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詩圖片
1. 寒食 古詩拼音版
hán shí
寒食
hán hóng
韓翃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
春城無處不飛花 ,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
寒食東風御柳斜 。
rì m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
日暮漢宮傳蠟燭 ,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
輕煙散入五侯家 。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2. 寒食 古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版—唐·韓翃《寒權食》
譯文: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3. 有拼音的古詩《寒食》
hán shí
寒食
hán hóng
韓翃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
春城無處不飛花 ,
hán shí內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
寒食東風御柳斜 。
rì m hà容n gōng chuán là zhú
日暮漢宮傳蠟燭 ,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
輕煙散入五侯家 。
注釋:
1、寒食:每年冬至以後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寒食節。據左傳所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著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後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譯文: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吹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4. 古詩寒食
原文:抄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襲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注釋:
1、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3、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4、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韓翃,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
5. 寒食古詩
1.寒食
唐代: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回為子推答。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2.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3.夜深 / 寒食夜
唐代: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譯文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
夜深里,斜搭上的鞦韆索靜靜地懸著,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4.寒食寄京師諸弟
唐代: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譯文
雨中的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的鳴叫。
端著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6. 關於寒食的古詩
1.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送別》
2.寵柳嬌花寒內食近,種種惱人天氣。____李清照容《念奴嬌·春情》
3.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____范成大《寒食郊行書事》
4.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____王建《寒食》
5.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____韓偓《夜深 / 寒食夜》
6.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____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7.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____周邦彥《蘭陵王·柳》
8.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____史達祖《壽樓春·尋春服感念》
9.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____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7. 關於寒食節的古詩
一、《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二、《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三、《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後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8. 韓翃的《寒食》古詩
寒 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內食》是容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