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詩
❶ 那有形容一個人很神秘的古詩嗎
你看這個行不行
羅紗輕遮伊人面,
眼目含情似無情,
櫻唇欲語又還修,
婷婷裊裊似煙飛.
❷ 求 淺析李賀詭異冷艷詩風 論文
已經發到郵箱
有問題直接hi我
或者有不滿意的地方
❸ 神秘的古詩有哪些,類似於錦瑟那樣的
睡足軒二首
年代:【宋】 作者:【秦觀】
數椽空屋枕清流,一榻蕭然回散百憂。
答終日掩關塵境謝,有時開卷古人游。
鳴鳩去後滄浪晚,飛雨來初菡萏秋。
此處便令君睡足,何須雲夢澤南州。
長相思二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欄,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長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相和歌辭·祠漁山神女歌·送神
年代:【唐】 作者:【王維】
紛進舞兮堂前,目眷眷兮瓊筵。
來不言兮意不傳,作暮雨兮愁空山。
悲急管兮思繁弦,神之駕兮儼欲旋。
倏雲收兮雨歇,山青青兮水潺湲。
情詩其七
年代:【清】 作者:【倉央嘉措】
竟日冥思絕妙相,碧落黃泉兩茫茫。
❹ 形容神秘的詩句
1、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內——《花非花》 唐代容白居易
譯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半夜時分到來,天亮以後離去。來時像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去時又好似朝雲散盡沒有覓處。
2、羅紗輕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無情。——近代顧城《筆記》
譯文:紗布輕輕蓋著美人的臉龐,眼睛脈脈含情又似無意。
3、萬里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出自唐代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譯文:浮雲萬里環繞著青山,天空的正中游動著一輪孤月。孤月滄涼清冷,銀河清朗澄澈。太白星晶瑩明亮,北斗星錯落縱橫。
4、嘒彼小星,三五在東。——出自先秦的《小星》
譯文:微光閃爍小星星,三三五五在東方。
5、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譯文: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里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面。
❺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壓倒全唐的神秘詩人是誰
說起唐朝最偉大的詩人,肯定非李白莫屬。但是唐朝最出名的古詩,並不是李白寫的,而是一個極其低調的大師寫的。
雖然李白存在借鑒的嫌疑,但是論成就,李白可謂是更勝一籌,他以酒解愁,而張若虛只有感慨。
李白的一生雖然十分坎坷,但是他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心中始終裝著美好的東西。他希望明月常在,只有這樣世間才會更加美好。也正因為他如此崇高的情懷,讓他成為了唐朝乃至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❻ 嚮往神秘的風采,想到唐代哪首古詩
想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猶抱琵琶半遮面
❼ 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朦朧美的古詩詞(除蒹葭一詩外)
李商隱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回珠有淚,藍答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❽ 贊揚桂花的詩詞和傳說往往與玉兔蟾宮,宮有關請結合某一首古詩詩詞來說明
啊是非常香的一種花,八月桂花香,
又到了萬點黃金,幽香聞十里的金秋,每年八月十五前後,各種桂花競相開放。桂花,確實是惹人喜愛的一種植物,素有「葉密千重綠,花開萬點黃」的美稱,入秋後各種植物開始衰敗,有的樹已經開始落葉,但是只有桂花,仍然生機盎然,像塗了蠟似的葉子,墨綠墨綠,綠葉叢中的金花、銀花、發出陣陣幽香。春天的丁香花也很香,也受到人們的喜愛,但丁香花香味太烈,香氣傳的也遠不如桂花,桂花的香味是一種幽香,傳得遠,桂花又被稱為「九里香」,被贊為:「自是花中第一流」和「世上無花敢斗香」。
宋代描寫桂花的詩很多:「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將殘後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同稟清秋在一時。」指出了桂花開花的基本規律,即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月圓時,桂花盛開,半個月後花凋謝了,月亮也虧缺了。宋詩贊桂花:「人間植物月中根,碧樹分敷散寶熏。自是庄嚴等金粟,不將妖艷比紅裙。」宋詞又贊:「人間塵外,一種寒香蕊。疑是月娥天上醉,戲把黃雲挼碎。」這些詩詞太美了,看著詩詞有種被桂花熏醉了的感覺,恍惚間,又好像看到月中嫦娥赴蟠桃宴,醉酒把黃雲搓碎,嬉戲灑向人間。瞬間,這些黃雲又變成了粒粒金燦燦的桂花,散發著幽香,飄落下來,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桂花雨」。
