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幾對仗
⑴ 古詩詞中常見的對仗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⑵ 求古詩中的對仗句大全 越多越好 !!! 急!
風過,雲飄揚。花落,葉斷腸。雲卷雲舒雲還在,花開花落花已殆。
春日遲遲,內卉木萋萋。容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⑶ 怎麼判定古詩詞中的對仗
對仗也叫對偶 就是把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片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內一種修辭方式.比如容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鳥來鳥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情月長圓. 海日生殘月,春風入舊年.《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⑷ 古詩詞大全數量詞對仗50
庚信《小園賦》中的「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被前人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李商隱的《錦瑟》,開篇就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盡管元遺山慨嘆「獨恨無人作鄭箋 」於前,王漁洋表示「一篇錦瑟解人難」於後,「五十弦」、「一弦」、「一柱」這些並非富於詩意的數詞,在高明的詩人的筆下,卻獲得了一種朦朧之美與多義之美,卻是不爭的事實。鄭谷把僧齊己的《早梅》詩「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而拜鄭谷為「一字師」。這里「幾」改為「一」,更能貼切地表達出詩人驀見而喜,喜中有驚的心情。同時,用「一枝」也更顯示出所詠的確是「早梅」,藝術畫面新鮮誘人,從而使全詩氣流暢韻味平添,收到「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藝術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山」「萬徑」的世界是如此廣闊無垠,而一「絕」一「滅」的現實又是這樣荒寒冷落。因為「千山」、「萬徑」畫面美而凄冷欲絕,才愈襯托出雪天寒江獨釣的孤高詩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詩中的形象是優美的,含有一種不同凡響的幽靜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種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託。此詩堪稱「奇絕」,這同數字「千山」、「萬徑」的運用是分不開的。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這是宋代詩人晏殊的《破陣子》的上闋,它描寫了美麗的暮春景色。詞中景物描寫生色交輝,動靜照應,十分生動。最妙處則在三四兩句,對偶句中選用了「三四」「一兩」兩隊基數,猶如畫家於白描之上,隨意點了一兩筆,卻把個極其幽靜的去處活畫了出來,使讀者彷彿看見那池邊樹疏落落長著的青苔,聽見那林陰深處偶爾傳來黃鸝鳥的幾聲啼鳴。顯然這里的數詞含有動態,有聲響,有色彩,詩人選用在這里,把聽覺和視覺感受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優美的意境,給人以想像和玩味的餘地。
「故園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這是唐代詩人張祜寫的《宮詞》詩。詩中句句用了數詞。「三千」指離家之遠, 「二十」指入宮之久,「一」、「雙」指聲淚俱下,怨情之悲。全詩四句二十字,從空間之大寫到時間之大,再寫到凄切哀怨情感之悲, 四個數詞充分發揮了修辭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數詞與「一」、「雙」表少的數詞在詩中相輔相成,兩兩相對組成對偶句式;其次,四個數詞,在表達上有實有虛,虛實結合,數「多」者表虛也,數「少」者表實也。「三千」和「二十」皆為虛數,誇張故鄉的遙遠,時間的久長,濃縮了宮女遠別故土、幽禁深宮的復雜內容,表達了她們鄉情之長,宮怨之深。「一」與「雙」皆為實數,「一」表示每聽見那為封建帝王賞心悅目的《何滿子》舞曲時,就嗚咽著,就「雙」淚直流,通過「一」、「雙」兩個數詞,讓宮女積蓄已久的悲情噴薄而出,一瀉為快,揭示了宮女深沉哀怨,生動再現典型環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徵。
數字,在詩歌中,有時是確指,有時是虛指,有時舉其成數,有時極言其多,而成為誇飾之詞,通過「言過其實」的描述,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寫飲酒中生活情趣則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寫黃河之長則說「三萬里黃河東入海」,寫邊地之遠則說「玉塞去金人,二萬四千里」,寫劍圖閣之險阻則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寫邀見次數之多,琵琶女出場之難則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寫沉重的愁思、怨憤則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數字雖有誇張成分,但都通俗淺顯,表現出的形象鮮明生動,富有感染力,給人以真實的感覺,且饒有詩味。
數詞作為一種重要的遣詞造句手段,在構成詩詞結構美上還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首句先寫近景翠柳枝頭黃鸝成雙,相向和鳴,「兩個」黃鸝,從「點」著墨;次句寫萬里晴空白鷺自由飛翔,姿態優美,「一字成行」,從「線」入筆,接寫遠景;第三句寫「千秋」雪,突出時間永恆,是寫「面」;第四句寫「萬里」船,顯得空間廣闊,是寫「體」。這樣,全詩點、線、面、體相互交織,遠、近、時、空相互對照,結構靈巧,一氣呵成,從而構成了這首詩的立體美和參差美。
總之,詩歌中的數詞,往往「一字之奇」,或使全詩生姿添色。或使詩意雋永含蓄,或使詩句靈活飛動,像一粒璀璨的珍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⑸ 古詩對仗
【工對】:近體詩中用得很工整的對仗,稱為「工對」。要做到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如名詞中天文、地理、時令、器物、服飾等同一意義范疇的詞。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對仗相當工整。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千」對「萬」(數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寬對】:近詩體對仗中的一種。它與工對是相對的概念。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這樣的對仗,一般稱之為「寬對」。寬對要比鄰對的要求再寬一些。如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如黃魯直《答龍門秀才見寄》詩第二聯「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便是寬對。
