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政詩歌
① 唐朝詩歌為什麼能夠異常繁榮,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
繁榮原因
在隋末的農民蜂起的大起義中,原隋朝大官李淵和他的兒子們(世民與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勞卓著。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詩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說到唐詩的興盛的原因,(當然學術界不斷的在探討中)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一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於經濟的普遍提高,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的來源。
三: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為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兼收並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採取了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詩歌概括性強)、賦(文彩韻章),而皇帝也熱愛詩歌,(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儒家、釋家、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布,這對於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時,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沒有『文字獄』,所以文人膽子都比較大;(例如;李白遭讒,也就是『賜金放還而已)所之,文人及詩歌體裁寬廣,而反映的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並非是一片頌揚)六: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熏陶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