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元兒古詩詩意

元兒古詩詩意

發布時間: 2021-01-20 12:57:44

1. 《浪淘沙》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譯文:彎彎曲曲的黃河河流漫長,夾帶著大量的黃沙,黃河波濤洶涌,奔騰澎湃,來自天邊。現在我要迎著風浪直上銀河,走到牛郎、織女的家門口。

原文: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賞析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抄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

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贊揚它們沖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見黃河後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嚮往,而時間讓世事變得復雜,追逐靜已是現代人的一種精神渴求。

(1)元兒古詩詩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氣勢頓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才人被外放,憤激之際,怨刺之作應運而生。劉禹錫從京官調到地方官之後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組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一時一地。

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有學者認為這組詩作於夔州後期,即長慶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貶所所作。

2. 《出塞》的詩意

此詩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專、對戰爭勝利的屬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出塞》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遠征萬里的大軍仍然沒有回還。

只要有飛將軍李廣守衛在龍城(邊塞),不讓胡人戰馬敢踏過陰山半步。

(2)元兒古詩詩意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出塞

3. 有關於春節的100首古詩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元日(玉樓春)

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3、拜年

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4、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5、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唐)孟浩然

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

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

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

6、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隊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7、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8、新年有感

〔錢來蘇〕

金甌何事告凋殘,此責當塗敢自寬。

遙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滿地瘡痍不忍看,三邊耕織有餘歡。

勤勞無逸能興國,士馬騰歡敵膽寒。

9、甲午元旦

〔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10、元旦試筆(選一)

〔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11、癸巳除夕偶成

〔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12、鳳城新年詞

〔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13、已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14、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15、迎春

〔葉燮〕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16、迎春歌

〔袁宏道〕

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

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額羅鮮明扮彩勝,社歌繚繞簇芒神。

緋衣金帶衣如斗,前列長宮後太守。烏紗新縷漢宮花,青奴跪進屠蘇酒。

采蓮盤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雙雙。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

假面胡頭跳如虎,窄衫綉褲槌大鼓。金蟒纊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

觀者如山錦相屬,雜沓誰分絲與肉。一路香風吹笑聲,千里紅紗遮醉玉。

青蓮衫子藕荷裳,透額裳髻淡淡妝。拾得青條誇姊妹,袖來瓜子擲兒郎。

急管繁弦又一時,千門楊柳破青枝。

(3)元兒古詩詩意擴展閱讀:

相關詩詞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賣痴呆詞》(唐)范成大

《除夜》(唐)來鵠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元日》(宋)王安石

《玉樓春·己卯歲元日》(宋)毛滂

《除夜》(南宋)文天祥

《拜年》(明)文徵明

《已酉新正》(明)葉顒

《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

《鳳城新年辭》(清)查慎行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人日思歸》(隋)薛道衡

《人日寄杜二拾遺》(唐)高適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守歲》(宋)蘇軾

《屠蘇酒》 (明 )瞿佑

《迎新春》(宋)柳永

《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董必武

《春節看花市》林伯渠

傳統民謠

中國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北京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豫東民謠:「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

4. 關於40歲的古詩

1、無題·韶華

唐代:李商隱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二十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三十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四十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譯文:

八歲小姑娘喜歡偷偷地照鏡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畫成長眉了。十歲到野外踏青,想像著荷花做自己的衣裙。二十歲開始學彈箏,套在手指上的銀甲一直沒脫下來。

三十歲時,要避免見到男性,連最親的人也不能見,這時她可能在猜想何時出嫁吧。四十歲時,她背對著鞦韆,在春風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2、千秋歲·數聲鶗鴂

宋代: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凝殘月 一作:孤燈滅)

譯文:

數聲杜鵑的鳴啼,又報告爛漫春光將要凋謝。惜春人更想將那殘花折。怎奈何雨雖輕柔風卻猛烈,正趕上這梅子發青的暮春時節。看那永豐坊的柳樹,在無人的園中整日撒飛絮如飄雪。

切莫把琵琶的細弦撥動,我深深的哀怨細弦也難傾瀉。天如有情不會老,真情永不會滅絕。多情的心就像那雙絲網,中間有千千萬萬個結。中夜已經過去了,東方未白,尚留一彎殘月。

3、除夜作

唐代: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 一作:愁鬢)

