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論語
① 《論語》六則是不是詩詞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專要經典之一。全書共二十篇,每屬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兩三個字為篇名。一章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各章基本上是獨立的,沒有結構上的關系。你所說的的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則見於《學而》篇,第二、三則見於《為政》篇,第四則見於《公冶長》篇,第五、六則見於《述而》篇。
這個和詩詞不是一回事,題材,意境,都是天壤之別。
希望你滿意……
② 形容一個人謙遜上進的古代詩詞,論語句子也可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
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陳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
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 葛洪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
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 —— 魏相
放盪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 張詠
虛已者進德之基。 —— 方孝孺
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 ——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陽明
不驕方能師人之長,
而自成其學。 —— 譚嗣同
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
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 申居鄖
盛滿易為災,謙沖恆受福。 —— 張廷玉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 毛澤東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 莎士比亞
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鳩
謹慎比大膽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切忌浮誇鋪張。與其說得過分,不如說得不全。 —— 列夫•托爾斯泰
謙遜可以使一個戰士更美麗。 —— 奧斯特洛夫斯基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 泰戈爾
自負對任何藝術是一種毀滅。驕傲是可怕的不幸。 —— 季米特洛夫
真正的謙虛只能是對虛榮心進行了深思以後的產物。 —— 柏格森
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 —— 黃石公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 諸葛亮
氣忌盛,新忌滿,才忌露。 —— 呂坤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徵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 申居鄖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③ 關於老師的詩詞,《論語》和《師說》哪個更有道理
今年的教師節如約而至,今年是畢業的第五年,可是依舊很感謝那些在學校有老師陪伴的日子,因為在學校里,自己一直都是可以繼續做一個小孩子,不必為生活和家庭而擔憂,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按時去上課。偶然賴床不去上課還會被老師批評,那會覺得老師好多事,可是這會卻覺得老師好溫暖,因為有一個人總是在真心地惦記著你。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我遇到的所有老師里,他們都是很好的人,在這一路都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呵護和默默地陪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雖然不能時常去看望他們,但是這份教育之情一直留存在心中。
④ 論語是古詩詞嗎
不是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論、學說一部著作。
⑤ 關於古人修身養性的古詩詞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是.)
1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常是坐立不安、憂愁苦悶的樣子.)
13.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14.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1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16.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1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19.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20.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21.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2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24.學而不化,非學也. ——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25.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6.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麼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於沒有學到道理.)
27.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28.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2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於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⑥ 論語(其一)的古詩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⑦ 關於修身的古詩詞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⑧ 論語或古詩詞中含有「喜」的句子有哪些
父母之年,抄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杜甫《南鄰》
忘機漸喜逢人少,缺粒空憐待鶴疏。——司空圖《歸王官次年作》
單於浪驚喜,無復舊時容。——東方虯《王昭君》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劉采春《啰嗊曲》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⑨ 《論語》是古典詩詞歌賦嗎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⑩ 古詩詞、論語、、、、
《論語·子罕》中來有以下一自段,供您參考: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以下是繁體的原文和譯文,供您參考: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著說:「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後面去了。[雖然這樣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