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寫古詩

寫古詩

發布時間: 2020-12-18 20:49:09

㈠ 怎樣寫古詩

七言絕句
絕句是近體詩的一類: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
詩例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
天涯一望斷人腸。
這首詩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
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七言絕句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詩例二:
《為女民兵題詞》 毛 澤 東
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紅裝愛武裝。
(註: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
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說明:此七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七言絕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註: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
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詩例三: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說明:此七言絕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
從以上不難看出,寫古詩講究平仄。
簡單說,「不平就是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另外,古詩的朗朗上口,其重要原因就是押韻。
押韻,最常用的就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的後音是一樣的。
詩例四: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押韻:
間,還,山都為後音「an」。
---------------------------------------------------------------------------------------------------------------------
另外,押韻還有一種不常用的第二、四句押韻:
詩例五: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仄平
押韻:
第一句最後一個字「斜」和第二句最後一個字「晚」亂了,
但第二句最後一個字「家」和第四句最後一個字「花」的後音都是「a」。
---------------------------------------------------------------------------------------------------------------------
知道這個規律,以後寫古詩就好多了啦!要不,寫出來的不成文不成詩。

㈡ 如何寫古詩詞

先談談古詩,關於詩的分類,其中有許多分類法。《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清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其中我們現在寫的大都是近體詩,而近體詩又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還有就是絕句,也就是我們常看見的五絕、七絕。他們的句子和字數只有律詩的一半,其中分古絕、律絕兩類。我們現在一般看見的大部分都是律絕,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

要寫好近體詩,其中非常要注意的就是如何用韻。五絕、五律的韻一般用在雙數句的尾字,而七絕、七律除此之外,第一句一般也用韻。古人寫律詩絕句,一般是參照古詩韻的,在清代,習慣用《詩韻集成》和《詩韻合壁》等韻書,其間對詩韻有嚴格的區分,單單韻部就有106個。而寫律詩一般用平聲30韻。

但是,作為現代人,寫律詩不必再拘泥古韻了,也可以參照《中華新韻》來用韻,寫近體詩只要按照其中「陽平」「陰平」用韻即可,可以省去許多由於方言而造成的麻煩。

還有就是平仄,不單是近體詩,古詞對平仄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謂平仄,就是為了讀起來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我們寫近體詩也好,填詞也罷,只要照對譜來作,就沒有問題了。

也許有的朋友不懂什麼叫平仄,一般來說,我們漢語拼音的一、二聲就是平,三、四聲就是仄。知道了這個,也許就會感覺簡單了許多。

寫律詩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對仗。五律在對仗上要求不是很嚴格,第二聯(也就是3、4兩句)一般稱頜聯,第三聯(5、6兩句)也叫頸聯,可以不完全對仗。而七律對頜聯、頸聯對仗的要求比較高,基本上字面上就要對的工整。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歌詞,虛詞對虛詞。

我們平時在寫律詩時還必須注意一點,那就是不要犯「合掌」的詩病,所謂「合掌」 詩病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寫好了近體詩,填古詞也就容易了很多,每一首詞譜對平仄、韻都有具體要求,可以參照詞譜填,只是要注意有的詞需要轉韻(如減字木蘭花、定風波、虞美人等),還有的詞中要求其中的幾句需要對仗(如西江月的起句,踏莎行的上下起句)另外就是特殊的要求(例如八聲甘州的首句第一字必須呈單位元組奏)等等,注意了以上幾點,你不妨可以學著填詞了。

上面說了許多寫近體詩、填詞的基本要求,此外還有就是如何寫好的問題了。每個人的古文基礎是不同的,因此,寫出來的風格也不會一樣。在此就產生一個問題,有的朋友發現自己寫的近體詩很現代,缺少古意,其實要解決這一點,有一個比較容易的方法,那就是盡量用古時的語言替代現在的名詞。例如,「鐵窗」可用「竹窗」替代,「月亮」可用「廣寒」「嬋娟」替代等等。再一點就是注意使用好「典故」和「史實」這樣的詩詞看起來會更加飽滿。詩詞不需要寫得太實。特別應時應景之作。要考慮到作品內容的廣泛性,能讓讀者朗朗上口就好。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寫好古典詩詞的一些看法,比較淺浮,如若不對,還請大家包涵!也請各位踴躍地探討如何寫好古典詩詞的方法。

㈢ 如何寫古詩

古詩做法:

一、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

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咸儉豏,去聲勘艷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葯。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二、分類

概述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

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 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

