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教案
㈠ 幼兒園小班詩歌教案
2007年10月3日。。。您現在的位置:360教育網>>幼教頻道>>幼兒語言教案。。。。兒童詩歌-小蝌蚪·幼
幼兒園小班詩歌教案:
㈡ 文學寫作之詩歌課的教案
分享日誌
熱門日誌
我的文學課{(詩歌寫作)
分享
我的文學課{(詩歌寫作)
來源: 張素敏的日誌
第九講:詩歌寫作概要(下)
一、填詞概說
在唐詩發展繁榮的同時,中國詩歌又出現了一種重要的新形式――詞。詞於初盛唐即已在民間和部分文人中開始創作,中唐詞體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強,藝術趨於成熟。
一詞的別稱
詞,初名曲詞、曲子詞,又叫倚聲,後來也稱長短句、詩余。這種種的稱呼實際上反映了詞的兩個源頭以及順著這兩個源頭而形成的兩種傳統。第一個傳統,詞是一種音樂文學,是與樂曲相配合的歌辭,在詞的初期,歌辭依附於樂曲,清人宋翔鳳《樂府余論》:「以文寫之則為詞,以聲度之則為曲。」正因為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所以又被稱為「倚聲」「樂府」「曲詞」「曲子詞」;第二個傳統,詞是長短句的詩體,是與樂府、近體詩一脈相承的「調有定字,字有定聲」的新的格律詩體,遵循著一種參照詩體而建立起來的新傳統。我們現今作詞,主要依照後一種傳統。
前人對「詩余」的理解不盡相同,有解釋為詞繼詩之後興起的,有解釋為詞乃五七言近體詩演化而來的,有解釋為詩人以余興填詞的,等等。
二詞的牌調
詞是音樂與文學結合的產物,它最初是先有曲牌,然後依據曲調填上詞句。這種曲調就稱詞牌。
每一種詞調按照各自依據的樂譜,大體上都有一定的格式,但這種格式在開始時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人們據譜填詞,他所要求的,也只是合情、易唱、順耳而已,無需苛求每個地方都字切句合。宋以後,樂譜逐漸散失,再加上多數文人本不懂音樂,他們填詞意在作詩而不是演唱,於是乾脆不去理睬曲譜,只按前人已填了的某調,一字字一句句照填下去,這樣一來,格式反而固定了、嚴格了。明清兩代更有人歸納舊詞、釐定詞譜,使填詞者有所依據。
三詞的章法
詞分單調、雙調、三疊、四疊四種,以雙調為主。習慣上人們將雙調詞的上下兩段分別稱為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三段、四段的詞則稱三疊、四疊,而不稱片。
㈢ 如何進行詩歌教學
1、反復誦讀,體會情感
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是意境深遠,感情豐富,語言簡練,節奏感強,這些特點使得詩歌易於朗誦,朗誦可以提高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韻律,形式,並逐漸把詩歌的語言轉變為自己的語言,創作出優美的詩篇。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再者經過反復誦讀,便能理解詩歌的含義,「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進而體會出詩的意境以及所蘊含的感情,使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詩歌教學
2、利用插圖,自我想像
課文中的插圖能准確的呈現出詩歌中所描述的景象,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詩中的美景,在有限的畫面里去引發學生的想像。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盡,一枝紅杏出牆來。」課文中的插圖發揮出了他的作用,主人家滿園春天的景色,顯得是那樣的生機盎然,大家都認為可能是主人怕客人破壞了這滿園的美景,才久久不開門,但這美麗的景色怎麼能阻止客人去欣賞呢,看!一枝紅杏就伸出了牆外。利用文中的插圖把可以把學生的想像發揮到極致,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使學生領會出詩歌的魅力。
3、介紹作者、背景及題材,深入理解詩歌
對於一首詩歌,詩人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心情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都會在詩中多多少少的展現出來,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與詩人顯然完全不同,如果不去加以了解作者所在的時代以及寫作背景,顯然是不能深入的理解詩歌的,更談不上理解詩歌所呈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了。而了解詩歌的題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如陸游的《示兒》,這是詩人的絕筆同時又是一份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詩人在生命即將終結之際,覺得今生唯一遺憾的是看不到國家統一,並叮囑兒子在「家祭」時別忘了把「王師北定中原日」告訴於他,作者這種深厚的愛國之情,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千。教師通過對詩歌作者、背景、及題材的介紹,對詩歌教學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望採納謝謝!
㈣ 李清照詩詞教案
《李清照詞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欣賞古代詩詞的能力
(2) 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詞的思想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賞析詩詞的藝術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後期的不同風格
(4) 了解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
(1)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欣賞古代詩詞的能力
(2)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詞的思想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賞析詩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激趣導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學們,老師現在給大家提供一組評語,請大家個個根據評語判斷我們評價的對象是中國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資料鏈接
-----她有憂時傷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
她是曠古絕今的詞壇奇女
知道她是誰嗎?