【鄰對】:近體詩對仗中的一種。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便叫「鄰對」。所謂詞義門類相近,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器物與衣飾、植物與動物、方位對數量等的關系。用這些意義接近的詞為對,就是鄰對。如白居易《感春》中的兩句:「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草與頭不同類,水與花不同類,地與人不同類,這可以算是鄰對。
【自對】:也叫當句對,對仗的一種,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偶,叫作自對。如洪邁《容齋隨筆》中引李義山詩:「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干。但覺游蜂繞舞蝶,豈知孤鳳接離鸞,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詩中多各相為對,如第二句的秦樓對漢宮,瓦對盤;第五句的游蜂對舞蝶;第六句的孤鳳對離鸞等等。
【借對】:近體詩的一種對仗方式,或稱為假對。它通過借義或借音等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
A:借義是利用詞的多義性,通過一個詞的某一種意義與相應的詞構成對仗,但詩里所用的並不是這一種意義,而是另一種意義。如杜甫《曲江》詩:「借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一詞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後者是數量詞,這里用尋常來對數詞「 七十」,用的是它本來具有的數量方面的含義,而詩中用的卻是它副詞方面的意義。這就是「借義對」。
B:借音是利用字詞之間的同音關系,以甲詞(字)來表乙詞(字)。例如對句用了甲字,對句本來應當使用與甲字意義相類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義上又不合適,於是就選用一個與甲字同音而又字義相關的丙字來結成對仗。俞弁《逸老堂詩話》說:「洪覺范《天廚禁臠》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殘春紅葯在,終日子規啼",以紅對子(諧紫),如"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以十對遷(諧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時之興,唐人多此格,何以穿鑿為哉。」文中所舉就是「借音對」。
【扇面對】:詩、詞、曲對仗的一種格式,即隔句相對。一首詩中前聯與後聯形成對仗,便是扇面對。各聯中的出句和對句,本身不構成對仗。就詩方面說,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詩:「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萬重雲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為對,第二、四句為對。詞中也使用扇面對,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下片「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曲中的扇面對,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軒,燕子來時簾未卷。深庭小院,杜鵑啼處月空圓。」「燕子」句與「杜鵑」句即為扇面對。也即是第二句與第四句隔句為對。
【錯綜對】:古代韻文對仗的一種方式,它不拘字詞的位置,相對的詞語處於錯綜交叉的情況。如中唐詩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詩「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雲」,「六幅」與「一段」結成對仗,「湘江」與「巫山」也結成對仗,但位置不同。這便屬於錯綜對。
【流水對】:近體詩對仗的一種。流水對是出句與對句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對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關系,兩者不能脫離或顛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語言結構。如杜甫《聞官司軍收河南河北》詩的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它們有前後相承接的關系,必須是從四川的巴峽到達巫峽,然後才能再從襄陽到達洛陽,先後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語句的關繫上,是下句承接上句,兩者構成一個順承復句,而這兩句使用的詞語,卻構成對仗。這種對仗有如流水,從上游流到下游,故稱之為「流水對」。
【合掌對】:是格律詩對仗的一種毛病。一首詩中,出句與對句所用的詞基本同義或完全同義,上下句意思相重復,好像兩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稱這樣的對仗為「合掌」。合掌是對仗時所應當避免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這種對仗為「正對」,是一種拙劣的對仗。他在文中言明:「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
請採納。
⑹ 對聯 古詩中的對仗
部分古詩和所有的律詩都含有對聯。我們說的對聯,除了楹聯和其它一些特殊形式以外,一般是指「律對」,多為五言、七言。律對,就是律詩中的對聯,或按照律詩的格律擬成的對聯。例如杜甫的七律《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的三、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五、六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分別都是極工整的對聯。律詩的格律要求,頜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必須對仗。因此,凡是律詩都含有對聯。
⑺ 古詩中,詩句對仗是什麼意思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什麼呢?一般來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象《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①。
