出將入相之才,滿懷抗金報國的凌雲之志,但受朝廷讓步偷安政策的羈縛,壯志難酬,郁憤深積,只得將一腔愛國情懷寄之於詞,使宋詞的思惟境界和精力面孔到達了輝煌的高度.他繼承東坡詞的豪邁風格而加以發展,尤其是他駕馭語言的功力極深,能將經史子集之語熔鑄入詞而一如己出,前人稱其「以文為詞」,辛詞又深於寄託,融傳統的婉約和豪放於一體,人稱他的詞作是「色笑如花,肝腸如火」.把詞的藝術進步到一個新的境界.名篇如《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攻破傳統的章法結構;《永遇樂》(千古山河)壯懷劇烈,英氣逼人;而《摸魚兒》(「更能消多少番風雨)纏綿哀怨之中有「裂帛之聲」;《清平樂》(茅檐低小)清新活躍,都各具特點.同時的陳亮、劉過等,風格似辛卻有點一觸即發.後代屬於辛派詞人還有劉克庄、劉辰翁.

南宋詞人姜夔繼續周邦彥,走上了尚風雅、主格律的創作途徑.他的詞作以紀游、詠物、懷人為重要內容,意境清空,格調騷雅,音律嚴整,在藝術上冠絕一時.史達祖、高觀國等人是他的羽翼.在詞風偏於疏宕的南宋,吳文英詞卻偏向於密麗的風格,人稱「七寶樓台」,堪稱桂林一枝.由宋入元的重要詞家尚有張炎、周到,王沂孫等,跟著南宋王朝的覆滅,他們哀怨衰颯的詞作成了宋詞的序幕余韻.

元代文學以戲曲著稱,元雜劇以它高度的社會歷史價值、奇特的藝術風格和情勢體系,開拓了我國戲曲文學的黃金時期.其中,一種配合當時風行曲調清唱的抒懷詩體——散曲.散曲有小令跟套數兩種,小令是單支曲子,又叫「葉兒」:套數由兩支以上屬統一宮調的曲子順次聯綴而成.散曲作品存在濃重的市民艱深文學顏色,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爽的空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情景融合,堪稱「秋思之祖」.元代後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和喬吉,他們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質,而趨於雅正典麗,與詞很難差別.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心古》結句精警,作風也與張、喬散曲迥異,在元曲中不可多得.元代其餘主要的散曲作家還有白樸、雎景臣、貫雲石、徐再思、劉時中等.

明代的詩歌造詣不高.明初崛起「台閣體」,主要為了樹碑立傳,掩飾太平.明中期,為反對「台閣體」,先後出現了「前七子」、「後七子」,他們提出復古活動,主意「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後又出現「公安派」「竟陵派」,反對復舊的機械模擬,倡導抒寫性靈.

清代詩歌成績也不大,主要詩人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士禎、袁枚、龔自珍等,詩詞曾有過短暫的復興景象.清末產生了「詩界革命」,呈現了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新派詩人,改革了舊體詩的形式。

8. 中國古詩詞發展史是什麼樣的

對於古詩詞的發展順序可概括為: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

9. 中國詩歌發展史

發展階段如下:

1、先秦啟蒙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採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

《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匯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2、漢代興起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

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志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

3、魏晉成熟

三國、西晉時期留下的詩歌不多,僅有嵇康等人的詩歌作品。東晉詩歌漸多,產生了大量文辭絢麗的作品,而陶淵明獨以其清新的詩風為後世推崇。南朝文風絢爛,詩歌靡麗,大量用典,以齊梁的詩歌為盛。北朝詩歌樸素、有風骨,以《木蘭辭》為最好。

這段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詩歌評論,對詩歌的內容、思想、鑒賞產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聲說、八病說,對後來的詩歌創作、鑒賞產生巨大影響。

4、隋唐興盛

隋唐時期,詩風極盛。唐前期以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為最。李白、杜甫為盛唐詩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車行》等作品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許多雲彩。

中唐詩歌有大歷十大才子等人創作,白居易為中國詩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大,詩歌創作多憂國傷時。

唐朝中期,詞定型。唐中晚期產生了不少詞作,大量寫詞的有溫庭筠。

5、宋元繁榮

五代好詩較少,北宋詩歌以蘇軾為最好,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南宋前半期,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詩作極多,成就很大。

五代十國時期,詞興起,馮延已、李煜為極好的詞作家。北宋詞成就極大,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柳永、晏幾道、李清照等。

6、明代的「復古」與革新

明代初期,詩歌復興,代表作家劉基、高啟。明朝中期,台閣體、前七子、後七子相繼興起,作品多為歌功頌德、復古、學習古人等。明後期詩歌成就不高。

7、清代的虛假「中興」

清朝詩歌作品、作者數量巨大,濫作之多,觸目驚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後期有龔自珍等人,詩作不佳。

8、近現代的虛大與危機

近代詩歌初,沿習古制,但產生了黃遵憲等怪胎。詞作有王國維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運動之後,新詩興起,即現代詩。民國現代詩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詩,格調不高、不押韻、內容貧乏、矯揉造作。

新中國建立以後,詩歌創作一度陷於停滯。1978年後,十年內朦朧詩大為盛行,代表人物北島等。20世紀開始以後,網路詩歌興起,雖然水平錯落,但是佳作頻多。

(9)發展史的古詩擴展閱讀:

現代(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派、湖畔派、九葉派、朦朧詩、第三代、中間代、70後,80後等。

1、新國風

新國風即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新國風的基本定義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並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

2、「五四」派

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志的新詩。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3、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

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