譯文:住在客棧里,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麼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凄涼悲傷。在這除夕之夜,想像故鄉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發啊。

4、蒹葭

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風吹若何。

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

體弱春風早,叢長夜露多。

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譯文:蒹葭面對摧殘不能夠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風吹著該怎麼辦。只是在極短的時間里盛開花朵,很快葉子就會沉入水中。在形體柔弱的時候春風拂過都嫌來得早,在生長成密叢時夜裡的寒露又多了。即使衰敗後花葉搖落,還擔心歲月虛度。

5、一剪梅·堆枕烏雲墮翠翹

宋代:蔡伸

堆枕烏雲墮翠翹。午夢驚回,滿眼春嬌。嬛嬛一裊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

柳下朱門傍小橋。幾度紅窗,誤認鳴鑣。斷腸風月可憐宵。忍使懨懨,兩處無聊。

譯文:

烏黑的長發像烏雲堆砌在枕上,發間的翠翹也已經歪落。午睡間突然被驚醒,望著滿眼卻只是春色的溫紅軟綠。輕柔優美的人兒,哪經得起又一春的歲月煎熬。

只怕,人老珠黃玉減香消。 柳樹下的紅門伴著小橋。多少次等到天黑點上蠟燭映紅了窗子,多少次誤以為是他打馬經過。斷腸呀,風花雪月可憐無盡長宵。忍著萎靡的樣子,卻又,十分無聊。

5. 王安石的《十五》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攜母至邗溝,但家尚留在白紵,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

邗溝,地名,在山陽縣,位於陝西省商洛市。白紵,指白紵山。

《十五》這首詩描述母愛,這種題材與類型的作品在王安石詩中獨樹一幟。

《十五》又名《將母》。原文如下:

《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釋義:攜母至邗溝,但家尚留在白紵,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

(5)元兒古詩詩意擴展閱讀:

《十五》是王安石作品中獨樹一幟的描述母愛的詩。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漢族江右民系。封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宋徽宗時追封為舒王。故世人又稱王荊公、舒王。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黨領袖。

6. 示兒這首詩的背景

示兒
【作者】陸游 【朝代】宋
譯文對照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注釋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賞析 相關內容
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題目是《示兒》,相當於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詩人在寫此詩的十一年以前,嘆息過「死前恨不見中原」,在熱烈地期待著舊業的光復。直到臨終之際,詩人仍然抱有這樣堅定的信念,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是一個通假字;「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強勁有力,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詩人的悲愴心境。此句詩意是詩人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為「不見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悲哀、遺憾之情。
「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詩人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
「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已經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你的父親。表達的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願,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7. 黃鶴樓的詩意

《黃鶴抄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譯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盪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評價:

明·王夫之《唐詩評選》:鵬飛象行,驚人以遠大。竟從懷古起,是題樓詩,非登樓。一結自不如《鳳凰台》,以意多礙氣也。

清·周容《春酒堂詩話》:評贊者無過隨太白為虛聲耳。獨喜譚友夏「寬然有餘」四字,不特盡崔詩之境,且可推之以悟詩道。

8.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陸游 南宋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當我死時才知道沒有什麼可掛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遺憾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當大宋的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時候,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

示兒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望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陸游簡介

陸游(1125一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穿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好多詩都是愛國詩。

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盪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示兒》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也是陸游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質」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示兒》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他們都是我國愛國主義詩人的典範,即使至今也令後人難以忘懷.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作為一名傑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餘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託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是我國文學史上熠熠閃光的詩人,也是憂國憂民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在宋金對峙、干戈擾攘中度過的。他出生兩年後北宋覆亡,金人的鐵騎踏遍了大河南北,他跟隨父親陸宰從中原輾轉回到故鄉山陰(今浙江紹

興)。「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人懷一餅草間伏,往往經旬不炊爨。」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記憶。從童年開始,他看到的是疆土淪喪,山河破碎,因此,收復中原、重整河山便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結,《劍南詩稿》中也就有了許多沉鬱頓挫、蒼涼悲壯的詩篇。