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

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五言詩是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大約起源於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於成熟。當然,《詩經》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漢魏六朝時期的詩作,以五言為主。說明五言詩形成於此一時期。古代本有五言詩起於李陵《與蘇武詩》的說法,但後人多加以否認,如蘇軟題(文選動便說:「李陵、蘇武,五言皆偽。」

又有說五言起於《古詩十九首》,也未獲廣泛贊同。大抵五言詩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時的民歌《長城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漢代的樂府詩如《江南》、《白頭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也是五言。

文人作的五言詩,一般認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詠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礎上每句增加一個字,在句子的節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拍群。由於不同節奏在詩中交錯運用,就使句式更富於變化,更具有音樂感。

六言體

六言詩屬古風類詩文,已不多見到了。

六言詩是舊詩的一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其後詩人也偶爾寫過六言四句的短詩,如王維的《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線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鳥啼山客猶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見於《詩經》。其中有單句,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風·北門》),「行役夙夜無已」、「行役夙夜無寐」(《魏風·陟岵》),「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豳風·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魏風·伐檀》)。正是因為《詩經》中有這么多的六言句,摯虞和劉勰論六言詩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這里。

但是,《詩經》中的六言詩僅是散句,既比較少見,又沒有兩句以上的六言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所以,如果以為在《詩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詩,顯然缺少足夠的證據。

到了《楚辭》,六言句不僅較為常見,而且有連續四句以上的情況出現。《離騷》 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駟玉虯以乘笲兮,溘埃風余上征。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珥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這樣一種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六言詩的雛形。《九辯》中甚至出現了連續的六言句:「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因為,作為一種詩歌體式,如果能夠獨立成為一首詩,至少應該有四句以上,否則只能算是詩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歌。可以說,《離騷》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辭》中大量出現的整齊的六言句,為六言詩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完整而規范的六言詩是在建安時期才出現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詩,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詩。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詩文俱享名於當時。在詩歌創作上,他在借鑒《詩經》、《楚辭》和兩漢樂府六言散句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詩: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之後,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詩傳世。曹丕有六言詩三首,其中《黎陽作詩》和《令詩》是規范的六言詩;《寡婦詩》形式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為「兮」字,因而可視為六言別體。

七言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

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雜言體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中國古代詩歌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發展到中唐達到巔峰狀態(代表詩人是杜甫),因為其形式上的詩美空間已經被唐代的大詩人挖掘而所剩有限。

因此唐末五代中國的格律詩向雜言詩發展,形成一個對整齊劃一而導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詩的反撥,而最終定型為「詞」這一雜言詩體制形式。而詞,最終發展到了「一代之文學」的高度,取得偉大成就。

(3)寫古詩擴展閱讀:

古詩簡介: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體詩 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

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范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㈣ 現代人寫古詩

鄉村秋思懷舊
寒鴉驚鴻飛數點,流水獨逝繞孤村。
曾何時幾捻紅豆,最是此物最相思。

㈤ 怎樣寫古詩

關於詩歌的種類,問題是相當復雜的,這里只是根據王力先生〈詩詞格律〉書中說法簡要講講。
古代詩歌按格律分,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風或古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近體詩以外的古典詩歌通稱古體詩。律詩只能押平韻,古詩則還可以押仄韻。

古代詩歌以字數分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都分為五言詩,七言詩。這是古典詩歌的基本結構,為什麼要這樣分,因為這和古詩的「節奏」有關,至於古詩節奏是什麼,會在以後的章節中講到。古風按字數分為五古、七古。律詩也可分為五律和七律。律詩中也有長篇,稱為排律。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詩還有雜言體。雜言指長短句雜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就是雜言。雜言詩歌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法,沒有什麼理論根據。
古代詩歌還有一種絕句,過去把絕句算為律詩,但根據北師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傑教授的說法,作為五言四句體的絕句,應該比律詩的起源更早,所以絕句單獨算一類,既包括古絕也包括律絕。為什麼叫絕句,明吳吶〈文章辯體〉引〈詩法源流〉說:「絕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說絕句是把詩歌的開頭、結尾或者中間部分截取後的詩。但是,絕句的本質是一種五言或七言四句詩體。

㈥ 寫古詩或詩歌

近來,在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校園詩歌運動如火如荼。其中最紅火的莫過於中學里老師和學生一起寫古詩了。數量之多,任務之重,可謂繁榮之極。

