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詩歌集
㈠ 關於《中古文學論叢》曹道衡及《漢魏六朝詩講錄》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葉嘉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P441中有談遊仙詩的情況,我有PDF電子書,如想看,請留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淺析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
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遊仙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亮點,它產生的社會背景特殊,內容上構成宏大的遊仙系列,藝術形成獨特,對後世影響深遠。
關鍵詞:游 遊仙詩 漂泊者
作 者:任雪林
遊仙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遊仙詩這種詩體雖然在詩歌這一大范疇之中比重較小,但是它卻是中國詩歌詩史上的亮點,意義深遠,從屈原的《離騷》算起,兩千多年來,借描述仙境以寄託作者情思的遊仙詩,一直綿延不絕、代有所見的。
魏晉時期,遊仙詩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廣泛盛行,遊仙主題變得更加濃厚。如曹操的《氣出唱》、《精列》;曹植的《遊仙》以及《仙人篇》;張華的《遊仙詩》,何劭的《遊仙詩》等,已構成了一個遊仙系列。特別是郭璞的多首《遊仙詩》,使遊仙主題成為魏晉南北朝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主題了。
一、遊仙詩產生的社會背景
人,從古至今,有漂泊者和固守者兩種類型,漂泊者即遊民,居無定所,不安居樂業,周遊天下,無固定身份,遊走社會各階層,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追求自由、不受拘束、於是乎就從這一類人中形成了「游」這種風氣。從先秦到漢魏,社會不安,戰亂頻繁,人民居無定所,過著流離逃亡的生活,那些有識之士便遊走諸侯、帝王之間獻計獻策,施展自己的抱負。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說:「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到了唐代,游發展成為了漫遊,而且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特別體現在游士、文人階層。他們有開闊的胸襟,恢宏的氣度,積極進取的精神,游大山大川,游通都大邑,游邊塞便成了他們人生的嚮往。「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這是李白《初下荊門》中嚮往大自然和親近大自然的詩句。唐代以後,有明朝的徐宏祖,他游歷祖國各地,以《徐霞客游記》見稱於世。
縱觀各朝各代,「游」都有特殊的形式存在。
文化的發展是緊跟政治發展之步伐的,一個時期的文化總能反映當時的政治面貌,不同的社會政治背景所產生的文化內容是不同的。
漢末的戰亂,三國紛爭,西晉統一不久發生的「八王之亂」,西晉的滅亡與晉室的東遷,接著北方十六國的混戰,南方東晉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亂,北方北齊、北魏、北周等朝代的一次次更替帶來的斗爭,南方宋、齊、梁、陳幾個朝代的更迭帶來的斗爭,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亂,加上東晉、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來,幾乎沒有安寧的時候。戰亂和分裂成為這個時期的特徵。戰爭使很多人喪生,伴隨著戰亂而來的飢饉、瘟疫以及人口大規模遷徙,更是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從曹操的這首《蒿里行》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荒涼景象,人口的銳減。「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陶淵明《歸園田居》)。這首詩更寫出了當時社會政治的亂之下的慘狀,人煙滅絕。
文化是政治的喉舌,動亂的政治背景也只給文學添上悲劇性的基調。魏晉南北朝的亂世的社會政治背影註定了這時期的文學性質,即亂世文學。作家們既要適應戰機,又要適應朝代的更迭在當時,一個人同時經歷兩個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文學創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題,這就是生死主題、遊仙主題、隱逸主題。在這些主題中,遊仙主題便成了遊仙詩的表現對象,作家們面對亂世,於是想像神仙的世界,以此來表達自己對那個世界的嚮往以及企求長生的願望。「逸翮思拂霄,遠足羨遠游。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 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郭璞《遊仙詩》第五首)。
二、遊仙詩的內容傾向
早在先秦時期,《楚辭》中的《離騷》、《遠游》已開了遊仙主題的先河,雖然是以遊仙為主題;但是它的內容都比較單一,不過是一種懷才不遇的吶喊,即是一種政治寄託。「悲時俗之迫陀兮,願輕舉而遠游。」(屈原《楚辭·遠游》)就是「駕言出遊,以泄我憂」的模式。內容都是比較單一的。然而在魏晉以後,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之中,遊仙詩的遊仙主題成了生死主題的補充,企求長生的意思也隨之變得更加濃厚。以曹操、曹植、張華、何劭、郭璞等人遊仙之作構成了這一時期的一個遊仙系列,已經不是那麼的單一,內容上比先秦時期更豐滿。
首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文人的遊仙之作和單純的表現神仙幻想或宣揚神仙的信仰的思想,政治寄託相區別。
無論是稽康、阮籍、還是郭璞,他們的遊仙之作在內容上都把士大夫階層的隱逸觀念、他們的行為同神仙追求及其幻想相結合,抒發自己的感慨,表達自己的心聲,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融入他們的遊仙作品之中。如:「京華游,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荑。靈溪可潛盤,安事登雲梯?漆園有傲妻。進則保龍見,退為融藩羝。高蹈風塵外,長揖謝夷齊。」(郭璞《遊仙詩》第一首)。從郭璞的這首詩中字里行問處處浮現出作者的心聲,詩寫仕宦之求不如高蹈隱逸,山林之樂有何樂能及?隱居高蹈,可以保持自己品德完好和自身的自由;退回塵世,涉足於幻想的仙境,從中也抒發了自己退加塵世,則地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的內心感慨!
