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里的浮雲
Ⅰ 描寫浮雲的詩句
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Ⅱ 有關浮雲的詩句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柔情百轉夢難成,似水碧天浮雲輕,小窗清風月如雪,白發蒼顏哭此生!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Ⅲ 形容一切都是浮雲的古詩有哪些
形容一切都是抄浮雲的古詩有如襲下文:
世乃浮雲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維《酌酒與裴迪》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事在人為,莫道萬般皆是命;境由心生,退後一步自然寬。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Ⅳ 關於浮雲的詩句
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版。
不畏浮雲權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
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
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
先帝御馬五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
弟子韓干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將軍畫善蓋有神,必逢佳士亦寫真。
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壈纏其身。
Ⅳ 詩句浮雲遊子意中的浮雲是什麼意思
浮雲是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
Ⅵ 古詩《飛來峰》中「浮雲」的寓意是什麼
登飛來峰
【作者來】:王安石自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姦邪小人。
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Ⅶ 關於浮雲的詩句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Ⅷ 不畏浮雲遮望眼中的浮雲在古代詩歌里常用來比喻來讒佞之類的小人
「不畏浮雲抄遮望眼」中的襲「浮雲」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麼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浮雲」常用來比喻讒佞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作者此 時沒受到什麼挫折或打擊,心境是積極的。有這種感受的原因一是來自經驗,即書本得到的歷 史經驗。二是抱負,即他有成大事業的心胸。再聯系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他感到不站得高, 就不能掃盪「浮雲」 ,就會貽誤自己的大事。這句詩是帶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說明他在後來的 變法中之所以能夠抵住保守勢力的種種打擊,不是偶然的。
Ⅸ 關於「浮雲的詩句有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Ⅹ 古詩中常用浮雲比作什麼
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