因此,象上面所舉的《易經》和《詩經》的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准。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准。例如下面這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里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復,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辭方面來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③,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 對「嘴」,「腳」 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例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⑻ 在古詩中,對仗是什麼意思
不是,對仗需兩句才能稱之對仗。對仗又稱對偶。因為古代儀仗,像現在戲劇舞台上跑龍套似的,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對仗是一種形成文字整齊美的修辭手段,也是構成格律形式、呈現格律氣氛的重要因素。講究對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宮殿、陵寢,小至平民百姓門戶、擺設,仕女束裝,都講究個左右對稱。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對偶句。例如《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楚辭》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對偶,如《易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晉魏以後對偶影響擴張,將以前駢散交錯的文章,發展為通篇駢四儷六的駢體文。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詩歌中對偶從不工整到逐漸工整,從隨意使用到逐漸規范化。初唐以後,格律定型時期,對偶就成為格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它要求:一,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二,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性相同,字不能相同。例如: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對"星橋","銀花"對"鐵鎖",都是名詞對名詞;"合"對"開",動詞對動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隱《無題》) "春蠶"對"蠟炬",名詞仂語對名詞仂語;"到死"對"成灰",動賓詞對動賓詞;"絲"對"淚",名詞對名詞;"方盡"對"始干",動詞仂語對動詞仂語。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各有規則。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是否用對仗,憑作者自便。前人絕句多數不用對仗,例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李白《客中行》) 絕句有的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例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註:對仗句以楷體字顯示,下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蘇軾《冬景》) 對仗出句多為仄聲,五絕首句不入韻的多於七絕,所以五絕首聯對仗的多於七絕。也有首句入韻、首聯對仗的絕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借問承恩者,娥眉幾許長?(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七絕首句入韻的多於五絕,這種首聯對仗形式七絕多於五絕。絕句也有首聯不對仗,尾聯對仗的。例如: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興》) 絕句也有首尾兩聯全對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徵人怨》) 前人絕句絕大多數首尾兩聯都不對仗,首聯對仗者偶爾見之,尾聯對仗者較少,兩聯全對仗者更少。但是律詩中間兩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否則就不成其為律詩。它的首尾兩聯可對仗可不對仗。前人律詩中也有首聯對仗的,也有尾聯對仗的,也有四聯全都對仗的,這悉憑作者自便,並無定規。但頷聯和頸聯的對仗是律詩的常規,也稱為正例。例如: 五律首句不入韻者。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首句入韻者。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首句不入韻者。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首句入韻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律詩有首聯、頷聯、頸聯三聯對仗的。 五律首句不入韻者。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台。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杜審言《登襄陽城》) 首句入韻者。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七律首句不入韻者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福禍回還車轉轂,榮枯反復手藏鉤。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不信君看奕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韻者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李商隱《淚》) 前三聯對仗者,首句不入韻的,五律多於七律;首句入韻的,七律多於五律。律詩首聯不用對仗,頷聯、頸聯、尾聯用對仗。這種形式的律詩罕見,因為一般尾聯是全詩的結束語,用散行比較容易畫龍點睛,用對仗較受束縛,故詩人不喜用尾聯對仗。杜甫詩中時有這種形式,後人模仿者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舉一首: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杜甫《悲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泗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律詩中也有四聯全部用對仗的,這種形式出現得較早,如唐初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盛唐時,王維、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聯全對仗的律詩,其後也有詩人仿效的,故這種形式雖比較罕見,但較後三聯對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舉一首: 天上去西征,雲中護北平。