其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遊仙之作在內容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思想史和宗教史上影響深遠的神的觀念的新發展。
這時期的遊仙詩具有鮮明的特色,發揮獨特的「仙隱」主題,從新的角度,新的側面生動地展現出當時知識階層精神世界的矛盾和追求。難怪劉勰說:「江左篇制,溺乎去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之機之談,哀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 趣一揆,莫與爭雄。所以景純仙篇挺拔而為人俊矣。」(劉勰《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
再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遊仙詩在內容上反映人民疾苦,表現愛國思想感情,揭露門閥制度的遊仙佳作也頻頻出現。
唯有經歷了社會現實中的大苦惱,才可能在藝術上大飛騰,也許言過於誇張,但是事實確實如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環境極不穩定,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流離失所的現象多如牛毛,門閥制度更是無理變成有理,作家們對現實的災難感受至深,所以,一腔憤慨都傾注到了詩的字里行間。
如:「顧瞻中字,一朝分崩。天綱既紊,浮鯢橫騰。」又說:「運首北眷,邈哉華恆。雖欲凌翥,矯融摩登。……庶唏河清,混焉未澄。」(郭璞《答賈九州愁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天崩地裂的亂世,為圖挽救國家危之而不可能的憤懣心境。
雖然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在內容上都比較隱晦,但是我們也不難從中領會到它的真意,所以,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在內容上不但豐滿而且也豐富當時文化。
三、遊仙詩的藝術形式
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不但在內容上是獨特的,而且在藝術形式的表現也是獨特的。
西晉後期至東晉初年,詩道不振,當然除遊仙詩以外,很多作家的詩玄理漸多,平淡寡味,比如孫楚、潘尼、曹 、棗腆諸人的詩都是如此,故錘嶸說其「理過其辭,淡乎寡味」。(《詩品序》)。然而在詩道沉淪的時候,這時期的遊仙詩卻似一顆燦爛的明珠,以它的文采富麗見稱於時,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脫穎而出。
這時期的遊仙詩坎 詠懷。清美挺拔,並繼承了《詩》、《騷》的比興寄託傳統,文藻粲麗,無論是寫隱逸還是寫神仙,都無枯燥的說理,而是以華美的文字,將隱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風物一切都寫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這在這一時期是高出儕輩、獨領風騷的,故此,劉勰說「足冠中興」。
例如:郭璞的《京華游俠窟》他的這首詩是兼用此、興手法的賦體詩。
京華游俠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示若托蓬萊。
臨源挹清坡,陵岡掇丹荑。靈 可潛盤,安事登雲梯?
