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古詩
Ⅰ 二十四節氣歌譯文與注釋
二十四節氣歌譯文與注釋:
1、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春雨、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春就是指春季的開始。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漸增。驚蟄指喚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到來,使得晝夜平分。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穀雨到來後,雨量充足谷類能茁壯成長。
2、夏滿芒夏暑相連:分別指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夏:夏季的開始。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芒種:有芒麥類作物成熟。夏至:夏天來臨。小暑: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刻。
3、秋處露秋寒霜降:分別指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到來。處暑:處暑是炎熱的暑天結束了。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秋分:晝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4、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別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冬季的開始。小雪:開始下雪。大雪:雪量增多,地面積雪。冬至:寒冬天來臨。小寒:開始寒冷。大寒: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9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Ⅱ 24節氣的詩歌 關於二十四節氣歌的詩歌有哪些
1、順口有意境的二十四節氣全歌
漁者新編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
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
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2、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6、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Ⅲ 描寫二十四節氣的古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Ⅳ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含義:
就是中國的24節氣 :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拓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風,又稱二十四番花信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志,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詩經》記載的「四月秀羅、五月鳴蜩」、「七月流火」、「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等等,都是物候的體現。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游《游前山》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關於花信風的描繪。
物候與農時關系密切。我國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學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
此後《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24個節氣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廣群芳譜》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記載。
Ⅳ 24節氣歌是愛國古詩么
1.二十四節氣歌不來是愛國源古詩。愛國詩是詩歌題材的一種,就是把自己對祖國人民的熱愛,用詩歌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詩歌題材。而二十四節氣是智慧的中國古代老百姓通過對自然與生活的細心觀察,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相鄰兩個節氣間隔15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這兩種詩表達的意思和感情完全不同。
2.愛國詩和二十四節氣歌各舉一個例子:
(1)愛國詩:《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Ⅵ 24節氣歌帶天字描寫春天的節氣的古詩
24節氣歌帶天字描寫春天的節氣的古詩的有:
1、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
唐代齊己
槍旗冉回冉綠答叢園,穀雨初晴叫杜鵑。
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夢惜藏岩里,白硾封題寄火前。
應念苦吟耽睡起,不堪無過夕陽天。
2、初春小雨
唐代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3、有懷正仲還雁峰詩
宋代舒岳祥
松聲夜半如傾瀑,憶坐西齋共不眠。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臨流欲渡還休笑,送客歸來始惘然。
掩卷有誰知此意,一窗新綠待啼鵑。
4、減字木蘭花·立春
宋代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Ⅶ 關於二十四節氣歌的詩歌有哪些
一、宋代:張栻《立春偶成》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版東風吹水綠參差。權
譯文:時近年終冰霜漸漸減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曉。眼前只覺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盪搖。
二、唐代: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三、唐代:獨孤及《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游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譯文:殷紅的石竹花好似被朝霞所染,花朵精緻,又好像用匣刀裁剪過。它不畏懼暑夏熱風,在炎熱的小暑節氣中肆意綻放。蜜蜂飛來飛去愛憐花色的香美,思念丈夫的婦人,對花感嘆時光相催。讀者朋友的贈詩,增添了離恨別愁,憂思郁結在心裡,一天要難過好幾回。
Ⅷ 二十四節氣歌的古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Ⅸ 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
1.七絕·蘇醒
宋代:徐鉉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內早有綠腰肥。
釋文:
春分時容節落雨飄灑雨聲細微,楊柳岸斜風輕拂帶回遠方的客人。這個時節北方要來得晚一些,卻不知此時的南方已是草長鶯飛、花紅柳綠了。
2.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釋文:
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節,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燈前,與自己的影子相伴。想到家中親人今日也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會談論著我這個離家在外的人。
3.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釋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Ⅹ 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中國古時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已有多種版本,各地都有傳唱。版本太多,各個地方的編曲也不一樣;我在這里上幾個常聽到的幾個版本吧!
版本一:
新華字典第11版附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版本四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