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壇詩詞
『壹』 北京天壇導游詞
北京天壇導游詞:
一、天壇簡介
(一)涉及內容
1、 天壇的「世界之最」判定語
2、 天壇的建造時間
3、 天壇的位置
4、 園內概況
5、 歷史沿革
(二)介紹位置:天壇南門內簡介牌前
(三)導游詞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壇,首先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天壇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築群,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壇完工於公元1420年,位於紫禁城的東南方向,全園佔地273公頃,是紫禁城面積的4倍。在中軸線上有三組非常重要的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壇、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園中西側有齋宮等建築,全園遍植古松、庄嚴肅穆,是一處非常理想的祭祀場所。
在明代,天壇初建之時,實行天地合祭,不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壇上。後來,在京城的北面設地壇,專門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側修建了圜丘壇及皇穹宇,專門祭天,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規模。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壇也未能倖免於難。侵略者在此胡作非為,盜走並破壞無數珍貴文物,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最後一個在這里祭天的人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但天不隨人願,袁某隻做了83天皇帝癮便一命歸西了。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重修天壇,但不再是為了祭天,而是為了給世人、給世界留下一份遺產。
1998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遺產目錄。好!下面我就帶大家參觀。
二、圜丘壇
(一)涉及內容
1、 圜丘壇的作用
2、 建造時間及地點
3、 建築特色
4、 周圍的陳設
5、 天心石
(二)介紹位置:圜丘壇門內東南角
(三)導游詞
各位!現在我們來到了圜丘壇景區,其實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壇」,因為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圜丘壇建於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30年,位於整個院落的南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院落中的陳設。請看西邊,那裡有一桿很高的木桿,它叫望燈桿,是祭天的時候掛燈籠用的。各位也許要問:祭天掛什麼燈籠呀?當然要掛啦 !因為當年祭天的時間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點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窩里熟睡的時候,皇帝來祭天,也真是夠辛苦的,掛個燈籠照個亮,不過分吧?不過,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須是「吉燈高照」。那麼現在請大家猜一猜這座燈竿有多高?現在我來宣布正確答案:燈桿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為什麼不再加點湊夠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錯,請各位先猜猜看,待會兒我再告訴大家。不僅燈桿不一般,那燈籠也不一般,高有兩米,直徑兩米六,夠氣派吧!但最不一般的還得說那燈籠中的蟠龍通霄寶蠟,長有一米三,直徑三十厘米,可連續燃燒12個小時,既不用剪蠟花,也不流蠟油,是當年皇帝祭天的專用寶蠟。
再看看東邊的這個綠色建築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爐,是在祭天大典結束後,焚燒祝板及祭品的地方。這是鐵鐐爐,在進行大典的時候爐內燃燒松桿、松柏,同時還燒些檀香木,一時間火光沖天,香煙繚繞,不但增加了神秘庄嚴的氣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給皇帝帶來了一絲暖意,真是一舉多得呀!