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進則保龍見,退為角藩羝。
高蹈風塵外,長揖謝齊夷。
在這首詩中郭璞運用了惜墨如金,精警凝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藝術手法,並以多種對比發人深恩,以用典,喻來擴大意境,因而使全詩顯得精警俊拔,感慨遙深,有效地表達了作品用理想來否定世俗的深刻主題。
「京華游俠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為第一層次。「京華」與「山林」本是不帶感情色彩的普通名詞,以「游俠窟」、「隱遁棲」來限是與補充其內容,揭示其特徵,立即構成了兩幅對立的情趣迥異的生活圖畫。「京華游俠窟,山林隱遁棲」,畫面何等精警凝煉!而置於詩的開頭,又恰似兩峰對出,山迎人面,給人以起勢不凡之感。這里,既是賦體詩的直書其事,寓言寫物,又是兩種生活道路的形象概括與對舉。
「臨源」至「雲梯」為第二組畫面。按一般寫法,「未若托蓬萊」之後,應該進入隱境或仙境的重筆描寫,方可盡意,但這首詩卻作了另一安排。隱境僅用「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荑」十字精警地托出。「陵」,經過、登上之意,與「臨」相對。「丹荑」,靈芝中赤幢的動苗,比普通的靈芝更顯得色澤鮮美,更為貴重,更帶「仙」氣。「掇丹荑」三字,不只用得具體鮮明,而且暗合深隱意味,易於激起縷縷遐思。
第三組畫面的特徵是由現實飛向歷史。前兩句用了莊周拒絕楚王重金招陋和老萊子隨妻逃入深山兩個典敵,後兩句進一步用比喻說明追求隱逸之應有進有退,堅定不移,因而使詩意在似乎行將結束中又盪起新的波瀾,層層推進,達成了對世俗中黑暗政治的否定,詩思也就自然落到對「高蹈風塵外,長揖謝齊夷」的贊美上了。
「京華游俠窟」與郭璞的其他詩一樣,由於坎 詠懷而感慨遙深,因為詩思奇特、辭章艷麗而清美挺拔(感慨遙深中可以映照出阮籍《詠懷詩》的影子,清美挺拔中又可瞥見曹植遊仙詩的風貌),正是這兩方面獨特的有機的結合,終於造成了郭璞遊仙詩在晉代詩壇上獨樹一幟的藝術光彩。
此種藝術形式是何等的巧妙!
情、景、事、理的深融也是這時期遊仙詩的又一特殊的藝術形式。這時期的遊仙詩在寫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的時候更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為一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內心境界。寫法好似平淡樸素,但是我們細細的品味起來,才發現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這一點也打破了枯燥說理的藝術形式,可謂是平中見奇!「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與蘇轍書》)。
四、遊仙詩對後世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不足是作家們被葯、酒麻醉之後的消遣之作,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政治環境更使它意義深遠。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遊仙詩是在亂世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便成了我們看魏晉南北朝社會背景的一面鏡子,從中我們能夠看到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到當時文學的氛圍,領略當時文人的心聲。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遊仙詩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現象,但是它的出現並不脫俗,從《楚辭》中的《離騷》、《遠游》到《京華游俠窟》,遊仙詩不斷發展成熟,尤其是在藝術形式上沿襲先秦的比興手法,更使我們從中感受到先秦文學的風貌。
詩史上賦體為主的詩歌,往往容易寫得浮淺平淡,一瀉無余,或蕪雜散亂。鍾嶸說:「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詩品》)。可以說遊仙詩在藝術形式上彌補了賦體詩的這一敝病,遊仙詩凝注了濃厚的社會生活內容和強烈的愛憎之情,詩中採取峰迴路轉、層層推進之法使賦體詩平中見奇。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遊仙詩在藝術形式上對詩歌的改進可謂功不可滅。
遊仙詩大多屬於浪漫主義詩歌這一范疇,以幻想的仙境來寄託作者的情思,因此它對浪漫主義詩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的遊仙詩給浪漫主義詩歌體系注入新的活力,在後來浪漫主義詩歌發展中貢獻也是巨大的。
唐代的李白一生都為理想而漫遊,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作的浪漫情懷,在此我雖然不肯定李白這種人生境界完全來自於遊仙詩影響,但是遊仙詩對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李白只是其一,後世崛起的效法遊仙詩的何其之多,唐代文人直接用「遊仙」為題寫詩的人雖然不多,只有王績、竇鞏、劉夏等人,但是寫作相關題材的人就不少,其中曹唐數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相傳他有《大遊仙詩》五十首,又有七絕《小遊仙詩》九十八首。這些都是愛遊仙詩的影響。
