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清明古詩手抄報大全

清明古詩手抄報大全

發布時間: 2021-01-10 02:45:38

❶ 清明古詩的手抄報

有關清明節的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版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權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❷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古詩四言絕句.

清明後雁(宋·劉敞)
留滯江南久,今來萬里歸。春風稍和暖,作意入雲飛。版
和李季章校書西湖權即事三首 其三(宋·孫應時)
匆匆清明了,能餘幾許春。花開更風雨,腸斷惜春人。
隨州(宋·邢恕)
荊楚西南地,清明咫尺天。遠山猶帶雪,高柳已藏煙。
寒食清明十首 其一(宋·劉克庄)
時節澆松近,人家擘紙歸。但知題墓好,不笑乞墦非。
寒食清明十首 其二(宋·劉克庄)
原沉向九泉,推死已千年。有水皆爭渡,無村不禁煙。
寒食清明十首 其三(宋·劉克庄)
老人七十八,佳節一百五。丁寧海棠花,更可數日不。
寒食清明十首 其四(宋·劉克庄)
唐朝知制誥,多付與詩人。豈有飛花句,虛為起草臣。
寒食清明十首 其六(宋·劉克庄)
只靠詩娛老,安知病著身。不能系白日,且可買青春。
寒食清明十首 其七(宋·劉克庄)
楊柳堤邊立,荼蘼架下行。不知一遺老,更看幾清明。
寒食清明十首 其八(宋·劉克庄)
向來稱閤老,歸去作園翁。須發已華皓,紫薇葯應紅。
寒食清明十首 其九(宋·劉克庄)
村酒家家熟,溪船處處通。香山妄分別,學士與誰翁。
寒食清明十首 其十(宋·劉克庄)
輕薄墜鞭子,清狂謁水生。如何唐老杜,也作麗人行。

❸ 清明節手抄報+古詩+對聯

【清明節對聯】
1.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
2.燕子來時新春;梨花落後清明。
3.三月版光陰槐火換;二權分消息杏花知。
4.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5.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6.槐火光陽春替換;杏花消自雨傳知。
7.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記心。
8.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9.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10.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11.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12.春風已解千層雪;後輩難忘先烈恩。
13.杏酪榆羹當來次第; 石泉槐火夢到賞時。
14.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
15.春回大地九千萬里寒食雨;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風。

❹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詩詞 歌曲 對聯

清明節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長安清明言懷》 (唐)顧非熊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 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 (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洛陽清明日雨霽》 (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 酒綠河橋春,漏閑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詩 (當代)劉小烽(劉周) 其一: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 (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艷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著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著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凄惋的哭聲。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著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 (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彷彿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 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 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 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一點新綠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其七:墳頭掊土新疊舊,墳前草木枯又青;音容應在此地下,湮沒黃塵多少春。 葬祭名篇

❺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古詩,來歷,習俗等

起源源流: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
踏青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古詩: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望採納

❻ 古詩的手抄報(要圖)