現在,言歸正傳,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它是一座三層的圓形石台,為什麼要將祭天台設計成圓形呢?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設計成圓形了。普通人看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設計者們是用數字「九」建成了這座神秘的祭天台,現在我們一起來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們藏在何處。
(走近圜丘壇,在圜丘壇的近前)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這兒咱們不妨來個腳踏為實,請大家一邊登上這一組台階,一邊數數這組台階有多少級(自地面層到底間層,因為這里人少,面積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級(把客人帶到底層平台的東側)。往上還有兩組台階,每組也是九級,整個圜丘壇東、南、西、北各開一口,每個登壇口都有上、中、下三組台階,每一組台階都是九級,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12個「九」了。我們再找找看,腳下底層祭壇的壇面直徑21丈,沒有「九」,中層直徑15丈,也沒有「九」,頂層「九」丈,有一個「九」,如果把三層直徑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還有「五」,象徵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奪天工!那麼,別的地方還有「九」嗎?有!請各位更上二層「九」,我們到最上層看一看。
(在圜丘壇頂端,東側無人處)
各位,現在有沒有感到「九」的氣味兒更濃了?大家請看壇面中心,有塊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被一層一層的扇形石板所環繞,這第一環是九塊,第二環是二「九」一十八塊,第三環是三九二十七塊,直到最邊上一環為九九八十一塊。再看一看中層,它由十個九塊開始至十八個九塊,底層至十九個九塊至二十七個九塊,即三層壇面,每層鋪九環石板,每環石塊又都是九的倍數,自一倍至二十七倍,這樣,上、中、下三層壇面共鋪石板3402塊,即378個「九」。
還記得嗎?剛才我們看到的望燈桿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爐兩側台階各九級,皇帝還嫌不夠,祭天時還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見皇帝對九的崇敬,為什麼?咱們下壇再說。
(天心石講解)
各位請看,在祭天台中心有一塊突起的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又叫「億兆景從石」,為何叫天心石呢?據說這塊石頭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與天上諸神們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靈犀者,便可在此與「神」交流一番。那為什麼又叫「億兆景從石」呢?「億兆」是多的意思,「景從」是象影子一樣隨從,所以說白了「億兆景從石」就是「一呼百應石」,這是一組奇妙的聲學現象,即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聲音不僅宏大,而且有共鳴及迴音。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現象呢?請看,由於壇面十分光潔平整,聲波傳到周圍的石欄桿後能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僅為0.07秒,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是原音還是回聲,所以有一呼百應的感覺。 當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說話的時候,感到不僅有神助——聲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應,身為人君者便把這一呼百應的回聲當成是天下萬民對自己的無限忠心及一致響應。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這里說話,現在我們也可以蹬上天心石許下一個美好的願望。不過,別貪心,每人只能許下一個心願,現在我們推舉一名德高望眾的朋友為我們大家許個願吧!
(九的揭密,在走下圜丘壇後的東北側講解)
各位朋友,現在是我們解開「九」的秘密的時候了,我問問大家,自然界最大的東西是什麼?對了,是天;自然數里最大的數字是什麼?是「九」。根據陰陽學說,在天地間,天為陽,地為陰;在數字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在方向上南為陽,北為陰,所以「九」與「天」都屬陽,都是老大,所以古代用「九」象徵天,於是用「九」來築祭天台便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祭祀完畢,皇帝回宮,那麼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從?當然,也要回宮,不過它可不回人間的宮殿,而是人間的天宮,在哪裡呢?那就是我們前面的那座建築---皇穹宇,好!我們現在便去天宮拜訪一下皇天上帝。
三、皇穹宇
(一) 涉及內容
1、 皇穹宇的作用
2、 院內建築
3、 迴音壁
4、 三音石
5、 對話石
(二)介紹位置:皇穹宇院內東南角
(三)導游詞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這里是在祭天大典後存放皇天上帝及其它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諸神的寢宮,除大典外,其餘時間,眾神便在這里休息,即人間的「天堂」.皇穹宇建於公元1530年,位於圜丘壇之北,整組建築由一堵圓形的牆所環繞,院內有三座建築,即存放皇天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風雲雷電諸神牌位的東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傘,其殿頂呈圓形,基座為圓形,院落的圍牆也是圓形,這些「圓」都是敬天禮神的象徵,但也正是這些「圓」及建築,造就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即皇穹宇院內的三大聲學現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這院落的圓形圍牆,它就是聞名中外的建築——迴音壁。那麼迴音壁有何神奇之處呢?其現象是這樣的:如果兩人站在兩座配殿後的圍牆下,均面部朝北對牆小聲說話,都能非常清晰地聽到對方所講的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呀,整個圍牆是圓形的,又磨磚對縫,牆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圍牆頂部蓋有檐瓦,聲音不宜散失,於是聲波便沿著圓牆連續反射而產生迴音.