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社日唐王駕
1. 唐代詩人王駕的《社日》的解釋
《社日》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王駕是晚唐詩人,他的詩名遠遠不及同時期的李商隱、杜牧等,詩作似乎也不多見於各類的典籍,然而他的這首《社日》,卻以其淳樸敦厚的詩風,在浩瀚的唐詩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唱出了那屬於他自己的歌聲。
所謂「社日」,是古時候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兩祭,稱為春社和秋社。從詩的內容上看,我們不難發現,王駕的《社日》顯然寫的是春社。
詩的起筆兩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從村居風光著墨,「稻粱肥」敘寫的是莊稼的長勢,一個「肥」字,躍然紙上的是豐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則是農人的喜悅。一片風景何嘗不是一種心景,詩人以「肥」字統攝全詩,筆觸也漸漸由村外的靚麗風光移至村內,「豚柵雞棲」,說通俗一點,就是豬歸圈,雞回巢。詩人信手拈來,借這農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生活場景,以六畜的興旺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在這里,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觀,還彷彿可以嗅到裹雜著的泥土氣息,聽到那久違的雞鳴犬吠。見豬見雞,而唯不見人。農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見民風的淳厚,很有點「夜不閉戶」的太平安寧之氣。然而,人又去哪兒了呢?這樣又構成了一種懸念,極為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並沒有將筆墨集中於「社日」表演的熱鬧場面,而是把「聚焦點」集中於「社散」之時。桑樹、柘樹的影子斜斜的,長長的,既是夕陽余輝的照射,又是農人心境的體味,「桑柘」還暗示出了山野蠶業的火紅,可見詩人用語的藝術匠心。「家家扶得醉人歸」,結句造語奇峰突起,更是神來之筆,可謂全詩的精髓之所在,大有點鐵成金的妙用。正因為有了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實處。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襯了「肥」,「肥」的是莊稼,「醉」的是農人的心呀。同時,「醉」還扣住了「社日」的正題,襯托出社日的盛況。
詩人未有一字正面寫社日,卻通過一些極富有農村生活情調的畫面勾勒,諸如「稻粱肥」、「醉人歸」和「豚柵」、「雞棲」,烘托出山村節日的歡樂,反映的卻是農人辛勤勞動帶來的富裕生活。
全詩朴實、真切,無一絲刻意雕琢之痕跡,猶如一幅淳樸而又情趣盎然的鄉村風俗畫。它不同於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田園生活。可以說,它是晚唐詩中的別具一格之作。
2. 社日 王駕 這首詩的意思
1、譯文
鵝湖山下,莊稼長勢喜人,家家戶戶豬滿圈,雞成群。
天色已晚,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春社的歡宴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
2、原文
社日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3、注釋
⑴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來時,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並集體歡宴,不但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藉以開展娛樂。
⑵鵝湖:在江西省鉛山縣,一年兩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⑶稻梁肥:田裡莊稼長得很好,豐收在望。粱:古代對粟的優良品種的通稱。
⑷「豚柵」句:豬歸圈,雞歸巢,家家戶戶的門還關著,村民們祭社聚宴還沒回來。豚柵(tún zhà),小豬豬圈。雞棲(qī),雞舍。對,相對。扉,門。
⑸桑柘(zhè):桑樹和柘樹,這兩種樹的葉子均可用來養蠶。
⑹影斜:樹影傾斜,太陽偏西。
⑺春社散:春設的聚宴已經散了。
⑻醉人:喝醉酒的人。
4、《社日》是詩人王駕(一作張演)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雖沒有一字正面描寫社日的情景,卻表達出了社日的熱鬧歡快,角度巧妙,匠心獨運。
3. 《社日》(唐 王駕)的賞析
社日(一作張演詩)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按】一作張演詩
【鵝湖】在廣信鉛山縣,一年兩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豚】小豬
【柵】豬圈
【醉人】祭神後分享祭品曰散胙
王駕,字大用,河中人。大順元年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自號守素先生。王駕是晚唐詩人,他的詩名遠遠不及同時期的李商隱、杜牧等,詩作似乎也不多見於各類的典籍,然而他的這首《社日》,卻以其淳樸敦厚的詩風,在浩瀚的唐詩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唱出了那屬於他自己的歌聲。
所謂「社日」,是古時候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兩祭,稱為春社和秋社。從詩的內容上看,我們不難發現,王駕的《社日》顯然寫的是春社。