沒錯!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滄海愁人,她有萬古愁心,然而要解讀她的一腔愁緒,卻又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李清照的兩首代表詞作《醉花陰》和 〈〈聲聲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萬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資源共享:學生就自己搜集的關於李清照的資料進行交流,注意關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引導: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她以詞代聲,向世人訴說她的悲劇愁情,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聆聽她的傾訴
誦讀要求:連續兩遍,第一遍要讀通讀順,注意讀出感情,第二遍要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意思,並將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讀後大家共同解決
感悟詞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導: 聯系作者生平遭遇
思考---兩首詞中「愁」的含義是否相同?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愁緒?兩首詞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 學生可選兩首詞中的任何一首談談自己的感悟,既可以從整體談,也可選自己喜歡的某一個句子談,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引導
教師小結並板書:《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發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隻是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而從〈〈聲聲慢〉〉中我們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閑愁」,這個「愁」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後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是死別之愁、永恆之愁,因此,這「愁」字表現得更加凄厲沉痛。
附板書:
愁 《醉花陰》-------離別相思-----苦
〈〈聲聲慢〉〉------國破家亡夫喪------痛
拓展理解,深入體會
引導:其實,愁是李清照詞中常見的字眼,老師從李清照詞中選取了幾句給大家,請同學們讀一讀,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句咀嚼品味,進一步體會李清照詞中濃郁的愁緒
資料鏈接:怎一個「愁」字了得!
1、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2、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3、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4、 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活動:學生誦讀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談體會
再讀詩詞,賞析藝術特色
引導:李的一生,尤其是後半生,幾乎過著與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個多愁善感之人,更是個寫愁高手,現在就讓我們再回到這兩首詞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寫愁的,兩首詞在寫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並討論這個問題
提示: 可以從詞的語言、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賞析
活動1、學生再讀課文,討論上面的問題
活動2、師生互動交流,欣賞兩首詞的藝術特色
活動3、學生結合自己讀過的李清照,簡單概括李清照前後期詞的不同特點
教師小結:李清照前後期詞的不同的特點,李前期詞真實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詞風清麗明快,語言婉轉含蓄
後期主要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詞風凄涼低沉,語言深沉凝重。
附板書:
語言 意境 表現手法
《醉花陰》含蓄凝重 清新寧靜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達內心情感
〈〈聲聲慢〉〉率真自然 凄慘悲涼 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
傾聽歌曲,拓展練習
資料鏈接:學生欣賞〈〈一剪梅〉〉歌曲,完成練習
問題:(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還是後期作品?請說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斷表達內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藝術手法,試結合這首詞中的具體詞句分析這一特色
學生總結
教師布置作業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賞析
教學反思
《醉花陰》和〈〈聲聲慢〉〉分別是作者前後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因而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所以,我設計採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習這兩首詞。學習詩詞要具有積極鑒賞的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性靈,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認真審讀,整體感知、感受形象,體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語言、立足主旨,賞析技巧。
本課側重於教給學生欣賞詩詞的方法,學習詩詞重在誦讀,在讀中趕,在讀中悟,在讀中品,所以整堂課的教學是按著「讀-悟-品」這條主線展開的。聽讀、自由誦讀、個別誦讀等環節的設置意在讓學生充分朗讀,從而為後面的感悟、品味作鋪墊。此外,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生平經歷理解詞的意蘊,體會作者的情感,教會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欣賞詩詞。
在整個教學預案中幾乎找不到問題的答案,那麼答案在哪裡?答案在每一個學生的心裡,答案產生在學生的讀-悟-品的過程中,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為學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解決,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並找到答案。所以,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感悟與見解,我只是給予評價和引導,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探究的能力!個人覺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練習結束後,學生進行總結,那麼老師我應該也要做個總結,不能因時間緊而草草收尾,留下遺憾!
㈤ 古代詩歌五首的教案
古代詩歌五首
學習目標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3.品味詩歌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感悟古代詩歌的內容。
2.難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導入
這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楊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喚起我們美好的情懷。朗讀時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像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後再作客觀評析。
三、正課
1.朗讀《觀滄海》,要求讀得富有節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關於漢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交代觀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描寫由此拓展開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贊美之詞。在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蕭瑟,洪波湧起。
雖然已到秋天蕭瑟、草木零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波濤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表現作者壯闊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兩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5.小結。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第二課時
6.朗讀《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簡介。
王灣,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年間進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官至洛陽尉。《全唐詩》存其詩十首。
這首五言律詩最早見於《國秀集》。詩題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三面臨江。詩人這次途經北固山去游吳中,但見船下江水潮平岸闊,頭頂南雁北歸,觸發了心中情思,於是寫下這首傳世佳作。
8.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首聯「客路」點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頸聯寫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頸聯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尾聯,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9.小結。
這首詩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的藝術享受。
四、作業
第三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