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排闥
Ⅰ 一水戶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親來還有其他類似漁這樣的古詩嗎
《過故人庄》抄——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雨過山村》——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Ⅱ 王安石的古詩(什麼陰先生)
《書湖陰先生壁 》
宋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注釋]
1、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2、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
3、成畦:成壟成行。
4、護田:保護園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將:攜帶。綠:指水色。
5、排闥:推開門。闥:宮中小門。據《漢書·樊噲傳》記載,漢高祖劉邦病卧禁中,下令不準群臣進見,但樊噲排闥直入,闖進劉邦卧室。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解說]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46847.html?wtp=tt
Ⅲ 古詩「兩山排闥送青來」應該理解為
兩座青山像推開的兩扇門,送來一片翠綠。
這種解釋,才是正確的,符合作者原意的。
Ⅳ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我想起來其他古詩里也有這樣的詩句
1、《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唐代: 杜甫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專
翻譯:留戀那芬芳屬花間時時飛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歡聲啼鳴的黃鶯。
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翻譯: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落下,無聲地滋潤著春天萬物。
3、《絕句》唐代: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翻譯: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4、《絕句二首·其二》唐代: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翻譯: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艷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
5、《絕句》唐代: 杜甫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翻譯:燕子銜著濕泥飛來飛去忙著築巢,暖和的沙子上成雙成對的鴛鴦靜睡不動。
Ⅳ 和"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樣結構的詩句有哪些
和「一水護來田將綠繞,兩源山排闥送青來」一樣結構的詩句有:
1、《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唐代:杜甫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翻譯:留戀那芬芳花間時時飛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歡聲啼鳴的黃鶯。
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翻譯: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落下,無聲地滋潤著春天萬物。
3、《絕句》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翻譯: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5)古詩中的排闥擴展閱讀:
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
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
「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Ⅵ 古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全詩
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常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Ⅶ 古詩"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是手法,有
一個「送」字,表明是擬人手法。
Ⅷ 書湖陰先生壁中啥兩句詩中含著歷史典故,分別是啥
北宋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二首》中,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釋義: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將綠苗緊緊環繞;兩座青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包含歷史典故。分別是:
1、護田:這里指護衛環繞著園田。
出自《漢書·西域傳序》:「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
釋義:
從敦煌向西直到鹽澤,處處建起亭燧,而輪台、渠等地都有漢朝的屯田兵卒數百人,分別設置使者、校尉加以統領護衛,用以供給出使外國的使團所需。
2、排闥:開門。
出自《漢書· 樊噲傳》:「高帝嘗病,惡見人,卧禁中,惡見人,卧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乃排闥直入。」
釋義:
當初英布造反時,高祖病重,討厭見人,(高祖)躺卧在禁宮內(休息),詔令守宮侍衛,不準群臣入見。但樊噲排闥(排:推開;闥:宮中小門)直入,闖進劉邦卧室。
典故作用:
這兩句詩,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聯里,已可看到湖陰先生是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朴實勤勞的人,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像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8)古詩中的排闥擴展閱讀:
原詩:
《書湖陰先生壁》宋代: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其二: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釋義:
其一: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將綠苗緊緊環繞;兩座青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其二:
桑樹枝葉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過牆頭。 黃鳥數聲啼叫驚起了午間的殘夢,恍恍惚惚,我還以為身在舊居半山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