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關於粽子的詩句
『壹』 關於粽子的古詩
午節的經典詩詞
【篇一:2015年端午節經典祝賀詞大全】
2015年端午節經典祝賀詞大全
1. 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懸起了鍾馗像,掛上了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熱熱鬧鬧真好玩。
2.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龍舟。齊歡聚,賀佳節。祝你節日快樂!
3. 鍾情太陽,想起月亮;鍾情天空,想起海洋。端年節到了,最該鍾情的是粽子,最該想起的是你。五月初五,一見粽情,是我的祝福!祝你節日快樂!
4. 一黑一白,是元宵,一清一白,是粽子。黑白分明靠眼力,清白混濁憑心力。端午節到了,祝你:好眼力,黑白分明如元宵,好心力,清清白白如粽子!
5. 你是紅紅的西瓜,你是水水的梨瓜,你是甜甜的哈密瓜,你是白白的地瓜,你是我心中大黃瓜,我要祝福現在正看簡訊的傻瓜:永遠呱呱叫,祝端午節快樂!
6. 雖然發出的只是是問候,接受到的只是是文字,打開的卻是牽掛,是快樂,讀出的是思念,是祝福,是截心。這些你都感悟到了嗎?願你端午節快
7. 一個節日,思念無數;一條簡訊,祝福萬千。端午節到了,祝你節日快樂,同時祝你健健康康地,快快樂樂地,和和美美地,順順利利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8. 好久沒有聯系,不代表不想念;好久沒有問候,不代表不關心;此刻我在想你,知道就行;初夏的陽光燦爛,願你心情更愉快。端午節到了,祝你端午節快樂。
9. 端午節到了,送你一個粽子:以甜蜜為葉,以開心為餡,以吉祥為線,一心一意地包裹,通過手機傳送,願你品嘗出五月五的快樂情懷!
10. 款款關懷,片片祝福,綿綿關愛,聲聲問候,句句祝願,托夏風傳送,請電波載送,承簡訊遞送,願藍天白雲之間有你的幸福,祝端午節快樂!
11. 陽光映著彩霞,柳葉迎著微風,藍天向著白雲。絲絲幸福,點點開心,片片祝福,傳來我端午節的問候,願你度過這美好的一切,端午節快
『貳』 粽子的古詩
關於端午節粽子的古詩
1: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3: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4: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5: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十五夜》
6: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宋楊無咎《齊天樂端午》
7: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8: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上元竹枝詞》
9: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宋蘇軾《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10: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叄』 簡單關於粽子的詩詞
端 午
(唐來)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源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肆』 關於粽子的詩句
粽子
每逢端午獻玉身,一份真情一寸心。
可口非因香味美,身有正氣譽乾坤。
菩薩蠻內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容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伍』 關於粽子的詩句
粽子的詩句
1.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版家傲·五月權榴花妖艷烘》
2.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3.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元稹《表夏十首》
4.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5.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6.采絲纏粽動嘉辰,浴殿風生畫扇輪。——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皇帝閣·采絲纏粽動嘉辰》
7.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粽里得楊梅。——蘇軾《皇太後閣六首·上林珍木暗池台》
8.爭新九子粽,競巧五時花。——周必大《端午帖子·皇後閣·何處宜佳節》
9.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沈亞之《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
10.糝鹽芋粽朝供飣,下豉蒓羹早溉鬵。——劉崧《長律十四韻送彭公權教授還永新》
『陸』 古代關於端午粽子的詩句有哪些
1.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蘇軾(宋代)-《浣溪沙·端午》
2.
綵線輕纏紅內玉臂,小符斜掛綠容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蘇軾(宋代)-《浣溪沙·端午》
3.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邊貢(明代)-《午日觀競渡》
4.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張耒(宋代)-《和端午》
5.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趙蕃(宋代)-《端午三首》
『柒』 請問關於粽子的詩詞有哪些
1,《六幺令·天抄中節》宋代襲 蘇軾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2,《乙卯重五詩》宋代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吃了像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3,《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宋代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譯文:五月是石榴花開得季節,楊柳被細雨潤濕,枝葉低低沉沉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紮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里,送給閨中女子。
4,《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代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譯文:回憶在蘇州的那段日子,經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葉香氣撲鼻,竹筒飯鮮嫩滑口,烤好的小鵝鮮美無比。
5,《表夏十首》唐代 元稹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譯文:五彩的絲線包紮這像碧璽一樣翠綠的粽子,香氣撲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樣抱團。
『捌』 關於粽子的詩詞,
1、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端午三殿宴群版臣探得神字》唐代李隆基
譯文:穴權枕好像通了靈氣一樣,長長的絲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續。四季花都開放,粽子的種類花樣多,味道獨特美味。
2、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六幺令·天中節》宋代蘇軾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詩》宋代 陸游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吃了像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4、今日端午謝街坊,時節因緣要舉揚。莫問腕頭纏百索,且將粽子吃沙糖。——《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宋代:釋懷深
譯文:今天是端午節的緣故所以去拜訪街坊鄰居,不要問我手腕上的百條絲線,只需要把粽子沾著砂糖吃。
5、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代 白居易
譯文:回憶在蘇州的那段日子,經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葉香氣撲鼻,竹筒飯鮮嫩滑口,烤好的小鵝鮮美無比。
『玖』 形容粽子的詩句有哪些
好不容易找到的,古代描寫粽子的句子不怎麼多: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李隆基專《端午三屬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唐元稹《表夏十首》。
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秦觀失調名《端午》。
『拾』 形容粽子的詩句
1、《六幺令·天中節》
宋代 蘇軾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2、《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
詩人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
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10)古人關於粽子的詩句擴展閱讀:
《乙卯重五詩》寫作背景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乙卯重五詩》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葯、配葯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