詩的起筆兩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從村居風光著墨,「稻粱肥」敘寫的是莊稼的長勢,一個「肥」字,躍然紙上的是豐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則是農人的喜悅。一片風景何嘗不是一種心景,詩人以「肥」字統攝全詩,筆觸也漸漸由村外的靚麗風光移至村內,「豚柵雞棲」,說通俗一點,就是豬歸圈,雞回巢。詩人信手拈來,借這農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生活場景,以六畜的興旺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在這里,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觀,還彷彿可以嗅到裹雜著的泥土氣息,聽到那久違的雞鳴犬吠。見豬見雞,而唯不見人。農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見民風的淳厚,很有點「夜不閉戶」的太平安寧之氣。然而,人又去哪兒了呢?這樣又構成了一種懸念,極為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並沒有將筆墨集中於「社日」表演的熱鬧場面,而是把「聚焦點」集中於「社散」之時。桑樹、柘樹的影子斜斜的,長長的,既是夕陽余輝的照射,又是農人心境的體味,「桑柘」還暗示出了山野蠶業的火紅,可見詩人用語的藝術匠心。「家家扶得醉人歸」,結句造語奇峰突起,更是神來之筆,可謂全詩的精髓之所在,大有點鐵成金的妙用。正因為有了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實處。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襯了「肥」,「肥」的是莊稼,「醉」的是農人的心呀。同時,「醉」還扣住了「社日」的正題,襯托出社日的盛況。
詩人未有一字正面寫社日,卻通過一些極富有農村生活情調的畫面勾勒,諸如「稻粱肥」、「醉人歸」和「豚柵」、「雞棲」,烘托出山村節日的歡樂,反映的卻是農人辛勤勞動帶來的富裕生活。
全詩朴實、真切,無一絲刻意雕琢之痕跡,猶如一幅淳樸而又情趣盎然的鄉村風俗畫。它不同於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田園生活。可以說,它是晚唐詩中的別具一格之作。
4. 《社日》整首詩拼音版是什麼
社日
唐代: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版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拼音版:
shè權 rì
táng dài :wáng jià
é hú shān xià dào liáng féi ,tún shān jī qī bàn yǎn fēi 。
sāng zhè yǐng xié chūn shè sàn ,jiā jiā fú dé zuì rén guī 。
5. 古詩 社日 王駕 帶拼音
社日
( 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版得醉人歸。
鵝湖山下稻粱肥碩權,豐收在望,牲畜圈裡豬肥壯,門扇半開。夕陽西下桑柘樹林映照出長長的陰影,春社結束,家家攙扶著醉倒之人歸來。
6. 王駕寫的社日的詩意
王駕,唐代詩人,字大用,河中人。大順元年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自號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詩六首,雖不多,但頗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兩首流傳很廣。前者寫農村的春社勝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時「家家扶得醉人歸」,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後者寫春雨過後,從前明明看見過的葉里花蕊現在卻沒了蹤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蛺蝶紛紛飛過牆去,於是詩人不禁懷疑「春色在鄰家」,寫得十分幽默生動,妙趣橫生。
補充詩集:
社日(一作張演詩)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雨晴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夏雨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濕,園林似卻春。
洗風清枕簟,換夜失埃塵。
又作豐年望,田夫笑向人。
古意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亂後曲江(一作羊士諤詩)
憶昔爭游曲水濱,未春長有探春人。
游春人盡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過故友居
鄰笛寒吹日落初,舊居今已別人居。
亂來兒侄皆分散,惆悵僧房認得書。
經典唐詩欣賞
社 日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古時的春秋季節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勞動人民不但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借這樣的節日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在社日到來時,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並集體歡宴,非常熱鬧。宋代詩人楊萬里《觀社》有生動描寫:「作社朝祠有足觀,山農祈福更迎年。忽然簫鼓來何處?走煞兒童最可憐!虎頭豹面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王侯將相饒尊貴,不博渠儂一晌癲!」王駕這首《社日》寫法卻完全不同,它沒有一字正面寫作社的情景,卻也寫出了這個節日的歡樂,而且遠比楊萬里的那首詩膾炙人口。
