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古詩拼音版
『壹』 鄭思肖 《畫菊》詩的拼音版
朝代:宋代
作者:鄭思肖
原文: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專北風中。
huā屬 kāi bú bìng bǎi huā cóng ,dú lì shū lí qù wèi qióng 。
níng kě zhī tóu bào xiāng sǐ ,hé céng chuī luò běi fēng zhōng 。
『貳』 寒菊古詩的全部
趙昌寒菊
[宋代] 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
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葯,
百草摧內時始起花。
第一句是對菊容花的描寫。輕肌、弱骨這樣的字眼,帶有一定的擬人色彩,主要是詩人的主觀感情的外射。葩,就是花。這一句從肌、骨,一直寫到花本身,是全面的概述。
第二句是對花的姿態的更一步描寫。如果說第一句是總寫的話,那麼這一句就是對花蕊的色彩的具體描寫,以顯示其美。
三、四句要結合起來看。大意是:菊花是能夠延年益壽的葯,她在百草摧折的時候,才開始開花。是對菊花的品性的贊嘆。菊花的品性主要是晚開。前人有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主要就是針對菊花的這一品格展開的。
『叄』 寒菊這首詩的意思
宋代詩人鄭思肖的《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一句則借菊言志,菊花,寧可一直守在枝頭,何曾被北風吹落在塵土,這是鄭思肖民族氣節的寫照,也是對他堅毅不屈的歌頌。
『肆』 趙昌寒菊拼音
趙昌寒菊拼音
趙昌寒菊 趙昌寒菊
你若滿意此回答,請給予採納,謝謝!
『伍』 帶菊的古詩
《菊花》
唐代: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李商隱借菊花寄託自己渴望入朝的期望。
菊花色調淡雅,豐韻翩翩,品格高潔,令人佩服,可是,歲月無情,時光易老。願意留在水邊暢飲的人的鸚鵡杯中,希望來到富貴人家豐盛的酒席上,一展自己的風華。
李商隱借菊花表達銳意進取,能夠進入朝廷,一展抱負的志向。
《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以菊花象徵忠於故國,永不屈服的氣節。
菊花在秋天盛開,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你的情操意趣並未衰窮。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絕不會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鄭思肖是南宋遺民,南宋滅亡後,終身不出來做官,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就是他氣節的寫照。
《不第後賦菊》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黃巢筆下,菊花是豪邁的戰士。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這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菊花》
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也愛菊花,是因為菊花開過,就無花可賞了。
叢叢秋菊圍繞房舍,好似到了陶潛的故居。圍繞籬笆觀賞菊花,不知感覺太陽西斜。並非我特別偏愛菊花,只是秋菊謝後,再也無花可賞。
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
《華下對菊》
唐代:司空圖
清香裛露對高齋,泛酒偏能浣旅懷。
不似春風逞紅艷,鏡前空墜玉人釵。
司空圖贊美菊花甘於寂寞的品格。
菊花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樣在春風中爭奇斗妍、盡顯俗態,去討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夠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開放在冷寂的書齋中,與文人雅士為伴,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啊!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在李白筆下,菊花是憂傷的。
這首詩是九月十日所寫,重陽節剛過,李白於是感慨
『陸』 寒菊這首詩的拼音版
han ju
『柒』 古詩《白梅》、《寒菊》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白梅》元代: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回乾坤萬里春。答
有很多詩人寫過《寒菊》:
1.《寒菊 / 畫菊》宋代: 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2.《寒菊》宋代: 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兩髻丫。
便有佳名配黃菊,應緣霜後苦無花。
3.《寒菊》明代: 陳獻章
菊花正開時,嚴霜滿中野。
從來少人知,誰是陶潛者。
碧玉歲將窮,端居酒堪把。
南山對面時,不取亦不舍。
『捌』 《寒菊》這首詩的意思
宋代詩人鄭思肖的《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一句則借菊言志,菊花,寧可一直守在枝頭,何曾被北風吹落在塵土,這是鄭思肖民族氣節的寫照,也是對他堅毅不屈的歌頌。所表現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堅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詩人自己如菊的情懷。 賞析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自喻,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只有用在"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才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