離愁別緒 歌物言志
春 秋 思 民俗
《送元二使安西》 張 籍
春遊 春遊 王維 洛陽城裡見秋風,
細雨微風惹鳥醉, 細柳輕揚遊人醉,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欲作家書意萬重。 清明古詩
飛花笑草帶衣香。 飛煙薄裊馨竹香。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復恐匆匆說不盡,
綠煙波里遊人少, 綠枝紅綴不顯少, 行人臨發又開封。 《清明》
遠指紅桃近嘆楊。 遠眺堤岸隔青楊。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早春 早春 《芙蓉樓送辛漸》 墨梅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雪戲寒梅還未竟, 雪殘詠梅意未竟, 王昌齡 王冕
春風早帶燕聲來。 春寒難擋燕歸來。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我家洗硯池邊樹, 《途中寒食》
柳迎朝霧花含笑, 柳舞晨曦霞伴笑,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朵朵花開淡墨痕。 (唐)宋之問
且趁煙波醉樓台。 且留餘音繞天台 不要人誇好顏色,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只留清氣滿乾坤。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夏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贈王倫》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初夏睡起 (楊萬里)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寒食》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0 .李迪牡丹圖 (唐)韓翃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李白 花後無語荒草肥,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故人西辭黃鶴樓,[1]煙花三月下揚州.[2]
三衢道中 (曾幾) 孤帆遠影碧空盡,[3]唯見長江天際流.[4] 焉知天外無驚雷? 《閭門即事》
(唐)張繼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囊括涯內群魔亂,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劉禹錫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難忍鼠輩稱強賊。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明》
初夏遊張園 (戴敏)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踏莎行》 沖天一怒寒星落,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十萬義士遙相隨。 《蘇堤清明即事》
山亭夏日 (高駢)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宋)吳惟信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長驅直入九萬里,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槍林彈雨奪金魁。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秋 畫蘭 明·董其昌 8 .暗香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暮江吟 綠葉青蔥傍石栽, 不戀世間佳麗地,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白居易 孤根不與眾花開。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酒闌展卷山窗下, 獨上寒山稱驕子。
一道殘陽鋪水中, 習習香從紙上來。 《郊行即事》
狂飆過盡絕勝處, (宋)程顥
半江瑟瑟半江紅。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竹里館 唐·王維 凌寒飄香九千里。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可憐九月初三夜,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獨坐幽篁里,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露似珍珠月似弓。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霞光照徹萬仞山,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山 行 明月來相照。 (明)高啟
杜牧 節烈垂盡千秋史。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遠上寒山石徑斜,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白雲生處有人家。 生來愛斗三冬雪,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報春報得萬民喜。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長安秋望 終南陰嶺秀, 9 .疏影 (明)王磐
杜牧 積雪浮雲端。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樓倚霜樹外, 林表明霽色, 世間何處尋奇葩?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鏡天無一毫。 城中增暮寒。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南山與秋色, 一剪寒梅凌天涯。
氣勢兩相高。
仙客對此欲歸俗,
杜牧《秋夕〕 菊花 唐·元稹 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紅燭秋光冷畫屏, 農夫嘆絕忘桑麻。
輕羅小扇撲流螢 秋叢繞舍似陶家, 獨在異鄉為異客,
天階夜色涼如水, 遍繞籬邊日漸斜。
卧看牽牛織女星 不是花中偏愛菊, 每逢佳節倍思親。
此花開盡更無花。 流芳千載任風雪,
冬 遙知兄弟登高處,
獨呈丹心報中華。
絕句----杜甫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兩個黃鸝鳴翠柳, 畫蘭 清·鄭板橋 誰道三冬無春色,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蘭草已成行, 冰山高處萬里霞。
門泊東吳萬里船。 山中意味長。 元 日[王安石〕
堅貞還自抱,
江雪----柳宗元 何事斗群芳。 爆竹聲中一歲除,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春風送暖入屠蘇。
孤舟蓑笠翁, 山園小梅 宋·林逋
獨釣寒江雪。 千門萬戶曈曈日,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梅花----王安石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總把新桃換舊符。
牆角數枝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凌寒獨自開。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山水風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詩中風
劉長卿 柳宗元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日 暮 蒼 山 遠,千 山 鳥 飛 絕,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天 寒 白 屋 貧。萬 徑 人 蹤 滅。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柴 門 聞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風 雪 夜 歸 人。獨 釣 寒 江 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名勝古跡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登岳陽樓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杜甫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詩中雪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1.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蜀相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杜甫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6.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8.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詠懷古跡·其一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杜甫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詠懷古跡·其五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杜甫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肅清高。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9%C5%CA%AB+%CA%D6%B3%AD%B1%A8&z=0

❼ 清明節的手抄報哪些用過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鍾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清明後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庄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❽ 清明節手抄報寫了古詩,由來,習俗還能寫什麼

你可以寫清明節習俗,清明節小故事,清明節相關人物介紹,同學們對於清明節看法,當然不要局限於清明節,可以由清明節聯想到 我們要牢記傳統節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順帶寫點其他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什麼的

❾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來歷,習裕,古詩,清明節那天准備怎麼做。

勵 志

艦行萬里彩雲歸,
劈風斬浪迎朝暉。
男兒大志在天下,
高歌大風萬馬追。

❿ 求清明節手抄報資料(來歷、習俗、詩歌),謝謝。

【清明節簡介】
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祝福】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