各位可以試一試,我們五分鍾後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請各位看看第二個有趣的現象。請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塊石頭,如果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會聽到一次迴音;如果站在第二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二次回聲;如果站在第三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故稱此石為三音石。其實據聲學專家測量,如果這里足夠安靜,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聲是無限次的,只是我們人類只能聽到三聲。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環顧一下四周,你會發現,噢!原來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裡是回聲產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個有趣的地方是從丹陛上往南數的第十八塊石頭,它被稱為對話石,其奇特之處是:如果一人站在該石板上,另外兩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西北角及東北角,那這三個人輕聲說話就象打電話一樣清晰,這是因為他們三人所處的位置恰巧是一個邊長為36米的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尖上,故產生了這種奇特的現象。在這個充滿神奇的小院里,可能還會有其它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也許您就是發現者,好!下面請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對話石的妙趣,5分鍾後我們在門口集合。
四、九龍柏
(一)介紹位置:九龍柏前
(二) 導游詞
1、各位朋友,這里有棵古樹,名叫九龍柏,因其樹干形狀象九條盤旋騰飛的龍而得名,這棵樹在建天壇之前就已存在,有八九百年的樹齡了,據說是專門在此侯駕的,又此書又稱「九龍迎聖柏」。
五、丹陛橋
(一)涉及內容
1、 丹陛橋的用途
2、 具服台
3、 「鬼門關」
(二)介紹位置:丹陛橋南端
(三)導游詞
各位請看!在我們眼前豁然出現一條平坦、寬闊的大道,它叫海墁大道,有叫丹陛橋。它是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及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築的作用,全長360米,寬約30米,分為三路,中間寬闊的路面為神道,就連皇帝也不能走,東側的窄路為「御」道,供皇帝專用,西側為「王」道,為隨同皇帝祭祀來的文武大臣們而設。整個路面底部由南向北逐漸升高,最北端與最南端相差2米,而路面上部看起來很平坦,這種設計方法的妙處是象徵皇帝步步升高,寓為升天、祈福。可又沒有真的讓皇帝「步步升高」走斜坡而受累,於是採取了「上平下斜」的形式,既讓皇帝舒服地走著平道,免去「登高」之苦,又不失其「登高」之實,真是令人叫絕!
說到這兒呀,大家可能會有點兒納悶兒,這明明是一條寬闊的大路,你怎麼會稱之為橋呢?其實各位有所不知,在前面橋下有個「橋洞」,不是誤稱,而的確是座橋,為何開個「橋洞」,說出來您別害怕,這個橋洞人稱「鬼門關」。事情是這樣的,在丹陛橋的西側有一個專門為祭祀而飼養動物的機構,稱「犧牲所」,在丹陛橋的東側又有一專門為祭祀而宰殺動物的機構,稱「宰牲亭」。在祭祀前要把西側犧牲所內所養的動物趕到東側宰牲亭內宰殺,做成供品,可自西向東無路,又不能讓那些祭祀用的牛呀、羊呀的走上丹陛橋,玷污了神路,故在橋下開一洞,讓那些等侯被屠宰的動物們通過。只要動物通過橋洞就必死無疑,均被製成供品,從未有生還者。所以我們不是誤稱,而的確是座橋,叫它「鬼門關」,不為過吧!好!現在我再帶大家去看看皇帝的「小金殿」。
(在具服台前)
各位!這里是具服台,在舉行祭祀大典時,在此臨時搭起帳篷,人稱「小金殿」。那麼,設這座小金殿有什麼作用呢?原來呀,皇帝在大典前,要在這里換衣服,脫去黃色的龍袍,換上藍色的祭服,以示對皇天上帝的尊敬。此外,皇帝還要在此洗手,恭侯大典的開始。「小金殿」內設寶座、寶桌、香爐、炭盤等,典禮完成後便將「小金殿」拆除,就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具服台了。好!現在請各位隨我來,我們去參觀天壇內最精華的部分---祈年殿景區。
六、祈年殿
(一)涉及內容
1、 祈年殿的用途
2、 歷史沿革
3、 象徵意義(內部及外部)
4、 左右配殿的陳設
(二)介紹位置:在祈年殿院內東南角
(三)導游詞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祈年殿景區,它是皇帝在孟春祈雨的地方。整個景區位於天壇的北端,由祈年殿及兩廂的配殿組成院落。祈年殿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典範之作,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當年的祈年殿是座長方形大殿,由於當時天地合祭,故這里不僅是祈谷的場所也是祭天的場所。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後實行天地分祭,在天壇的南端設圜丘壇,又在北郊設方澤壇,這里便成為祈谷壇了,而且還將原來的長方形大殿改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圓形大殿。清朝光緒年間,祈年殿毀於雷擊,後來重修。解放後,政府對其進行多次修繕,使得祈年殿煥發出比昔日更美的光彩,也成為北京旅遊的象徵。
各位請看,高聳的祈年殿端坐於三層漢白玉築成的6米高的祈谷壇上,殿高32米,直徑30米,三層圓形的殿頂上遍鋪藍色琉璃瓦,以藍天為背景顯得協調優美。原來三層殿頂所鋪的琉璃瓦自上而下為藍、黃、綠三種顏色,象徵天、地及萬物,後來為了突出敬天之意,統統換成了藍色。祈年殿不僅外形優美,其內容結構更是令人拍手叫絕。整座大殿俗稱無梁殿,完全靠28根擎天柱支撐,更無鐵釘、水泥等建築材料,全由木料卯合,使國內外參觀者無不稱奇。
祈年殿的東西配殿是存放日月星辰及風雲雷雨諸神位的地方,正殿是在祭祀典禮中恭放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不僅如此,裡面的陳設還有很多,特別是支撐大殿的巨柱,個個都有說道,過一會兒,我們到祈谷壇上給大家仔細講解,現在各位可以在這里留個影,這里是照祈年殿的最佳位置。
(在祈谷壇上)
