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也能找到「人比黃花瘦」的婉約(要引用
詩句)
②也能聽到「楊柳岸回曉風殘月」的淺吟低答唱(要引用詩句)
③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要用到詞牌名)
㈣ 復習古詩詞的課堂記錄作文
一堂難忘的復習課
孫婧雯「你們現在還是我的學生,還沒有領到小學畢業證書,因此你們必須聽我的話!我警告你們,最好別想著考完試後怎麼去狂歡,抓緊復習去應付那無聊的考試吧。」這就是我們六年級快畢業時的班主任,嚴厲過度,但對待考試的態度卻與我們一致。他認為考試本來就是應付的,因為有些人考前會拼了命的復習,考完了便逍遙自在去了,知識仍記不住,還不是自己的。想一想這最後一節小學的復習課會是什麼樣子呢?一般老師會概括一下這學期的知識重點、難點,而他卻與眾不同。
他開始談天說地、談古論今,生動的語言好似能把當時的場面在我們面前一一展示出來。他扯東扯西,終於扯到了學習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不會對任何事情有所隱瞞,他甚至連一些如何有好的人緣之類的話題也和我們討論。
我開始有些厭煩,因為我心中成績比現在的放鬆更重要。我抽出課本,剛開始我只在桌子底下寫啊下的,他的近視眼是看不到的;後來我發現他對此沒有反應,便把課本光明正大的拿到書桌上,明目張膽的表示出不聽他的話。他曾咳嗽了好幾次來暗示我,我卻毅然決心要復習下去,他惱怒了,呵斥了一聲:「你知道什麼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嗎?」
我嚇了一跳,手忙腳亂的把書本收入抽屜,開始專心聽講。他講什麼是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就是因為方法和效率相結合。行我這樣一心二用的人,終究是成不了大事的!我慚愧的低下了頭。
「學會講究效率,再加上方法,用這把雙刃劍來贏別人」這就是我這一節課,這最後一堂「復習課」我悟到的道理。
在考場上,陽光撒滿了我所在的教室。
㈤ 有哪些記錄了出遊情景的精彩散文片段或古詩詞
【詩歌名稱】:復春日制旅遊
【年代】:唐
【作者】:劉滄
【內容】:玄發辭家事遠游,春風歸雁一聲愁。花開忽憶故山樹,
月上自登臨水樓。浩浩晴原人獨去,依依春草水分流。
秦川楚塞煙波隔,怨別路岐何日休。還有白居易的詩篇《朱陳村》
㈥ 用用詩詞來記錄聲音,這道題怎麼做描述大自然的詞語或詩句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描寫大自然聲音的古詩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內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張繼《容楓橋夜泊》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詩經·小雅·出車》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飛紅:花瓣飛舞.元·白樸《天凈沙·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㈦ 中國迄今為止記錄古詩詞最全面的書籍名稱是
《唐詩三百首》
《詩經》
㈧ 古代詩詞是如何被記錄並傳播開來的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在21世紀的中國,詩詞仍然深受普通大眾青睞。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如今詩歌按照不同的表現形式分為白話詩和舊體詩詞,白話詩更多稱為新詩或自由詩,但「詩詞」連稱時一般指舊體格律詩、詞。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繼承和發展傳統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需要,詩詞在傳統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韻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漢語特有魅力和功能,這是其它任何語言所沒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語言翻譯不了的。因此傳統詩詞文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獨特表現形式和文學遺產」。——葉千華語錄
一種以有節奏的、形象生動的語言,高度凝練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發強烈的感情的文學作品。(詩中有戲劇,戲劇中有詩)詩一定是傑作,再不就是絕無存在價值的東西,詩是會呼吸的思想,會焚燒的字。常說的詩又指《詩經》。《詩》三百,始終於周,《詩》,上通於道德,下止於禮義。中國古代把不合樂的叫「詩」,合樂的叫「歌」。統稱為詩歌。按故事情節又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語言韻律,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建築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實際上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
第三、豐富的想像。
第四、語言的音樂美
詩歌語言特別要求富有音樂性,音樂美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詩歌語言的音樂性因素,包括節奏、音調、韻律等。詩句要求節奏鮮明、音調和諧,符合一定韻律,吟誦動聽感人,具有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