生擒白馬將,連破黑雕城。忽見芻靈苦,徒聞竹使榮。空留左氏傳,誰繼卜商名。(王維《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三首》之一)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旗列紫營。日映層岩圖畫色,風搖雜樹管弦聲。水邊重閣含飛動,雲里孤峰類削成。幸睹八龍游閬苑,無勞萬里訪蓬瀛。(宗楚客《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排律的對仗和律詩同,首聯、尾聯可用可不用,但中間不論有多少聯,必須全部對仗。例如: 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歸萬古春。英雄餘事業,衰邁久風塵。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兵戈猶擁蜀,賊斂強輸秦。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山容水態使君知,樓上從容萬狀移。日映文章霞細麗,風驅鱗甲浪參差。鼓催潮戶凌晨擊,笛賽婆官徹夜吹。喚客潛揮遠紅袖,賣爐高掛小青旗。剩鋪床席春眠處,乍卷簾帷月上時。光景無因將得去,為郎抄在和郎詩。(元稹《和樂天重題別東樓》) 律詩以頷聯、頸聯對仗為正例,上面介紹的首聯、頷聯、頸聯三聯對仗,頷聯、頸聯、尾聯三聯對仗,以及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全對仗,稱為變例,也有書上叫做別格、變體的。這些變例,唐宋以後,以至現代人寫舊體詩也有仿效的。還有兩種變例,中唐以後就很少有人仿效了。這兩種變例是在近體詩形成過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時出現的,起於齊梁,延至中唐。一種是首聯對仗而頷聯不對,頸聯又對的形式。如梁簡文帝的《夜聽妓》: 合歡蠲忿葉,萱草忘憂條。如何明月夜,流動拂舞腰。朱唇隨吹動,玉釧逐弦搖。留賓惜殘弄,負態動余嬌。 這首詩首聯、頸聯是很工整的對仗,而頷聯卻不對。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後來所謂"失對"、"失粘"之病,帶有不少古體詩的痕跡。又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平仄完全合律,而對仗尚存古法。在近體詩定型之後,也有詩人偶然仿古。如李白《掛席江山待月有懷》: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素華雖可攬,清景不同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鵲樓。 這種變例後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偷春體",意思是:律詩應該在頷聯對仗的,卻搶先在首聯對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詩人玉屑》卷二)還有一種仿古的變例,就是首聯、頷聯都不對仗,全詩只有頸聯一聯對仗。例如盛唐的王維《送岐州源長史歸》: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論?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故驛通槐里,長亭下槿原。征西舊旌節,從此向河源。 又如中唐的元稹《歸田》: 陶君三十七,掛綬出都門。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冬修方丈室,春種桔槔園。千萬人間事,從茲不復言。 這兩種仿古的對仗,多見於五律,七律很少,但於名作中亦偶然見到。如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秦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杜甫《詠懷古跡》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這兩首七律的頷聯似對非對,與頸聯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頷聯平仄失對,第二首首聯、頷聯平仄失粘,在聲律上也都有古體詩的遺風。上面介紹的那兩種存有古風的律詩,中唐以後就很少見到了。晚唐以後,律詩頷聯、頸聯的對仗,同平仄的對、粘一樣,成了律詩的金科玉律。因此絕句後來也稱截句,意思是:絕句是從律詩上截取下來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詩的首聯、尾聯,那末這絕句兩聯都不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首聯、頷聯,那末這絕句首聯不對仗,尾聯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頸聯、尾聯,那麼這絕句,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頷聯、頸聯,那麼這絕句兩聯全對仗。
⑼ 對仗的詩句
對 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什麼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者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 一般來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還可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對偶,簡稱「工對」。這里「美」與「朝」都是專有名詞,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象《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①。
因此,象上面所舉的《易經》和《詩經》的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准。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准。例如下面這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里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復,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辭方面來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③,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 對「嘴」,「腳」 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我想到的一些對仗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另外樓上朋友也給出了一些,希望可以幫到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