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詩句
❶ 飛來峰的詩句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❷ 與登飛來峰哲理相同的詩句
題西林壁
蘇軾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
和 江瀟雨 副總裁 一樣
❸ 《登飛來峰》中的哪個詩句描述了一個神話故事
方法抄一:先從空氣斜射向液體,襲保持折射角不變的方法。
①
用記號筆在白扳上劃一條水平線mm′和豎直線nn′,標出交點(入射點)o,並畫出一條與on′成一定角度的0c線。
②把白板插入水槽中,並將p1液體倒入其中,使液面達到mm′標記處。讓光束緊貼白板從空氣斜射入液體,調整人射角使光束沿0c方向折射,用記號筆在白板上畫出在空氣中的入射光線。
③將p1液體倒出,換p2液體,重復步驟②。
(明確控制變數及觀察記錄的內容)
④用量角器分別量出(或比較)兩次的入射角i1和i2的大小。(觀察、記錄、測量可操作)
⑤若r1>r2,p1>p2;r1=r2,p1=p2;r1
i2,p1>p2;i1=i2,p1=p2;i1
l2,p1>p2;l1=l2,p1=p2;l1
評論
0
0
0
載入更多
❹ 飛來峰的古詩詞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❺ 古代對飛來峰的詩句
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登飛來峰 (宋)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❻ 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中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中的「不畏」是什麼意思
不畏:不怕,不懼怕。畏:懼怕。
❼ 登飛來峰詩句賞析
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散譯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姦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該詩在描寫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於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了充分反映。這首詩闡發哲理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簡言之,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我們今天來讀這首登高望遠的七言絕句,仍覺意蘊深沉,豪氣滿懷。
❽ 《登飛來峰》一詩中,描述了一個傳說的詩句是( )。這個傳說是( )
登飛來峰一詩中,描寫了一個傳說的詩句是什麼?這個傳說是什麼?
答案
1.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2.詩人講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❾ 《登飛來峰》正面描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有哪些
《登飛來峰》正面描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是: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❿ 登飛來峰中的詩句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專中寫峰上古塔屬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