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托日古詩
Ⅰ 佛殿上的帝釋天身邊的一個手托日,一個的托月的兩個待者是誰啊
經查,佛教中並沒有你所描述的那兩位侍者,應該是後人所加,找不到他們的專姓名。
按照屬《瑜伽師地論》卷四記載,在忉利天的天帝釋,有普勝殿。於諸殿中,最為殊勝。仍於其處,有百樓觀。一一樓觀,有百台閣。一一台閣,有七房室。一一房室,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女。又彼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無高下。履觸之時,便生安樂。下足之時,陷便至膝;舉足之時,隨足還起。於一切時,自然而有曼陀羅華,遍布其上。時有微風,吹去萎華,復引新者。
又彼天宮,四面各有大街。其形殊妙,軌式可觀。清凈端嚴,度量齊整。復於四面,有四大門。規模宏壯,色相希奇;觀之無厭,實為殊絕。多有異類妙色葯叉,常所守護。復於四面,有四園苑。一名繢車,二名粗澀,三名和雜,四名喜林。其四園外,有四勝地。色相殊妙,形壯可觀,端嚴無比。
其宮東北隅,有天會處,名曰善法。諸天入中,思惟稱量觀察妙義。近此園側,有如意石。其色黃白,形質殊妙。其相可觀,嚴麗無比。又彼天身,自然光曜;暗相若現,乃知晝去,夜分方來;便於天妙五欲游戲之中,懶惰睡眠。異類之鳥,不復和鳴。由此等相,以表晝夜。
Ⅱ 腳踏青山手托天,氣吞山河復自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腳踏青山手托天,氣吞山河復自然這句話是形容有盤古開天闢地的氣勢。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近義:空前絕後,漢語成語,拼音是kōng qián jué hòu 。意思是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況。
(2)手托日古詩擴展閱讀: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它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樣子好像一個渾圓的雞蛋。這渾圓的東西當中,孕育一個人類的祖先,盤古。
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在這渾圓的東西中孕育成熟了。他發現眼前漆黑一團,非常生氣,就用自己製造的斧子劈開了這混混沌沌的圓東西。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里的混沌,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高高的藍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廣闊的大地。從此,宇宙間就有了天地之分。
盤古出世後,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間。以後,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這樣又經過一萬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盤古自己也變成了九萬里長的頂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樣撐著天和地,使它們不再變成過去的混沌狀態。
盤古開天闢地後,天地間只有他一個人。
因為天地是他開辟出來的,所以他的情緒有什麼變化,天地也跟著發生不同的變化。他高興的時候,天空晴朗;他發怒的時候,天空陰沉;他哭泣的時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匯成江河湖海;他嘆氣的時候,大地上颳起狂風,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現閃電;他發出鼾(han)聲,空中響起隆隆的雷鳴聲。
不知經過多少年,盤古還是死了,躺倒在地上。他的頭部隆起,成為東岳泰山;他的腳朝天,成為西嶽華山;他的肚子高挺,成為中嶽嵩山;他的兩個肩胛,一個成為南嶽衡山,另一個成為北嶽恆山。至於他的頭發和汗毛,全變成了樹木和花草。後來,才有了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盤古開天
Ⅲ 《聲聲慢》詩句的原文是什麼
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Ⅳ 皇上用手托舉起宮女飛舞的造型的配詩詞句
《歸風送遠》
涼風起兮天隕霜,
懷君子兮渺難望。
感予心兮多慨慷。
天隕霜兮狂飈揚,
欲仙去兮飛雲鄉,
威予以兮留玉掌。
趙氏,號飛燕,宮女出身,漢成帝劉驁第二任皇後。
Ⅳ 古代傳說一隻手托日一隻手托月是誰
應該是盤古吧,盤古開天闢地那個時候還沒有日月,後來他犧牲了自己才有了日月。
Ⅵ 李白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出自哪篇此篇全文是怎樣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出自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其一,詩的全文如下:
(其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詞三首》是三首七言樂府詩。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倍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其他兩首全文如下:
《清平調》
(其二)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6)手托日古詩擴展閱讀:
【白話譯文】
(其一)
見雲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其二)
像枝紅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楊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傷。
請問漢宮佳麗誰能和她媲美,就算趙飛燕也要靠精心化妝。
(其三)
名花伴著絕色美人令人心歡,贏得君王滿面帶笑不停地看。
春風中消解了君王無限悵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著欄桿。
這三首詩合而為一,構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Ⅶ 手托日月展宏圖,腳踏乾坤成偉業。是什麼意思
手托日月展宏圖,腳踏乾坤成偉業
這是一幅氣壯山河的豪邁對聯類詩句。
意思是不辭勞苦,日夜奔忙,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
Ⅷ 聲聲慢 李清照 詩詞
聲聲慢 李清照詩詞
詩詞原文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白話譯文
整天都在尋覓一切清冷慘淡,我不由感到極度的哀傷凄涼。乍暖還寒的秋季最難以調養。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禦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飛過去了,傷心的是卻是原來的舊日相識。
家中的後園中已開滿了菊花,我引憂傷憔悴無心賞花惜花、如今花兒將敗還有誰能採摘?靜坐窗前獨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細雨淋瀝黃昏時分、那雨聲還點點滴滴。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麼能說的夠?
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作於南渡以後,具體寫作時間待考,多數學者認為是作者晚年時期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作者中年時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於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餘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後,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境況極為凄涼,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於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文學賞析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Ⅸ 用手托住下巴 古文怎麼表達
李煜有一句詩:斜托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欄干。
春筍:比喻手指很嫩的樣子。
香腮:香氣襲人的臉。
就是描寫一位女子托著下巴默默流淚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