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古詩的圖片
㈠ 古詩大全憫農一
《憫農·其來一》是唐代詩源人李紳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全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1)憫農古詩的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及鑒賞: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首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全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
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
「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
㈡ 古詩憫農一圖片怎麼畫
相關搜索:古詩配圖憫農一憫農古詩配畫簡筆畫憫農古詩帶拼音圖片憫農古詩配圖簡專筆畫有關古詩憫農屬的手抄報古詩憫農背景圖片憫農古詩一首書法憫農二古詩配圖金筆作文一圖多看古詩三百首大全帶圖一去二三里硬筆楷書七步詩拼音版圖片涼州詞古詩帶拼音回鄉偶書其二古詩照片山行古詩拼音版帶圖
憫農古詩配畫...
635x996憫農(谷建芬古詩詞《新...
1024x1024
㈢ 古詩《憫農》的配圖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3%F5%C5%A9&in=8648&cl=2&cm=1&sc=0&lm=-1&pn=2&rn=1&di=966114980&ln=304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3%F5%C5%A9&in=26107&cl=2&cm=1&sc=0&lm=-1&pn=0&rn=1&di=2028508700&ln=304
去網路圖片搜一下都有啊
㈣ 憫農一首的古詩
《憫農二首來.其一》唐代:李紳
春種一自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簡介: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4)憫農古詩的圖片擴展閱讀: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
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㈤ 詩詞圖片憫農繁體字
憫農
作者: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㈥ 憫農 古詩
《憫農》的故事共有三首。
1、《憫農》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2、《憫農》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憫農》
宋代:楊萬里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釋義: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6)憫農古詩的圖片擴展閱讀:
為糧食做出貢獻的人物: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㈦ 憫農這首詩的插圖是什麼樣子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㈧ 關於憫農的古詩
關於憫農的古詩1
[唐]
李紳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內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
鋤禾容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宋]
楊萬里
《憫農》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3
[宋]
章甫
《憫農》
前村後村水車聲,咿咿軋軋終夜鳴。
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龜兆出。
4
[宋]
王之道
《蘇台憫農》
稻田高下欲分畦,積潦彌茫隔寸堤。
天意未收連夜雨,農功良苦半身泥。
5
[宋]
張耒
《和晁應之憫農》
南風吹麥麥穗好,飢兒道上扶其老。
皇天雨露自有時,爾恨秋成常不早。
6
[宋]
陳宗遠
《憫農》
條桑事了蒸麻急,刈麥人兼種稻歸。
作苦那能衣食足,幾多遊冶厭輕肥。
7
[宋]
李流謙
《憫農》
秋苗掃地盡,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那得有菜色。
8
[宋]
洪咨夔
《憫農》
麥黃蠶登簇,秧青雨催耕。
農家竭作詩,無工搏蚊虱。
9
[明]
朱瞻基
《憫農詩示吏部尚書郭璉》
農者國所重,八政之本源。
辛苦事耕作,憂勞亘晨昏。
㈨ 《憫農》的全部古詩
《憫農》其一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詩人形象地用「內種」和「容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像出一個遍地谷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閑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
宋代:楊萬里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