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古詩南山
① 古詩游終南山注音版
孟郊《抄游終南山 》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nán shān sāi tiān dì ,rì yuè shí shàng shēng )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gāo fēng yè liú jǐng ,shēn gǔ zhòu wèi míng )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shān zhōng rén zì zhèng ,lù xiǎn xīn yì píng )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zhǎng fēng qū sōng bǎi ,shēng fú wàn hè qīng)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jí cǐ huǐ dú shū ,cháo cháo jìn fú míng )
② 古詩《終南山》全文是什麼
終南山·王維抄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終南山
詩人:王貞白 朝代:唐
終朝異五嶽,列翠滿長安。地去搜揚近,人謀隱遁難。
水穿諸苑過,雪照一城寒。為問紅塵里,誰同駐馬看。
③ 有關終南山的詩詞
1、[宋]賀鑄《題毗陵僧舍二首之二》
原文選段:
古寺不掛寰瀛圖,終南山翁何處至。
釋義專:
古老屬的寺廟沒有懸掛著全國的地圖,終南山的那個老翁哪兒來的呢?
2、[唐]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原文選段: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釋義:
我留戀巍峨的終南山,還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濱。
3、[唐]吳筠 《翰林院望終南山》
原文選段:
幸見終南山,岧嶢凌太虛。
釋義:
有幸能夠見到終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
4、[宋]王中立《雜詩四首》
原文選段:
貪看終南山色好,不知紅日下前峰。
釋義:
我貪戀這終南山的風光,不知不覺太陽就要落山了。
5、[唐]齊己《題終南山隱者室》
原文選段:
終南山北面,直下是長安。
釋義:
終南山的向北方向,直接下去就是長安城。
④ 古詩《終南山》的意思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賞析: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於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麼,他怎麼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⑤ 終南山古詩的名句
《終南山》
作者: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⑥ 終南山 王維的古詩是什麼意思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人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釋】太乙:印終南山。
天都:帝都。此指長安。
分野:將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國,稱「分野。」
【解釋】終南山高聳人雲,與天帝都城接近。山巒延綿不絕,遙遙伸向海濱。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鑽進青靄,眼前霧團杳然不見。終南山脈雄闊高大,中峰能分隔星宿州國。高山低谷千差萬別,陰晴涼熱殊異難同。我想尋人家投宿,隔著河川高聲問樵夫。
【解析】此詩歌詠了終南山的雄偉。王維寫景之作,一般取境不大,他往往在一種相對狹小的空聞中描繪清秀寧靜的事物。像這樣的寫景宏大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不多見的。詩的頭二句寫終南山的高峻和廣闊:主峰太乙接近天帝所居之處,其高峻可想:山巒連綿直到海邊,其廣闊可知。這兩句極其誇張,寫出了終南山的雄偉氣勢。詩的第二聯承第一聯而言:白雲四望如一,見山之高;青雲走近去就看不見了,見山之廣。第三聯又突出重點,極寫山的廣闊:以終南山的中峰為標志,東西就屬於兩個不同的星宿的分野;在同一時間內,各個山谷之間的陰晴也不相同。這一聯是從寫其他事物側面突出終南山的連綿寬廣的。這么寬廣的終南山上,人煙稀少,想要找有人的地方去歇宿,須隔著山溪問樵夫才可得知。
全詩從它的主峰開始寫起,由點及面,層層疊疊鏑展開來,有正面寫,有側面寫,十分形象地把氣勢雄偉的終南山寫出來了。如一幅潑墨山水畫,不斤斤於細節描寫,而滿紙雲煙,磅礴巍峨。
⑦ 求古詩《終南山》王維,這首詩的拼音!!
終(zhōng) 南(nán) 山(shān)
唐(táng)· 王(wáng) 維(wéi)
太(tài) 乙(yǐ) 近(jìn) 天(tiān) 都(dū),連(lián) 山(shān) 接(jiē) 海(hǎi) 隅(yú)。
白(bái) 雲(yún) 回(huí) 望(wàng) 合(hé),青(qīng) 靄(ǎi) 入(rù) 看(kàn) 無(wú)。 分(fēn) 野(yě) 中(zhōng) 峰(fēng) 變(biàn),陰(yīn) 晴(qíng) 眾(zhòng) 壑(hè) 殊(shū)。 欲(yù) 投(tóu) 人(rén) 處(chù) 宿(sù),隔(gé) 水(shuǐ) 問(wèn) 樵(qiáo) 夫(fū)。
欲(yù) 投(tóu) 人(rén) 處(chù) 宿(sù),隔(gé) 水(shuǐ) 問(wèn) 樵(qiáo) 夫(fū)。
分(fēn) 野(yě) 中(zhōng) 峰(fēng) 變(biàn),陰(yīn) 晴(qíng) 眾(zhòng) 壑(hè) 殊(shū)。 欲(yù) 投(tóu) 人(rén) 處(chù) 宿(sù),隔(gé) 水(shuǐ) 問(wèn) 樵(qiáo) 夫(fū)。
欲(yù) 投(tóu) 人(rén) 處(chù) 宿(sù),隔(gé) 水(shuǐ) 問(wèn) 樵(qiáo) 夫(fū)。
⑧ 終南山古詩
我幫你網路抄了,來背吧
終南山襲
唐代: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唐詩三百首,高中古詩,寫山,寫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釋
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這里指帝都長安。
青靄:山中的嵐氣。靄:雲氣。
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被稱為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這兩句詩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佔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人處:有人煙處。▲
⑨ 詩句中有終南山
1、前對終南山
唐
王維
《答張五弟》
2、終南山正綠
唐
白居易
《送王處士》
3、牆上終南山
唐
白居易
《朝歸書寄元八》
4、君問終南山
唐
王維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5、階下終南山
唐
王縉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6、尚憐終南山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7、君看終南山
唐
孟郊
《勸酒》
8、養老終南山
唐
張光朝
《荻塘西庄贈房元垂》
9、失卻終南山
唐
賈島
《攜新文詣張籍韓愈途中成》
10、終南山北數人知
唐
賈島
《題青龍寺》
11、終南山是枕前雲
唐
李頻
《寄曹鄴》
12、終南山欲春
唐
於武陵
《長安逢隱者》
13、終南山欲春
唐
於鄴
《長安逢隱者》
14、終南山北面
唐
齊己
《題終南山隱者室》
15、幸見終南山
唐
吳筠
《翰林院望終南山》
16、猶戀終南山
宋
陳與義
《雜書示陳國佐胡元茂四首》
17、求我莫傍終南山
宋
晁補之
《復用前韻遣懷呈魯直唐公成季明略》
18、緬懷終南山
宋
韓維
《答梁大夫斷求息緣以躋高蹠兼簡清臣大夫》
19、終南山翁何處至
宋
賀鑄
《題毗陵僧舍二首之二》
20、所以終南山
宋
胡仲弓
《感古十首》
21、猶有終南山
宋
梅堯臣
《送永興書寄王申》
22、惟有終南山
宋
強至
《送章傳道東歸三十八韻》
23、終南山
宋
釋智愚
《文宗問終南山蛤蜊瑞相圖贊》
24、借與終南山
宋
文同
《宿李同年蔭碧亭》
25、崔嵬終南山
明
王禕
《長安雜詩(十首)》
26、瞻彼終南山
明
謝榛
《雜感寄都門舊知(此詩為李於鱗隙末而作)》
⑩ 關於「南山」的詩句有哪些
1.陶淵明《飲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