由此可見,遊仙詩不只是在魏晉南北朝興盛一時,而且餘味無窮,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附錄:參考資料
1、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3、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5月
4、錘嶸《詩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4月
5、《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7月
㈡ 葉嘉瑩講詩詞哪本書好
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
我正看。。。求了好久才到手。
見解精闢,引用大量詩詞做論據。。實在是神啊
短短幾頁就整理出好多詩詞,旁徵博引,很長見識
㈢ 當代兩位詩詞大家厲聲教和葉嘉瑩各自的詩詞代表作都有哪些
厲聲教的詩詞代表作包括:
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
武侯星隕,江山依舊,千秋寂寞聖賢。
投筆嵐山,運籌黃埔,一生戎馬多艱。
道義一肩擔,保國祚早定,天下長安。
日月經天,大鸞翔宇御浩然。
舟楫不避狂瀾,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堅。
八陣圖殘,三分夢碎,諍諫無補空談。
長淚滿青衫,嘆午門驚變,雨覆雲翻。
遺愛猶存,躬耕人去空園田。
浣溪沙·甲戌年夏夢麴院荷花
一棹菱歌麴院深,碧波從容綠無痕。藕花紅消月盈門。
滿把流光誰吊問?槳聲何處不銷魂。夢回猶作宦遊人。
辛卯季春謁厲杭二公祠
碧樹掩幽徑,故丘何處尋。
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
好靜修文膽,安貧寫詩魂。
清風吹綠蠟,驚覺已黃昏。
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
孤塋湮鶴跡,晚照蔣村前。
階下蕉煙碧,堂前蝶夢酣。
南湖花隱月,北渚水含煙。
樊榭吟遊處,石窗薜荔纏。
葉嘉瑩的詩詞代表作包括:
枉自·枉自濃陰聚
枉自濃陰聚,依然雪未成。
風高雲轉斂,月黑夜偏明。
迢遞江南夢,荒寒塞北情。
嚴冬何寂寞,撫劍意縱橫。
轉蓬·轉蓬辭故土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
已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
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搖落早春雜詩
高柳鳴蟬怨未休,倏驚搖落動新愁。
雲凝墨色仍將雨,樹有商聲已是秋。
三徑草荒元亮宅,十年身寄仲宣樓。
征鴻歲歲無消息,腸斷江河日月流。
春日感懷·往跡如煙覓已難
往跡如煙覓已難,東風回首淚先彈。
深陵高谷無窮感,滄海桑田一例看。
世事何期如夢寐,人心原本似波瀾。
沖霄豈有鯤鵬翼,悵望天池愧羽翰。
資料來源:《厲聲教詩詞選》、《葉嘉瑩詩詞選》
㈣ 求葉嘉瑩先生的《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PDF或txt都行
去鳩摩搜索看看
㈤ 葉嘉瑩詩詞
1930年,6歲的葉嘉瑩就隨家庭教師讀《論語》,9歲考入篤志小學,一年以後,以同等學歷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8]
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 專攻古典文學專業。時值抗戰,北平被日本佔領已有將近4年之久。她的父親已因「七七事變」隨國民政府西遷,與家中斷絕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術後不久即去世。葉嘉瑩便與伯父、伯母及兩個幼弟一同生活。淪陷區中,生活艱苦,幸而一應家務尚有伯母操持,葉嘉瑩在讀書方面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在喪母的悲痛中,葉嘉瑩反而寫作了大量的詩詞。[9]
1945年葉嘉瑩大學畢業,先後在當時的北平佑貞女中、志成女中、華光女中任教。
1948年葉嘉瑩南下到南京結婚,不久隨丈夫遷居台灣,並在台灣生活了十八年,度過了人生中一段極為艱辛的歲月。[8]
1954年,葉嘉瑩到台北二女中任教,1950年被台灣大學聘為教授,並先後受淡江文理學院、教育廣播電台、教育電視台和輔仁大學的聘請,教授詩選、文選、詞選、曲選、杜甫詩等課程。[8]
1956年夏天,台灣的教育主管部門舉辦文藝講座,邀請葉嘉瑩講了幾次五代和北宋的詞,葉嘉瑩遂由創作逐漸轉至評賞。
1958年,葉嘉瑩為《淡江學報》寫了《溫庭筠詞概說》一文,評詞態度漸漸由主觀轉入客觀,不過葉嘉瑩仍在後來評賞詩詞時帶有一種心靈與感情的感發之力量,並作為一種特色保留下來。
㈥ 葉嘉瑩最經典詩詞
關於葉嘉瑩的經典詩詞諸多,推薦如下:
明月棹孤舟
連日西風連夜雨,恁凄涼幾時才住。
孤雁單寒,秋雲淡薄,休向遠天寧凝佇。
寂寞黃花都老去,是繁華總歸塵土。
小院低牆,霜階露砌,多少暗蛩低語。
生涯·日月等雙箭
日月等雙箭,生涯未可知。
甘為誇父死,敢笑魯陽痴。
