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露古詩
❶ 出於糞土而獨飲清露於秋風……是哪首詩詞里的
唐代虞世南 的《蟬》(原詩: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❷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什麼意思
譯文:
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回盪樹林之間。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回傲答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出自《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首托物寓意的詩。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蟬的棲高飲露、蟬聲遠傳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標逸韻;
三、四句分別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滿張力,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2)清露古詩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首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
顯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蟬的形象中了。這「貴(人)」與「清(客)」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句的「清」無須借「貴」做反鋪墊,用筆巧妙。
❸ 垂緌飲清露拼音版全詩
《蟬》拼音版注音:
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❹ 日月山河什麼多清露 古詩
題潤州甘露寺(唐·張祜)
五言律詩千重構橫險,高步出塵埃。日月光先見,江山勢盡來。
冷雲歸水石,清露滴樓台。況是東溟上,平生意一開。
❺ 古詩解釋哪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
並不是藉助了的秋風
❻ 關於清露的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版花村。
途中寒食權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為後人留下了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句: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❼ 三上語文古詩垂萎飲清露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蟬》
【翻版譯】:權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藉助秋風的飛傳。
❽ 「垂萎飲清露」全詩是什麼
1.具體如下:
蟬
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版非是藉秋風。
❾ 描寫露的古詩
露從今來夜白,月是故鄉明。源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將來玉 盤上,不定始知圓。
1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鉤。
2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哀郢----陸游
淋漓痛飲長亭暮,慷慨悲歌白發新。
欲吊章華無處問,廢城霜露濕荊榛。
「夜宴謠」溫庭筠
亭亭蠟淚香珠殘,暗露曉風羅幕寒。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上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南怨未開。
傷昔 韋庄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字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惟見水東流。
題幘精舍 任翻
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
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
蓼蕭 詩經
彼蓼蕭兮,零露湑兮。
既見君子,我心寫兮。
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兮,零露瀼瀼。
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兮,零露泥泥。
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兮,零露濃濃。
既見君子,鞗革沖沖。
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❿ 含有“露”字的古詩有哪些
1《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一道殘陽①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②
可憐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注釋】:①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②瑟瑟:碧綠色。③憐:愛。④真珠:即珍珠。⑤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2. 《蟬》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體裁:【五古】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1)綏: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3.《詩經 · 蒹葭》
年代:【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3]。
【注釋】:[1]:音西,干[2]:音四,水邊[3]:音止,水中的小沙灘
4.《詩經 · 蓼蕭》
年代:【先秦】
彼蓼蕭兮,零露湑兮。既見君子,我心寫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兮,零露瀼瀼。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兮,零露泥泥。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兮,零露濃濃。既見君子,鞗革沖沖。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注釋】蓼(音路):長大貌。零:落。湑(音許):盛貌。一說晶瑩貌;一說露貌。君子:一說指諸侯。寫:宣洩。譽處:安處。瀼瀼(音攘):露盛貌。龍:寵,光寵。泥泥:濡濕貌。豈弟(音凱替):同愷悌,和易近人。豈(音凱):樂。鞗(音條)革:皮革制馬韁繩。沖沖:垂飾貌。和鸞:古代車馬上的鈴鐺。在軾曰和,車轆曰鸞。攸:所。
5.《憶江南》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詞】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浥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注釋】①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陽人。②袂(mèi):衣袖。③浥(yì):沾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