各位!現在請大家看看祈年殿內的景觀,殿內正中供奉著皇天上帝的牌位,東西兩側共設8個配位,是供奉清代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在典行祈谷大典時作為陪祭,每個神位前都設有供桌,陳設24種食品及牛犢、五穀雜糧等.大殿內有四根鎦金大柱,叫龍井柱,俗稱通天柱,象徵一年之四季,中層的十二根紅漆柱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外層的十二根紅漆柱象徵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層12根紅漆柱與外層12根紅漆柱相加為24,代表一年當中的24個節氣,加中間4根為28根,象徵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大殿上方的8根被稱為童子柱的短柱,共計36根,象徵三十六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象徵皇帝一統天下。
怎麼樣?了不起吧!整座大殿不僅建築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可見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是不是也都為身為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呢?
七、皇乾殿
(一)介紹位置:在皇乾殿前
(三) 導游詞
各位朋友,這里是皇乾殿,是在祈谷大典完畢後恭放皇天上帝及祖先牌位的地方,又被稱為祈谷壇寢宮。
好啦,中軸線上的建築我們就介紹到這里,最後我們去參觀一下「七星石」。
八、七星石
(一)介紹位置:七星石景區旁
(二)導游詞
各位朋友,這里是我們要參觀的最後一處景觀——七星石,關於它的傳說可真不少,現在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據傳說,永樂皇帝在遷都北京時想找個地方建天壇,可是總也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正在發愁。有一天夢中,忽然見天上天門頓開,北斗七星落在紫禁城之東南。按陰陽學說南為陽,天也為陽,正是建天壇之理想場所,故降旨修天壇於此。其實呀!這七星石乃是明朝嘉靖年間經人工雕鑿後放在這里的,有心的朋友可能要問,不對呀!我數來數去怎麼是八塊而不是七塊呀!您沒有數錯,那為什麼七星石卻變成八塊了呢?原來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祖先的功德,又在七星石的東北方向另放了一塊小一點的石頭。為何放在東北角呢?因為滿清是在我國的東北成長、壯大起來的一個民族。
好啦!各位朋友,天壇講解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持及協助,在講解中的不足之處,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北京導游網
『貳』 北京天壇公園導游詞
各位遊客,你們好抄,今天我們襲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天壇是明朝的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的聖壇。
來到圜(huan)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您要留心數一數,每層的壇面都有多少台階。到了最高層大家會發現,壇上的所有的台階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數。這些難道是巧合嗎?當然不是,因為九是極陽數,所以工匠使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壇「崇高」之意。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再給你們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在這里祭天,在這個典禮上,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站在的地方,就是這塊天心石。它是天壇三大聲學現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各位遊客不妨體驗一下,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願望。
今天的觀光游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成為北京之游的永恆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叄』 天壇的古詩及對聯
《七律——游天壇》
足踏圓丘祭昊天,焚香祈願禱豐年。
紅壇碧瓦演天地,古佛神靈佑萬川。
皇詔龍吟成古跡,華章史紀入藏箋。
古今多少帝王夢,化做遊人談笑篇。
『肆』 有關「天壇」的詩句有哪些
宋·梅堯臣《夢登天壇》
夜夢登天壇,壇上兩仙人。
來時乘白鳳,去時乘白麟。內
我問不我語,容颯颯山中雨。宋·鄧牧《九鎖山十詠·天壇》
空山遺天壇,之人在天闕。
風雷長為護,草樹不敢茁。
何當追遐蹤,一笑俯明月。唐·元稹《天壇歸》
為結區中累,因辭洞里花。
還來舊城郭,煙火萬人家。
宋·陳洵直《天壇》
峰頂侵雲法象寒,遠游虛唱肅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猶想簫聲落舊壇。金·元好問《游天壇雜詩》
湍聲洶洶落懸崖,見說蛟龍擘石開。
安得天瓢一翻倒,躡雲平下看風雷。
『伍』 描寫天壇的古詩詞有什麼
1、《早冬遊王屋,自靈都抵陽台上方望天壇,偶吟》[唐]白居易
忽念公程盡,復慚身力衰。
天壇在天半,欲上心遲遲。
嘗聞此游者,隱客與損之。
各抱貴仙骨,俱非泥垢姿。
白話釋義:
忽然想起公程盡,再次感到自身力量衰弱。天壇在半邊天,想上心中遲遲。曾經聽說過這游戲的,隱客和損失的。各抱貴仙骨,都不是泥污垢姿態。
2、《宿王屋天壇》[唐]馬戴
星斗半沉蒼翠色,紅霞遠照海濤分。
折松曉拂天壇雪,投簡寒窺玉洞雲。
絕頂醮回人不見,深林磐度鳥應聞。
未知誰與傳金籙,獨向仙祠拜老君。
白話釋義:
星光半沉蒼翠顏色,紅霞遠照海濤分。折松曉拂天壇雪,投簡寒看玉洞雲。絕頂醮回人不見,深林磐度鳥應知道。不知道和誰傳金錄,只有向仙祠拜太上老君。
3、《登天壇夜見海日》[唐]李益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壇月邊宿。
仙人攜我搴玉英,壇上夜半東方明。
仙鍾撞撞近海日,海中離離三山出。
白話釋義:
早晨在碧峰三十六,晚上上天壇月邊過夜。仙人帶我掀開玉英,壇上半夜東方明。仙鍾撞撞近海日,海中離離三山出來。
4、《秋夜月中登天壇》[唐]姚合
秋蟾流異彩,齋潔上壇行。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仙飆石上起,海日夜中明。
何計長來此,閑眠過一生。
白話釋義:
秋季以流異彩,齋戒沐浴上壇行。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仙飆石上起,海每天半夜明。有什麼辦法長來這里,閑睡過一輩子。
5、《天壇》[宋]陳洵直
峰頂侵雲法象寒,遠游虛唱肅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猶想簫聲落舊壇。