眼底空花夢,天邊殘照詞。
前溪有流水,說與定相思。
枉自·枉自濃陰聚
枉自濃陰聚,依然雪未成。
風高雲轉斂,月黑夜偏明。
迢遞江南夢,荒寒塞北情。
嚴冬何寂寞,撫劍意縱橫。
銅盤·銅盤高共冷雲寒
銅盤高共冷雲寒,回首咸陽杳靄間。
秋草幾曾迷漢闕,酸風真欲射東關。
擊殘欸乃漁人老,閱盡興亡白水間。
一榻青燈眠未穩,潮聲新打夜城還。
(6)葉嘉瑩詩歌集擴展閱讀
葉嘉瑩,女,1924年7月出生,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
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中國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15年10月18日,阿爾伯塔大學授予葉嘉瑩榮譽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文學榮譽博士。2016年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葉嘉瑩獲得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4月,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名單。
榮獲2018年度最美教師稱號。2018年12月,入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候選人。2019年9月,獲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終身成就獎。
㈦ 葉嘉瑩為傳播中國詩詞做出了哪些貢獻
葉嘉瑩長期在西方教學工作,葉嘉瑩有機會閱讀了不少西方文藝理論著作,與西方學者的交流,,更推動了葉嘉瑩在這一領域的深入。
葉嘉瑩結合西方文論中的闡釋學、符號學和接受美學等理論對中國傳統詞學不斷反思,將詞分成了歌詞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三大類別。
這三類不同風格的詞,同樣具有一種屬於詞體之美感特質,葉嘉瑩對於這種美感特質在詞體的演進中,對於歌詞之詞、詩化之詞及賦化之詞不同體式的詞作中的影響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說明。
(7)葉嘉瑩詩歌集擴展閱讀:
葉嘉瑩,女,1924年7月出生,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葉嘉瑩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15年10月18日,阿爾伯塔大學授予葉嘉瑩榮譽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文學榮譽博士。2016年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葉嘉瑩獲得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
2018年4月,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名單。榮獲2018年度最美教師稱號。2018年12月,入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候選人。
㈧ 葉嘉瑩代表詩詞
臨江仙
惆悵當年風雨,花時橫被摧殘。平生幽怨幾多般。從來天樣恨,不肯對
人言。 葉落慢雖流水,新詞寫付誰看?惟餘鄉夢未全刪。故園千里隔,
休戚總相關。(作於何時不詳)
水龍吟
天涯又睹清光,姮娥伴我飄零久。陰晴歷遍常圓無缺。幾時能夠?北國
春宵,南台秋野,亂離經後。算他鄉遲暮,韶華一往,對明月,空騷首。
秋露蒼苔濕透,立多時,寒生衣袖。長輝萬里,願隨流照,故人知否?
當日高樓闌干同倚,此情依舊。且加餐共勉,千秋志業,向他年就。(1982年作)
生查子
漂泊久離居,晚歲歡娛少。連夜北風寒,學滿天涯道。 今日喜開顏,
乍覺新晴好。為有遠人書,來報梅花早。(1985年作)
浣溪沙
又到長空過雁時,天雲玉宇寫相思,荷花凋盡我來遲。 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千春猶待發華滋。(作於何時不詳)
七絕·冬日雜詩(二首)
一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燈火深宵夜有情。
二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伐茅蓋頂他年事,生計如斯總未更。
(1944年作)
七律·留別哈佛
又到人間落葉時,飄飄行色我何之。
日歸枉自悲鄉遠,命駕真當泣路岐。
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
浮生可嘆浮家客,卻羨浮槎有定期。
(作於何時不詳)
七絕·論李煜詞(三首)
一
悲歡一例付歌吟,樂既沉酣痛亦深。
莫道後先風格異,真情無改是詞心。
二
林花開謝總傷神,風雨無情葬好春。
悟到人生有長恨,血痕雜入淚痕新。
三
憑闌無限舊江山,嘆息東流水不還。
小令能傳家國恨,不叫詞境囿《花間》。
㈨ 葉嘉瑩的《古詩詞課》和《唐詩宋詞十七講》內容重復嗎
我覺得兩者之間的內容的話,肯定會有重復的,你可以直接就是把他們兩個重復的部分重新再復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