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者古詩
『壹』 教案古詩尋人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古詩教案:
尋隱者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活動准備:
古詩詩句相關圖片、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引出題目。
1.教師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引出題目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寫的一首古詩,叫做《尋隱者不遇》。
3.初步了解題目大意
二、初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2.教師再次朗誦古詩
3.幼兒嘗試跟著教師一起誦讀古詩
4.教師解釋古詩大意
我們已經一起朗誦過這首古詩,下面來聽聽這首古詩說的是一件什麼故事。
詩人在松樹下問一童子,你師傅在哪,去干什麼啦?童子認真的回答說,師傅采葯去了。但我只知道,師傅在這座山裡,具體在哪個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讀古詩,分段理解
1.(出示插圖).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裡碰到這個童子的?從古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
教師小結:在一棵松樹下面,詩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問童子一些事情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一句。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麼關系?他是怎麼回答詩人的?
教師小結:童子說他的師傅上山采葯去了。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二句。
4.童子的師傅到底在哪裡呢?古詩里的那一句說到了?
教師小結:童子的師傅就在這座山裡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三句。
5.最後詩人有沒有找到童子的師傅呢?答案就在最後一句里。
教師解釋第四句古詩的意思:山上的雲太濃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裡。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四句。
四、創設情境,表演古詩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數遍
2.請幼兒扮演詩人和童子表演古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貳』 尋隱者不遇 古詩
來1、原文
尋隱者不遇
松下源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2、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說師傅采葯去了。
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雲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3、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說。
⑷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所在。
4、《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叄』 尋隱者不遇 古詩什麼人物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景
【尋隱者不遇】作者:賈島
內容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出處】:唐五代-賈島
注釋:
[1]尋隱者:尋訪隱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詩一作孫革詩,題為《訪羊尊師》,無根據。
[2]松下:指隱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隱者的徒弟。
[3]言:說。
[4]處:去處。
解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
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葯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葯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葯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練;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葯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葯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詳解如下
『肆』 《尋隱者不遇》古詩中為什麼沒有找到他想找到的人
尋隱者不遇
唐 ·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專,雲深不知處。
譯文:蒼屬松下,我詢問隱者的童子他的師傅到哪裡去了?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還指著高山說,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雲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這首詩中,賈島採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它的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葯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伍』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全文內容是什麼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5)尋者古詩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葯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葯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
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葯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
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葯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葯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曾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江。
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注意詞句錘煉,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
『陸』 尋隱者不遇古詩意思翻譯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注釋
1、雲版深:指山深雲權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柒』 江上尋者的古詩
1、原詩: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譯專文:
江上來屬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3、注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江上漁者
江上漁者
③愛:喜歡
④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波:波浪。
4、創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張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時曾擔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他能夠關心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一般民眾的疾苦,寫過一些同情勞動人民的詩歌作品,但流傳下來的很少。
江南水鄉,川道縱橫,極富魚蝦之利。其中以江蘇松江四腮鱸魚(四鰓鱸魚)最為知名。凡往來於松江水上的,沒有不喜歡這一特產,不希望一嘗這一美味佳餚的。范仲淹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但他發之於詩,卻沒有把注意力僅僅停留在對鱸魚這一美味的品嘗和贊嘆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東西。注意到了隱藏在這一特產背後的漁民的痛苦和艱險,並且深表同情。
『捌』 尋思者不遇古詩
《尋隱者不遇》
唐代詩僧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