白話釋義:
峰頂象寒侵雲法,遠游虛唱肅天官。松吟泉沖刷人仙去,還想簫聲落舊壇。
『陸』 天壇的詩句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柒』 天壇導游詞
天壇導游詞
我們現在們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群。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整個建築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牆圍括。外壇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後來開辟的。內壇牆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後,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里專門用於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新中國成立後,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長桿,叫望燈桿。祭天時,三根燈桿上各吊一隻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台,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台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欄桿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九五"之尊的含義。為什麼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徵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築。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計規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嘆服。
從南門進入圜丘壇,在內牆南隅有一座用綠琉璃磚砌成的燔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木和祭祀後燒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爐旁有一座瘞坎,祭典結束,把揚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內,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爐前排有8座燎爐,這些是專為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壇東、西門內還各有一對。
現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梁,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正中的石台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祭天官員的蠟像。
現在是我給大家介紹迴音壁,它是指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牆而言。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後的牆下,均面部朝北對牆低聲說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迴音壁得名的由來。
下面介紹的是迷人的圓心石迴音 圜丘壇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心石,是遊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迴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麼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聲學現象:由於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後,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零七秒鍾。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迴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迴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說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於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同時並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我們從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這里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樹干扭結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據傳這棵古柏生長於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 天壇境內廣植有樹齡悠長、樹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蒼翠的松樹和柏樹。樹海林濤,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種"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
我們現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盪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辟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如此設計建造,一則象徵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築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們腳下的便是進牲門-俗稱"鬼門關",為什麼要叫"鬼門關"呢?因為於祭日前,外壇西南隅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因凡經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製作供品,故有"鬼門關"之稱。