詩一開始不寫「社日」的題面,卻從村居風光寫起。鵝湖山,在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這地名本身十分誘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鵝鴨成群,魚蝦滿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農村風光。春社時屬仲春,「稻粱肥」,是指田裡莊稼長得很好,豐收在望。村外風光是這樣迷人,那麼村內呢?到處是一片富庶的景象,豬滿圈,雞棲塒,聯系第一句描寫,真可以說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所以一、二句雖隻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寫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兩句也沒有寫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訴讀者,村民都不在家,門兒都半掩著。「半掩」而不上鎖,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閉戶」表示環境的太平安寧,「半掩扉」這個細節描寫是很有表現力的。同時,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參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後兩句寫「社日」正題。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沒有就作社表演熱鬧場面著筆,卻寫社散後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陽西下,樹影在地越來越長,說明天色向晚。同時,村裡植有「桑柘」,可見養蠶也搞得不錯。遣詞用語體現出詩人的藝術匠心。春社散後,人聲漸稀,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種情景,即一些為慶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鄰里攙扶著回家。「家家」是誇張說法,說明這種情形之普遍。不正寫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卻選取高潮之後漸歸寧靜的這樣一個尾聲來表現它,是頗為別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強,讀者通過這個尾聲,會自然聯想到作社、觀社的全過程。「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觀社的興高采烈,正因為心裡高興,才不覺貪杯,而這種高興又是與豐收的喜悅分不開的。
此詩不寫正面寫側面,通過富有典型意義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細節寫社日景象,筆墨極省,反映的內容卻極為豐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與絕句短小體裁極為適應,使人讀後不覺其短,回味深長。當然,在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詩所寫的那樣好,詩人顯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應看到,在自然災害減少、農業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過節時顯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周嘯天)
雨 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這首即興小詩,寫雨後漫步小園所見的殘春之景。詩中攝取的景物很簡單,也很平常,但平中見奇,饒有詩趣。
詩的前兩句扣住象徵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見和「雨後」情景相對比、映襯,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剛剛降臨,花才吐出骨朵兒,尚未開放;而雨後,花事已了,只剩下滿樹綠葉了,說明這場雨下得多麼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這一場苦雨給鬧殺了。詩人望著花落春殘的小園之景,是多麼掃興而生感喟啊!
掃興的不光是詩人,還有那蜜蜂和蝴蝶。詩的下兩句由花寫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氣,它們懷著和詩人同樣高興的心情,翩翩飛到小園中來,滿以為可以在花叢中飽餐春色,不料撲了空,小園無花空有葉;它們也象詩人一樣大失所望,懊喪地紛紛飛過院牆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紛紛離開了,小園豈不顯得更加冷落,詩人的心豈不更加悵惘!望著「紛紛過牆去」的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剎那間產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卻疑春色在鄰家」。院牆那邊是鄰家,詩人想得似乎真實有據;但一牆之隔的鄰家小園,自然不會得天獨厚,詩人想得又是多麼天真爛漫;畢竟牆高遮住視線,不能十分肯定,故詩人只說「疑」,「疑」字極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實感。這兩句詩,不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寫得活靈活現,更把「春色」寫活了,似乎「陽春」真的「有腳」,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鄰家,她是多麼調皮、多麼會捉弄人啊!
「卻疑春色在鄰家」,可謂「神來之筆」,造語奇峰突起,令人頓時耳目一新。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點鐵成金的作用,經它點化,小園、蜂蝶、春色,一齊煥發出異樣神采,妙趣橫生。古人謂「詩貴活句」(吳喬《圍爐詩話》),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
7. 社日 唐王駕後面的四句話是什麼呢
《社日》是唐代詩人王駕所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鵝湖山下的一個村莊社日專里的歡屬樂景象,描繪出一幅富庶、興旺的江南農村風俗畫。全詩雖沒有一字正面描寫社日的情景,卻表達出了社日的熱鬧歡快,角度巧妙,匠心獨運。
全詩如下:
社日
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8. 唐代王駕寫的社日中;時間為什麼時候
