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唱古詩
Ⅰ 《詠鵝》古詩
《詠鵝抄》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襲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原文: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注釋:
①曲項:彎著脖子。歌:長鳴。
②撥:劃動。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漿一樣。
Ⅱ 詠鵝的古詩
1、《送賀賓客歸越》 唐-李白
原文: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譯文:鏡湖水面如明鏡,您四明狂客歸來盪舟盡豪情。古代曾有王羲之寫《黃庭經》向山陰道士換鵝的韻事,您到那裡一定也有這樣的逸興。
2、《深院》 晚唐-韓偓
原文:
鵝兒唼喋梔黃嘴,鳳子輕盈膩粉腰。
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架碧芭蕉。
譯文:小鵝兒張開梔子一般的黃嘴巴發出吃食聲,鳳蝶扭動粉色的細腰在空中飛舞輕盈。院子因為主人拉下窗簾睡眠而變得更清靜,紅色的薔薇和碧綠的芭蕉葉相互襯映。
3、《柳州峒氓》 唐-柳宗元
原文: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鵝毛御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譯文:柳州城南連接著四通八達的渡口,峒人服飾不同言語不通無法親近。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葉裹著鹽巴,趕集來的人用綠色荷葉包著食品。用鵝毛裝填被褥抵禦冬寒,以雞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為判決案件要靠翻譯發愁,真想脫掉官府當紋身峒人。
4、《春日》北宋-晁沖之
原文:
陰陰溪曲綠交加,小雨翻萍上淺沙。
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
譯文:草木枝葉交加夾溪而生,樹色青翠與花草交相輝映,小雨打翻萍葉細碎的水珠好像撒了一層淺沙。水中嬉戲的鵝鴨還不了解春天就要過去,爭先恐後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追逐著桃花。
5、《詠鵝》 初唐-駱賓王
原文: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漿一樣。
Ⅲ 古詩《詠鵝》如何翻譯
鵝呀鵝,彎著脖子向天歡叫。 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版。
Ⅳ 古詩新唱詠鵝合詞
詠鵝抄
駱賓王
鵝 鵝 鵝,襲
曲 項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綠 水,
紅 掌 撥 清 波。
[注釋]
1. 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2. 項:頸的後部。
3. 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Ⅳ 《詠鵝》古詩圖畫
Ⅵ 古詩詠鵝意思和詩句
1.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2.譯文:
鵝呀,彎曲著脖子對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色的腳掌撥動著清澈的水波。
3.注釋:
①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用詩詞來贊美鵝。
②項:頸的後部。這里指鵝的脖子。
③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④撥:劃動,撥開。
4.賞析:
本詩中,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和觀察鵝,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把鵝的叫聲說成是「歌」等。同時也把色彩的對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徵表現傳達的豐富和全面。「白毛」、「綠水」、「紅掌」、「清波」,相映。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片語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無論從什麼角度和方面看,在藝術上,這首詩都是堪稱一絕的。
5.作者介紹: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雲被殺,或雲為僧。
Ⅶ 古詩《詠鵝》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詠鵝》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翻譯:「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清波,就像船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