古詩,古代詩歌之謂也。古詩也是民族文化的代表,詩歌文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是文化承傳的重任。但是,在文化承傳上不能蠻干。鄙人認為,對於中學生學習古詩是最重要的任務。語文教育里就有古代詩詞學習的內容,能夠認真學習古詩的內容,欣賞古詩的意蘊,品味古詩的技法,了解歷史和文化,這些基本就夠了。寫古詩不現實,也難以學會,難以寫好。古詩是講究聲韻的,格律詩還有平仄對仗粘合等等要求。我們的學生有這樣的學習經歷嗎?現在的語文學習中,沒有基本的對偶、韻語的學習,也無屬對的訓練(即對對子),學生怎麼可能寫出合乎規范的詩歌呢?我們知道古代讀過塾學的兒童寫詩很自如,就是有寫詩入門的教育。可是,今天的語文教育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校園寫古詩並不能復活古詩,一定程度是對詩歌的毀滅,甚至是糟蹋。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的,這樣文化就有其階段性的表現狀態。我國的古代詩歌是傳統文化教育止於新式文化出現之前的產物。文化可以創造,但文化難以復制。

新式詩歌是可以嘗試的,因為現在的學生有著現時的文化背景和鮮活的現代語言作為最基本的元素。記得毛澤東主席曾經就寫古詩有過觀點,就是「不提倡青年人寫古詩」。當然,不是說你不能寫古詩,而是你要具備寫古詩的基本素養。

振興民族文化的關鍵是創造新文化。希望在於學習。

㈦ 如何寫如何寫古詩

古詩做法:

一、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

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咸儉豏,去聲勘艷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葯。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二、分類

概述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

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 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

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

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五言詩是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大約起源於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於成熟。當然,《詩經》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漢魏六朝時期的詩作,以五言為主。說明五言詩形成於此一時期。古代本有五言詩起於李陵《與蘇武詩》的說法,但後人多加以否認,如蘇軟題(文選動便說:「李陵、蘇武,五言皆偽。」

又有說五言起於《古詩十九首》,也未獲廣泛贊同。大抵五言詩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時的民歌《長城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漢代的樂府詩如《江南》、《白頭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也是五言。

文人作的五言詩,一般認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詠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礎上每句增加一個字,在句子的節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拍群。由於不同節奏在詩中交錯運用,就使句式更富於變化,更具有音樂感。

六言體

六言詩屬古風類詩文,已不多見到了。

六言詩是舊詩的一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其後詩人也偶爾寫過六言四句的短詩,如王維的《田園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線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鳥啼山客猶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見於《詩經》。其中有單句,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風·北門》),「行役夙夜無已」、「行役夙夜無寐」(《魏風·陟岵》),「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豳風·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魏風·伐檀》)。正是因為《詩經》中有這么多的六言句,摯虞和劉勰論六言詩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這里。

但是,《詩經》中的六言詩僅是散句,既比較少見,又沒有兩句以上的六言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所以,如果以為在《詩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詩,顯然缺少足夠的證據。

到了《楚辭》,六言句不僅較為常見,而且有連續四句以上的情況出現。《離騷》 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駟玉虯以乘笲兮,溘埃風余上征。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珥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這樣一種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六言詩的雛形。《九辯》中甚至出現了連續的六言句:「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因為,作為一種詩歌體式,如果能夠獨立成為一首詩,至少應該有四句以上,否則只能算是詩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歌。可以說,《離騷》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辭》中大量出現的整齊的六言句,為六言詩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完整而規范的六言詩是在建安時期才出現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詩,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詩。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詩文俱享名於當時。在詩歌創作上,他在借鑒《詩經》、《楚辭》和兩漢樂府六言散句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詩: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之後,曹丕、曹植兄弟皆有六言詩傳世。曹丕有六言詩三首,其中《黎陽作詩》和《令詩》是規范的六言詩;《寡婦詩》形式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為「兮」字,因而可視為六言別體。

七言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

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雜言體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中國古代詩歌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發展到中唐達到巔峰狀態(代表詩人是杜甫),因為其形式上的詩美空間已經被唐代的大詩人挖掘而所剩有限。

因此唐末五代中國的格律詩向雜言詩發展,形成一個對整齊劃一而導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詩的反撥,而最終定型為「詞」這一雜言詩體制形式。而詞,最終發展到了「一代之文學」的高度,取得偉大成就。

(7)寫古詩擴展閱讀:

古詩簡介: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體詩 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

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范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㈧ 古詩怎麼寫

古詩做法:
一、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
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咸儉豏,去聲勘艷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葯。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㈨ 怎麼寫古詩

每一段開頭用一句話總起(排比)...

㈩ 寫古詩的詞語

古詩的詞語有很多飛流直下3000尺一瀉千里輕舟已過萬重山一帆風順此曲只應天上有不同凡響黃河之水天上來源遠流長。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見如故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博聞強識。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銷聲匿跡。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