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有啟示的詩句

有啟示的詩句

發布時間: 2021-01-08 15:43:49

A. 關於讓人類獲得啟示的古詩

1、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出處:唐代白居易《琵琶專行 / 琵琶引》

譯文:同樣屬都是淪落世間的人,既然相逢,無論先前是否認識,都會同病相憐,同聲相應.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識呢?

2、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出處:唐代羅隱《蜂》

譯文: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出處:唐代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譯文: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4、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出處:唐代杜荀鶴《小松》

譯文: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

5、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出處:元代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譯文:月有圓有缺花有開有謝,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過於離別。

B. 關於啟示的詩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反映了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折戟沉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一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C. 有關啟示的詩句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內目,更上一層樓容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D. 給人帶來啟示的詩句

古詩《登飛來峰》中給人以啟發的詩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回層)
古詩《登鸛雀樓答》中給人以啟發的詩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詩《過零丁洋》中給人以啟發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詩《題西林壁》中給人以啟發的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給人啟示的語句_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_唯美句子 http://www.songfeng.com/aiqing/weimei/18662.html

E. 你學習了鑒賞中國古詩詞有何啟示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文歷經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傳統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團結人。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生機。

讓我們誦讀古詩文,從而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中國人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已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及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文修養的最典型標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現在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懷,對人民的關愛,對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還體現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詩詞中就有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大量閱讀此類文章,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博大,感受萬物的奧秘,頓悟人生的真諦。從而達到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創造潛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誦讀古詩詞 可以培養記憶力,想像力,進而促使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終身受益。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音樂美。反復誦讀,大膽想像,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誦,體驗情感美,反復誦讀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變的精魂。

大量誦讀古詩文,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情懷,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領悟詞句中比喻、誇張、對比的精妙之處,賞識能力得到提高,語言底氣就足了。有了底氣,才有靈氣,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行文下筆輕松,語言流暢,直至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當然,古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創造性地繼承,在成長過程中體驗詩意化的生活,迸發出澎湃的創造活力!

F. 帶有啟示的詩句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託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G. 形容深受啟發的詩句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君(這里是個代名詞,不是特指帝王)說了一句話;二:聽到這句話的人感覺聽了這句話要比讀了十年書還有用

H. 關於啟示的詩句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內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容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I. 有啟示的詩句(5句)

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1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15.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6.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7.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18.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9.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0.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1. 王安石《等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2.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3.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24.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5.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J. 啟示我們要有居安思危意識的詩句是

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涇溪》: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涇[jīng]溪,又名賞溪,在現在的安徽省涇縣境內,它源出旌德縣南,北流至涇縣西入青弋江。南宋的詩詞大家姜夔曾說「礙而實通曰理高妙」,這是他在總結前人的詩詞創作經驗時說的優秀的作品評判標准之一。


這首《涇溪》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因為從表面上來看,這首詩的事理是「礙而不通」的,船行於水上,遇險不傾,平流卻覆,看上去並不合常理。但是,細究起來,你會發現並不是這樣,因為船是人在掌控著的,船的載沉並非取決於水路的平險,而是由掌舵者決定。

當船行於溪險石危段時,人的畏懼心、警惕性會加強,所以通常「終歲不聞傾覆人」,都能安全通過。但是「平流無石處」,人很容易懈怠,往往可能舟覆人亡。這和俗語「馬上摔死英雄漢,河裡淹死會水的人」說的是相似的道理,這正是這首《涇溪》詩「理高妙」之所在。


從「水性」升華到人性上,這一道理是相通的,古往今來,無論是王朝的更替還是個人的成敗,歷史上到處都能找到事例來佐證。所以前人才會總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樣的警世恆言。


這也是杜荀鶴的《涇溪》這首詩的真正價值,它告誡我們,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這樣的好詩,不該被忽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