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的詩詞和楹聯
㈠ 關於「世界遺產」的楹聯和詩句
詩句 長城
劉禹錫 【經檀道濟故壘】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內秣陵多容士女,猶唱白符鳩。
陳陶 【續古二十九首】 秦家無廟略,遮虜續長城。萬姓隴頭死,中原荊棘生。
王昌齡 【相和歌辭·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
楹聯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 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江蘇蘇州滄浪亭)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安徽黃山)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
㈡ 世界遺產的詩詞和楹聯
詩詞和楹聯不能作為世界遺產來理解,因為只有漢語言才可以運用格律詩和楹聯。格律不能翻譯,所以不是世界通用。
㈢ 有沒有有關於我國世界遺產的詩詞,故事,傳說,楹聯,圖片,資料
泰山、黃抄山、峨眉山襲都是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
1、關於泰山的詩詞: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關於黃山的詩:
黃山雜詠 石床峰(宋·鄧宗度)
原非人力建,造化琢磨成。一枕遊仙夢,蟾波白晝生。
3、關於峨眉山的詩: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㈣ 有哪些中國的世界遺產圖片 詩詞 楹聯 故事 傳說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安徽黃山)
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擱筆題詩,兩人千古;
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安徽滁縣醉翁亭聯: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故宮:三島春深雲氣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江西南昌滕王閣聯:
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昆明黑龍潭聯:
萬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煙雨半山雲。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
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江蘇蘇州滄浪亭)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安徽黃山)
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擱筆題詩,兩人千古;
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安徽滁縣醉翁亭聯: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故宮:三島春深雲氣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布達拉宮在中國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牆基寬而堅固,牆基下面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屋內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叫「阿爾嘎」的硬土,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便於採光,調節空氣。宮內的柱樑上有各種雕刻,牆壁上的彩色壁畫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宮內還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綢緞上彩繪的唐卡以及歷代文物。
㈤ 世界遺產的楹聯(最少十個)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 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專青屬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江蘇蘇州滄浪亭)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安徽黃山)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
三島春深雲氣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故宮)
====希望對樓主有用哦
㈥ 關於我國世界遺產的詩詞,故事,傳說,楹聯,圖片
五嶽歸來不看山抄
黃山歸來不看岳(安襲徽黃山)
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擱筆題詩,兩人千古;
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安徽滁縣醉翁亭聯: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故宮:三島春深雲氣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江西南昌滕王閣聯:
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昆明黑龍潭聯:
萬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煙雨半山雲。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
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江蘇蘇州滄浪亭)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安徽黃山)
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擱筆題詩,兩人千古;
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安徽滁縣醉翁亭聯: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故宮:三島春深雲氣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㈦ 有關世界文化遺產的詩歌,對聯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回
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青城山真答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江蘇蘇州滄浪亭)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安徽黃山)
㈧ 世界遺產的詩詞和楹聯
題福唐觀二首」杜光庭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舊碑文滅不知年。八州物象通檐外,萬里煙霞在目前。
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
曾隨雲水此山游,行盡層峰更上樓。九月登臨須有意,
七年岐路亦堪愁。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
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
明寫景,寫福唐觀周圍眾樹與楓樹參雜,煙霧繚繞的景象。
暗寫人生,寫悟性。這種遠近高低斑駁陸離的樹影和繚繞的煙霧,是秋的迷離,也是作者人生的迷離。「七年岐路亦堪愁」道出其對誤入歧途的迷離的人生的感嘆。既悟前事皆為「岐路」所以「不須去」,於是便「佇陪天仗入神州」陪佛修化,苦守青燈,歸入正途。
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擱筆題詩,兩人千古;
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山東濟南大明湖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安徽滁縣醉翁亭聯: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江西南昌滕王閣聯:
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昆明黑龍潭聯:
萬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煙雨半山雲。
八 達 嶺
(明)徐渭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戌堡終年霧噀黃
居庸關二首
(清)顧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澗泉流鳥道懸。
終古戌兵煩下口,先朝陵寢托雄邊。
車穿褊峽鳴禽里,烽點重崗落雁前。
燕代經過多感慨,不關遊子思風煙。
極目危巒望入荒,浮雲夕日遍山黃。
全收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
北守千官隨土木,西來群盜失金湯。
空山向晚城先閉,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鑾北口和寅甫學士韻
(元)王惲
翠華南下拂雲霓,駐蹕軍都漢苑西。
龍虎台高驚峻絕,蓬瀛人老許扶攜。
九天日月瞻光近,萬國烽煙入望低。
佳節迎鑾得清賞,牛山初不羨東齊。
長 城
(唐)於濆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
豈將版築功,萬里遮胡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
死者倍堪傷,僵屍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
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
(金)劉迎
車馬兩山間,上下數百里,
縈紆來不斷,奕奕似流水,
鯨形曲腰膂,蛇勢長首尾。
我車從其間,搖兀如病齒,
推前挽復後,進寸退還咫,
息心固安分,尚氣或被指,
徐趨自循轍,躁進應履軌。
行行非吾令,柅亦豈吾使。
倦仆困號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慶得戾止,
歸來幸無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勞,村醅正浮蟻。
八 達 嶺
(明)徐渭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戌堡終年霧噀黃。
登八達嶺
沈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
北使長城
( 唐) 王無競
秦世築長城,長城無極已。
暴兵四十萬,興工九千里。
詠史詩·長城
(唐) 胡曾
祖舜宗堯自太平,
秦皇何事苦蒼生?
不知禍起蕭牆內,
虛築防胡萬里城。
續古二十九首
(唐) 陳陶
秦家無廟略,
遮虜續長城。
萬姓隴頭死,
中原荊棘生。
古築城曲
(宋) 陸游
築城聲酸嘶,漢月傍城低。
白骨若不掩,高與長城齊。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
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杞梁妻
( 唐) 僧貫休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
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
杞梁貞婦啼嗚嗚。
杞梁墓
(唐) 汪遵
一叫長城萬仞摧,
杞梁遺骨逐妻回。
南鄰北里皆孀婦,
誰解堅心繼此來。
塞下曲
(唐) 常建
北海陰風動地來,
明君祠上望龍堆。
髑髏皆是長城卒,
日暮沙場飛作灰
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
( 唐) 王建
長城窟,
長城窟邊多馬骨。
古來此地無井泉,
賴得秦家築城卒。
登長城
( 唐) 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長城
( 唐) 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
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雲際,
爭及堯階三尺高。
㈨ 世界遺產(中國)的故事,詩詞,楹聯,傳說,資料(切記:不要是孟姜女,而且只能限世界遺產,別是萬佛寺!)
11長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中國的長城始建於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從公元前7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持續了兩千多年修築過長城,今天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長城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在萬里城牆 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西藏布達拉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4年12月
布達拉宮在中國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牆基寬而堅固,牆基下面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屋內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叫「阿爾嘎」的硬土,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便於採光,調節空氣。宮內的柱樑上有各種雕刻,牆壁上的彩色壁畫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宮內還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綢緞上彩繪的唐卡以及歷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50公里。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並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跡,以後陸續在龍骨山上發現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周口店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
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
通過對這些考古資料的研究,證明北京猿人距今約69萬年,其創造出頗具特色的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北京猿人的發現,還將用火的歷史提早了幾十萬年,他們居住過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燼堆。
㈩ 世界遺產詩詞楹聯
一徑竹陰雲滿地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