這些詩人贊的都是南方的桂花,只有南方才有大片桂林,才有那些描寫桂花雨的情景。全國出名的桂花產地有桂林、成都、杭州、武漢等地,而北方很少看到桂樹林,即便是單株的桂樹也比較少,所以那些優美充滿傳奇描寫桂花情景,北方人是體驗不到的。單位里有個年輕女同事,我問她喜不喜歡桂花,她居然一臉茫然,不知什麼是桂花,可見北方桂樹之少。在青島地區,一般在公園里才能看到桂花,中山公園的桂樹已經很成規模了,桂花苑裡有大約30株金桂、銀桂和刺桂等組成了一個方圓20米的桂樹林,樹高約三——-四米,成灌木狀,而南方的桂樹能長到十多米高。這些桂樹至少三十多年了,這大概是青島地區最大的桂樹林了,每年桂花盛開的時候,會吸引很多遊客。
頌揚桂樹的詩詞和傳說都和月宮、嫦娥、玉兔有關,楊萬里的詩:「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詩句很美,讓人充滿幻想,又好像看到滿山桂樹,花香撲鼻而來。白居易也說桂花是從月宮來的:「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可見自古以來,桂花就不是一般植物,充滿了神秘。在現代園林中,充分利用桂花枝葉繁茂,四季常青等優點,用作綠化樹種。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對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傳統配置中自古就有「兩桂當庭」、「雙桂留芳」的稱謂,也常把玉蘭、海棠、牡丹、桂花四種傳統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貴之諧音,喻吉祥之意。
桂花,習慣上分為四個大類,即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但通過多年的栽培,已發展到近60多個品種,杭州和桂林更是把桂花作為市花。最早對桂花的認知,是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首歌《桂花開放幸福來》:「桂花生在硅石哎,桂花要等貴人來耶,桂花要等貴客到,貴客來到花才開耶,哎……哎……貴客來到花才開耶,桂花好比苗家的松哎,貴人就是解放軍嘞」這首歌很美,唱的也好,在當時非常流行,歌詞把桂花比喻幸福、比喻貴人,貴人來了花才開放,桂花樹是崇高、貞潔、榮譽、友好和吉祥的象徵,其實那時我還沒見過桂樹、桂花什麼樣。
桂樹、桂花又往往和食品連在一起,桂皮是中葯,也是調味品,桂花更是食品的重要調味品,在桂花盛開的季節,南方很多家庭都會儲藏桂花,用桂花做桂花餅,味道美極了。桂花也可以釀酒。毛澤東的詩詞有一句:「吳剛捧出桂花酒」。吳剛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傳說中: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幾千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於這一典故。這桂樹和嫦娥、月宮這么多牽連,大概其它任何花卉和植物也比不上桂花這么多古老優美的傳說。(
❾ 蒹葭中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正是這種距離產生美感,使得全詩有一種神秘莫測的美,學過的古詩詞中
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
煙鎖鳳樓無限事,茫茫,鸞鏡鴛衾兩斷腸。
魂夢任回悠揚,睡答起楊花滿綉床。
薄倖不來門半掩,斜陽,負你殘春淚幾行。
蒙蒙細雨,雖能沾濕春草,卻終不能掩抑流光。情郎不來,雖然心裡有怨恨,卻痴盼猶存,一如流光之依然閃動。
心事茫茫,夢里卻仍然想著他。恨他的薄倖,但是睡前門卻沒關緊,依然為他留了半扇。
流光中的深閨女子心中愛恨交織,卻對迷茫愛情依然痴痴等待,正是這種望穿秋水的等待使得全詩有一種凄涼動人的美....
❿ 鹿柴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
一、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二、結合原文為你分析,請你參考:
1、原文是:
鹿柴(
zhai)
唐·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翻譯:
山中空空盪盪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3、賞析:
如果只讀第一句,讀者可能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後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但聞」二字頗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此刻,這一切都沓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於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於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於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讀者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