《社日》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王駕是晚唐詩人,他的詩名遠遠不及同時期的李商隱、杜牧等,詩作似乎也不多見於各類的典籍,然而他的這首《社日》,卻以其淳樸敦厚的詩風,在浩瀚的唐詩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唱出了那屬於他自己的歌聲。 所謂「社日」,是古時候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兩祭,稱為春社和秋社。從詩的內容上看,我們不難發現,王駕的《社日》顯然寫的是春社。 詩的起筆兩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從村居風光著墨,「稻粱肥」敘寫的是莊稼的長勢,一個「肥」字,躍然紙上的是豐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則是農人的喜悅。一片風景何嘗不是一種心景,詩人以「肥」字統攝全詩,筆觸也漸漸由村外的靚麗風光移至村內,「豚柵雞棲」,說通俗一點,就是豬歸圈,雞回巢。詩人信手拈來,借這農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生活場景,以六畜的興旺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在這里,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觀,還彷彿可以嗅到裹雜著的泥土氣息,聽到那久違的雞鳴犬吠。見豬見雞,而唯不見人。農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見民風的淳厚,很有點「夜不閉戶」的太平安寧之氣。然而,人又去哪兒了呢?這樣又構成了一種懸念,極為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並沒有將筆墨集中於「社日」表演的熱鬧場面,而是把「聚焦點」集中於「社散」之時。桑樹、柘樹的影子斜斜的,長長的,既是夕陽余輝的照射,又是農人心境的體味,「桑柘」還暗示出了山野蠶業的火紅,可見詩人用語的藝術匠心。「家家扶得醉人歸」,結句造語奇峰突起,更是神來之筆,可謂全詩的精髓之所在,大有點鐵成金的妙用。正因為有了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實處。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襯了「肥」,「肥」的是莊稼,「醉」的是農人的心呀。同時,「醉」還扣住了「社日」的正題,襯托出社日的盛況。 詩人未有一字正面寫社日,卻通過一些極富有農村生活情調的畫面勾勒,諸如「稻粱肥」、「醉人歸」和「豚柵」、「雞棲」,烘托出山村節日的歡樂,反映的卻是農人辛勤勞動帶來的富裕生活。 全詩朴實、真切,無一絲刻意雕琢之痕跡,猶如一幅淳樸而又情趣盎然的鄉村風俗畫。它不同於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田園生活。可以說,它是晚唐詩中的別具一格之作。
9. 社日 王駕 這首詩的意思
社日(一作張演詩)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按】一作張演詩
【鵝湖】在廣信鉛山縣,一年兩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豚】小豬
【柵】豬圈
【醉人】祭神後分享祭品曰散胙
王駕,字大用,河中人。大順元年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自號守素先生。王駕是晚唐詩人,他的詩名遠遠不及同時期的李商隱、杜牧等,詩作似乎也不多見於各類的典籍,然而他的這首《社日》,卻以其淳樸敦厚的詩風,在浩瀚的唐詩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唱出了那屬於他自己的歌聲。
所謂「社日」,是古時候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兩祭,稱為春社和秋社。從詩的內容上看,我們不難發現,王駕的《社日》顯然寫的是春社。
詩的起筆兩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從村居風光著墨,「稻粱肥」敘寫的是莊稼的長勢,一個「肥」字,躍然紙上的是豐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則是農人的喜悅。一片風景何嘗不是一種心景,詩人以「肥」字統攝全詩,筆觸也漸漸由村外的靚麗風光移至村內,「豚柵雞棲」,說通俗一點,就是豬歸圈,雞回巢。詩人信手拈來,借這農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生活場景,以六畜的興旺渲染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在這里,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觀,還彷彿可以嗅到裹雜著的泥土氣息,聽到那久違的雞鳴犬吠。見豬見雞,而唯不見人。農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見民風的淳厚,很有點「夜不閉戶」的太平安寧之氣。然而,人又去哪兒了呢?這樣又構成了一種懸念,極為巧妙地將詩意向後聯過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並沒有將筆墨集中於「社日」表演的熱鬧場面,而是把「聚焦點」集中於「社散」之時。桑樹、柘樹的影子斜斜的,長長的,既是夕陽余輝的照射,又是農人心境的體味,「桑柘」還暗示出了山野蠶業的火紅,可見詩人用語的藝術匠心。「家家扶得醉人歸」,結句造語奇峰突起,更是神來之筆,可謂全詩的精髓之所在,大有點鐵成金的妙用。正因為有了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實處。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襯了「肥」,「肥」的是莊稼,「醉」的是農人的心呀。同時,「醉」還扣住了「社日」的正題,襯托出社日的盛況。
詩人未有一字正面寫社日,卻通過一些極富有農村生活情調的畫面勾勒,諸如「稻粱肥」、「醉人歸」和「豚柵」、「雞棲」,烘托出山村節日的歡樂,反映的卻是農人辛勤勞動帶來的富裕生活。
全詩朴實、真切,無一絲刻意雕琢之痕跡,猶如一幅淳樸而又情趣盎然的鄉村風俗畫。它不同於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現實意義的田園生活。可以說,它是晚唐詩中的別具一格之作。
10. 社日 王駕 這首詩的意思
社日
唐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所謂「社日」,是古時候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兩祭,稱為春社和秋社。從詩的內容上看,王駕的《社日》顯然寫的是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