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碎葉城的詩詞
⑴ 剛好69字的古詩唐代
1、《秋風詞》唐代:李白
原文: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譯文:秋風凌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早已棲息在樹上的烏鴉也被這陣掛的樹枝作響落葉飄散的聲音驚醒,難耐凋零凄涼之景,呱呱的加了幾聲,想起曾經相遇相知的種種,不禁感慨什麼時候才能再次相見?
而此時此刻我實在難耐心中的孤獨悲傷,叫我情何以堪。如果有人也這么思念過一個人,就知道這種相思之苦。想起你的時候數不勝數,而孤單的時候則陷入了更加漫長無休無止的相思中,唉,早知道如此牽絆我心,不如當時就不認識你好了!
2、《塞下曲·其一》唐代:王昌齡
原文: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游俠兒,矜誇紫騮好。
譯文:將軍配戴著用鷲鳥的羽毛做箭尾的神箭,校場四周燕尾形刺綉的旌旗飄帶迎風飄動。將軍屹立在指揮台上,揮動手上的令旗下達新的命令,千營的將士一齊回應,聲威震天。
3、《塞下曲·其二》唐代:王昌齡
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 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 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4、《出塞》唐代:王之渙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像李廣這樣驍勇善戰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5、《涼州詞》唐代: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⑵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是什麼意思
照例先說答案:唐玄宗當初讓李白寫詩,李白寫出來的詩,肯定是在描寫楊貴妃,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李白這一生充滿了矛盾,我們心目中李白是瀟灑的詩仙,是隨時隨地可以玩耍的浪盪少年郎,是生活過的隨意自在的旅遊愛好者,然而在李白心裡,他一直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就是能夠為皇帝效力,完成自己對戰國時代游俠精神的想像。所以李白的偶像都是魯仲連這種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大俠士,李白這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李白這個人說白了又是個眼高手低的人,他不願意走普通人的道路去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到處遊山玩水,結交朋友希望能夠得到朋友的推薦,從而被皇帝賞識,在皇帝身邊工作。從歷史的人生來看,他完全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麼高冷,而是一個心中充滿了建功立業想法的人,他也寫過誇人誇到肉麻的話,而這些只不過是為了他能夠得到更好的引薦機會。
⑶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出自李白的哪首詩
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這首詩。
李白游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天寶十三載(754年)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原詩:
《贈汪倫》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釋義: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3)有碎葉城的詩詞擴展閱讀:
此詩約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所作。汪倫是李白的友人。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
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朴,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渡船劃開墨青色的江面,浪花里泛起醇香一疊。我似乎看到了李白直立於梭子船頭,面色凝重,滄桑的眼眸淺含淚水。正是暮春的雨日,絲絲縷縷的江南雨浸透窄窄的船舷,浸透李白的臉頰,浸透青弋江的蒙蒙天空。
汪倫亦是冒雨站立在岸邊,踏著皖南特有的黃梅聲調,揮手別友人。踏歌為唐代廣為流行的民間歌舞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歌聲漸遠,江面漸闊,無數滴春雨落在江面合成一首嗚咽的神曲。李白情不自禁,和著江水拍打船舷的節拍,似吟似唱,一首《贈汪倫》就此流傳千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