沿著丹陛橋繼續向北走,現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台,它位設於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台。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齋宮,坐落於西天門內大道南側的松柏綠樹叢中,原是封建皇帝來天壇祈谷、祀天前進行齋戒沐浴的地方。齋宮佔地四萬平方米,建築呈四方形,內有正殿、寢宮、鍾樓等。四周築有兩重圍牆和一道護城河,建築講究,警衛森嚴。走進齋宮正門,迎面便是氣勢巍峨的正殿,紅牆綠瓦,甚為壯觀。據說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對天稱臣"的意思。殿分五間,呈拱券形,為磚砌結構。整個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無梁殿"。 殿前丹墀上有兩座石亭,右邊的一座較小,是放時辰牌位的 地方。左邊的一座呈正方形,較為高大,名"齋戒銅人石亭"。據史料記載:皇帝齋戒期間,亭內設方幾一 張,罩黃雲緞桌衣,上設一尺五寸高的銅人像一尊。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刻「齋戒」二字,以使皇帝"觸目驚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齋戒。 齋戒銅人在清代有三種形式:一為唐朝名臣魏徵像,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一為明代太監剛炳像。相傳這三人在歷史上都以剛直敢諫而著稱。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來。按規定,這里所設的銅人為冷謙像。
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聖地。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徵著天帝的"一統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後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於此。內藏不少祭祀文物,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遊人觀覽。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神廚」從前是為祭祀宰殺牲畜和製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庫,是收藏祭品的庫房。現在經過呈"W"字形長廊,它共七十二間,起著連結祈谷壇、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該長廊的間數正好與72地煞的數字相同,過去傳說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內燈籠式豎燈暗淡,陰森可怖。後來將其窗坎拆除,從而長廊景觀大變,成為人們游樂的好去處。
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於長廊東南側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為何稱作"七星石"? 據傳說,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築,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於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於此地建造祭壇。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人工雕鑿後而置於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於是便設七星石在此,以鎮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說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於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謝謝。
『捌』 北京天壇導游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叫xxx,是你們這次天壇之旅的導游。現在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去天壇的路上,在這里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登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天壇公園,請大家跟我出發吧!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1751年重建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里!
下面我們來到天壇南半部的圓丘壇,它始建 於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子牆內部各有一大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壁門額。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圓丘台。
咦,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自從我們進入天壇,到處樹木蔥郁,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
好了,我的介紹到這里就結束了,下面大家可以自由參觀。
『玖』 有關天壇的詩詞
《天壇》——宋代 陳洵直
峰頂侵雲法象寒,遠游虛唱肅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猶內想簫聲落舊壇。
《游天容壇雜詩》——金代 元好問
湍聲洶洶落懸崖,見說蛟龍擘石開。
安得天瓢一翻倒,躡雲平下看風雷。
《天壇歸》——唐代 元稹
為結區中累,因辭洞里花。還來舊城郭,煙火萬人家。
『拾』 描寫天壇的古詩詞
《九來鎖山十詠·天壇》源
鄧牧 朝代:宋代
空山遺天壇,之人在天闕。
風雷長為護,草樹不敢茁。
何當追遐蹤,一笑俯明月。
《天壇》
陳洵直 朝代:宋代
峰頂侵雲法象寒,遠游虛唱肅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猶想簫聲落舊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