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古詩句
A. 求知:雪後的一段形容心境的詩句
雪從何而來?唐代無名氏《白雪歌》認為是天宮的瓊玉變成的:「皇穹何處飛瓊屑?散下人間作飛雪。」為什麼要下雪呢?宋郭應祥《念奴嬌·次賈子濟韻》問道:「瓊苞玉屑,問天公,底事亂拋輕墜?」杜荀鶴《早春對雪》的回答是:「天有惜花意,恐花開染塵。先教微雪下,始放滿城春。」
大雪紛紛揚揚,鋪天蓋地:「玉絮輕,瓊苞碎打,粉葉紛揚,鹽花亂撒。」有人喜用誇張,清人申涵光說:「北風昨夜吹林莽,雪片朝飛大如掌」(《春雪歌》)這種「大如掌」的雪花,董道權也寫過:「昨夜雪花如掌大,草閣嚴寒只僵卧。」(《雪中答李杲堂》)雪花比手掌大,已遠勝「鵝毛大雪」。李白猶嫌不足,寫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何其壯哉,浪漫如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
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應該是最恬淡寧靜的了,一個人在惡劣的環境下,尚有如此興致,不是弱智缺心眼,那就是有大智慧,大胸懷的大丈夫了。
最霸氣的非老毛莫屬,「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看長城內外,分外妖嬈 」。
突然想起一首很有名的詩,「江上一籠統, 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腫」,頗有打油之風。《柳南隨筆》也收有一首:「陣陣朔風寒,天公大吐痰。明朝紅日出,便是化痰丸。」前者是寫實,後者的想像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杜甫向來是憂國憂民,寫的雪詩也逃不了這氣氛。「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天寒地凍尤顯出貧富對立:「其中富貴家,搗椒泥四壁。到處熱紅爐,周回下羅冪。暖於調金絲,蘸甲斟瓊液……豈知飢寒人,手腳生皴劈。」(唐代張孜《雪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邊塞詩人岑參說雪像梨花。「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梅,若個是真梅?」唐代東方虯說雪花似梅花。楊萬里說雪花似瓊花:「落盡瓊花天不惜。」戴復古說雪花似柳花:「喜見豐年瑞,渾忘昨夜寒,兒童不解事,卻作柳花看。」(《太湖縣雪中》)雪花與梅花相較,誰能勝出?「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人盧梅坡詩《雪梅》未能分出高下,卻留下了千古名句。南朝梁代范雲有《別詩》雲:「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彷彿花與雪渾然一體矣。
最喜歡韓愈的《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其中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兩句,尤其傳神,給雪以人性,調皮不乏可愛。讀到這樣的詩篇,很自然地使人聯想到:既然冬天已經到來,難道春天還會遠嗎?寒峭千峰,光搖萬象,四野人蹤滅」,秦觀《念奴嬌》所寫雪景,與柳宗元的何其相似乃爾!
袁宏道筆下的雪最有靈性,調皮得如同頑童:「似與夭桃滌粉澤,聊同飛絮斗輕揚。」
唐代戒昱說「檐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韓舍人晝齋殘雪》)雪增明亮,看來古人映雪讀書的佳話並非向隅虛構。也有人將掃除人間邪惡之望寄予雪花,高駢《對雪》詩雲:「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古代騷人雅客還將新雪掃來煮沸沏茶,《紅樓夢》中便有「掃將新雪及時烹」的詩句。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臘雪甘冷無毒,解一切毒。」
有網友傳來西江月一首,閱罷忍不住贊嘆,共享與此:「西江月 晨雪小景 軒窗冰凌倒掛,萬類素染天涯,飄灑霜星銀河碎,風欺老樹梨花。寂寞荒草石徑,寥落幾點寒鴉,苦等縱使春江暖,黃沙埋葬白沙。」
最後用「一剪梅」的歌詞結束: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天地一片蒼茫;愛我所愛,無怨無悔,此情長留天地間。
B. 有關求知的五字名言或者詩句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顧炎武
4、不動筆墨不看書。---徐特專立
5、讀書屬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6、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點,眼口豈有不到者乎。---朱熹
7、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陳善[宋]
8、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魯迅
9、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陸九淵書
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有志者事竟成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三人行必有我師
望採納哦!
C. 關於求知成才的詩句
除了上述之外 還有::::::
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虧,日有所損。
學無止境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D. 形容讀書求知詩句
讀書破萬卷,下復筆如有神。制 ——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 顏真卿《勸學詩》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 —— 章碣《焚書坑》
E. 求關於求知真知灼見要靠身體力行的詩句
《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句詩的意思是:
從書本版上得到 的知識畢竟權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冬夜讀書示子聿》
(南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
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即使這樣,也是從年輕開始就下苦功夫,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bó)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依靠親身的實踐,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紙上得來的東西感受總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來自與生活實踐中自身的真實體驗,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碰過壁,吃過苦頭,走過彎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運用在教育小孩方面,教育不通的地方,只有放手讓小孩自己去闖,讓小孩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在吃苦受累中摸索成長。
F. 求知夏達長歌行1-5封面和目錄的詩句
第一卷:關山萬里路,拔劍起長歌。
第二卷:途冬沙風緊,旌旗颯凋傷,畫角回悲海月,征衣卷天答霜。
第三卷:鷹隼擊長空,鳳歌翔萬里,安能保恙伴枕眠,馬碎冰雪箭破天!
第四卷:天為蓋,地為廬,隔雲難相望。百川匯,東到海,何時復歸鄉。
第五卷:朔漠風雪彌散盡,故城歌罷桃花開。
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稼說送張琥》
博觀:指大量的看書,多多閱讀,了解事物;約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來。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宋·蘇軾《稼說送張琥》:「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您要擺脫這種狀況而致力於學習啊!在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在深厚積累之後慢慢地釋放出來,我能告誡您的也就到此為止了。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翻譯是:所以不去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
出自先秦荀子的《勸學》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翻譯: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3、不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心雕龍》-劉勰-南北朝
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原文如下: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劣見矣。
翻譯:只有彈過千百個曲調的人才能懂得音樂,看過千百口寶劍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評價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須廣泛地觀察。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過大海就更知道小溝。在或輕或重上沒有私心,在或愛或憎上沒有偏見:這樣就能和秤一樣公平,和鏡子一樣清楚了。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從六個方面去觀察:第一是看作品採用什麼體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詞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對前人的繼承與自己的創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現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義,第六是看作品的音節。這種觀察的方法如能實行,那麼,作品的好壞就可以看出來了。
4、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通過了解自己可以了解別人,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共性,差別不是很大,而後一句意思也相同;通過了解當今而了解古時。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唐)李白
意思是: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H. 表達求知的詩句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出自
冬夜讀書示子聿
【作者】陸游 【朝代】宋代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I. 形容求知的詩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讀書不覺版已春深,一寸光權陰一寸金。 —— 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 顏真卿《勸學詩》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 —— 章碣《焚書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