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古詩李嶠視頻
㈠ 古詩 《風》李嶠
風
【唐】李嶠抄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時則訓》:「季夏行春令,則谷實解落。」
②解:分解。
③
二月:春季的第一個月。農歷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農歷九月,指秋天。
⑤過:經過。
⑥斜:傾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春天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李嶠(645~714)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後、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通鑒》推斷,生年應在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卒於公元714年(玄宗開元二年)。
㈡ 李嶠風古詩的意思
意思是: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全詩如下: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出處:《風》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一首詩。
創作背景:此詩作年未得確證。有人認為,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蔥郁。等及峰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2)風古詩李嶠視頻擴展閱讀
《風》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魅力與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詩四句兩兩成以「三」「二」「千」「萬」數字對舉排列來表現風的強大,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李嶠是隋內史侍郎李元操曾孫,少有才志,二十歲舉進士。一生崇尚節儉,反對鋪張。曾反對武則天在洛陽白司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採納。
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詩文為當時人所稱道和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後被尊為「文章宿老」。
也是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詩多為詠風頌物之作,詞新典麗,而內容較為貧乏。
㈢ 風這首古詩的作者是李嶠(qiao)還是李嶠(j
李 嶠(qiáo)
李嶠(644年-713年),[1] 男,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
李嶠,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調安定尉。舉制策甲科,遷長安。後,累官監察御史。
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後、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
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通鑒》推斷,生年應在貞觀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開元元年(713)。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後,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雲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緻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現存《汾陰行》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後土賦《秋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據說唐玄宗於安史亂起逃離長安前,登花萼樓,聽到歌者唱這首詩的結尾四句時,引起了情感上強烈的共鳴,悲慨多時,並贊嘆作者是「天才」。
㈣ 「李嶠風」的古詩意思是什麼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專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屬竿傾斜。
㈤ 古詩風李嶠注音
fēng
風
táng lǐ qiáo
唐 李嶠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回
解落答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 rù zhú wàn gān xié 。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㈥ 風的古詩李嶠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瞭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於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捲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雲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痴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㈦ 李嶠風古詩的意思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標簽:
寫風人物寫人勵志景色數字
譯文注釋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賞析相關內容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遊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絛,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古詩文網>>
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詩詞名句網>>
作者介紹
李嶠,男,生卒:(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新唐書《李嶠傳》解析: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人。早孤,事母孝。為兒時,夢人遺雙筆 ,自是有文辭,十五通《五經》,薛元超稱之。二十擢進士第,始調安定尉。舉制策甲科,遷長安。時畿尉名文章者,駱賓王、劉光業,嶠最少,與等夷。
㈧ 古詩風李嶠帶拼音
古詩風李嶠帶拼抄音
風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
解落三秋葉,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
能開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
過江千尺浪,
rù zhú wàn gān xié 。
入竹萬竿斜。
嶠qiáo
(名詞)
泛指高而陡峭的山峰;
例:出為碧嶠。――《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鼻準高隆如嶠聳。――《西遊記》
組詞:
嶠角(山角)
嶠鬟(山鬟)
李嶠(唐朝)
qiáo
㈨ 古詩風作者李嶠動漫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