34歲的陸游從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走入仕途,在半個世紀的宦海生涯中,他魂縈夢系的都是攬轡澄清,收復中原。盡管他官職不高,但「位卑未敢忘憂國」,只要有機會,他都要上書言事。金朝海陵王完顏亮南侵,時任樞密院編修的陸游建議高宗,「以大兵及舟師十分之九固守江淮,控扼要害,為不可動之計」,然後再以十分之一兵力,遴選驍勇之將,以奇制勝,待徐、鄆、宋、亳等處撫定後,再漸次率大兵前進。後完顏亮被部下殺死,世宗完顏雍即位,宋金恢復淮水為界,陸游又上書孝宗,建議遷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他說:「車駕駐蹕臨安,出於權宜,本非定都,以形勢則不固,以餽餉則不便,海道逼近,凜然常有意外之憂。」說到動情之處,不覺涕泗橫流:「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在賦閑了幾年之後,又被任命為權知嚴州(今浙江建德)軍事。孝宗在臨安召見他,他又剴切提出,要繕修兵備,搜拔人才,賞罰分明,「使虜果有變,大則掃清燕代,復列聖之仇,次則平定河洛,慰父老之望。」大臣王炎宣撫川陝,辟陸游為屬官,他又獻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無論是建議遷都,或是狙擊入侵之敵,都有理有據,力透紙背,顯示出陸游不是一介迂腐書生,而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志士。

陸游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時局變化,甚至睡夢中也不忘收復失地,「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一旦有勝利捷報,他便涕淚滿頤,欣喜若狂。紹興三十一年(1161)完顏亮渡江南侵,後方淪陷區積極抗金,相繼收復嵩州(今河南嵩縣)、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壽安(今河南宜陽)、洛陽等地,時在臨安的陸游奮筆疾書:「白發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開禧年間韓侂胄北伐小有勝利,陸游作詩雲:「卻看長劍空三嘆,上蔡臨淮奏捷頻。」歡喜之情,溢於言表!他企盼著「中原煙塵一掃除,龍舟溯汴還東都。」到了那時,頑敵就殲,山河一統,龍舟相銜,從臨安北上,溯汴河直達東都開封,該是何能愜意!

但是,南宋統治集團醉生夢死,苟且偷安,全不以社稷為意,先後與金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隆興和議》,積極抗金的岳飛、韓侂胄被殺,韓世忠、張浚等被罷黜,眼看著恢復無望,陸游悲憤地寫下「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重淚痕」、「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詩句。因積極抗金,陸游屢遭貶斥,幾起幾落。他與張浚私交甚篤,因此被指控「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免歸」;陸游在聖政所(類似修實錄的機構,因太上皇高宗還在世,故稱聖政)時,因直言得罪孝宗,改任鎮江府通判;淳熙七年(1180)陸游任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不久,孝宗忽然召他趕赴臨安商討國事,就在他興高采烈赴臨安途中,又受到給事中趙汝愚的彈劾,被免職還鄉;淳熙十六年(1189),參與修高宗實錄的陸游又因「所至有污穢之跡」而被罷官,這年他已是65歲的皤然老翁了。直到嘉泰二年(1202),78歲的陸游才又被起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風刀霜劍,歲月蹉跎,馮唐易老,寸功未立,陸游只能慨嘆「可憐萬里平戎志,盡付瀟瀟暮雨中」了。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陸游最後的20年幾乎都是在山陰老家度過的,雖然仕途蹭蹬,命途多舛,但他並不消沉頹唐,個人榮辱從未放在心上,只念念不忘請纓殺敵,「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雖已是桑榆晚景,但豪情不減當年,「倘得此生重少壯,臨危敢忘不貲身。」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懷!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傾軋,使他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他只能賦詩言志,發泄自己的感慨。「讀書有味身忘老,報國無期涕每傾」;「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引杯撫長劍,慨嘆胡未滅」。透過這些詩句,我們看到了陸游內心的隱痛。直到嘉定二年底(1210),85歲的陸游撒手塵寰,齎志長逝,中原仍未恢復。易簀之際,他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念念不忘的仍是他深深愛著的國家!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9. 《竹石》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版

《竹權石》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竹詩。詩人所贊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

全詩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9)元兒古詩詩意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岩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

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作者簡介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江蘇興化)人。擅畫竹、蘭、石,書法以「六分半書」名世,詩文也寫得很好,所以人稱「三絕」。其畫在畫壇上獨樹一幟。與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高翔和汪士慎並稱」揚州八怪「。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