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感遇其二古詩唐張九齡

感遇其二古詩唐張九齡

發布時間: 2021-01-07 03:04:08

A. 感遇十二首 張九齡 譯文帶賞析

十二首都有的難找,一般常見的只有以下四首的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感遇 ① 其一

孤鴻海上來,池潢②不敢顧。側見雙翠鳥③,巢在三珠樹④,矯矯珍木顛,得無金丸懼⑤?美服患人指⑥,高明逼神惡⑦,今我游冥冥⑧,弋者何所慕⑨。

[註解]
①感遇:古詩題,用於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詩人在貶官荊州期間作《感遇》詩12首,此處所選分別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②池潢(huang):積水池,護城河,代指朝廷。③雙翠鳥:即翡翠鳥,雄為翡,雌為翠,毛色華麗多彩。④三珠樹:神話傳說中的寶樹。本作三株樹。見《山海經:海外南經》:「三株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⑤「得無」句:豈不懼怕有子彈打來?得無,表反問語氣、豈不、能不。金丸,彈弓的子彈。⑥「美服」句:身著華美的服裝應擔心別人指責。⑦「高明」句:官位顯要會遭到鬼神的厭惡。高明,指地位官職尊貴的人。西漢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⑧冥冥:高遠的天空。⑨「弋者」句:弋者,獵鳥的人。慕,想獵取鳥的慾望。

[賞析]
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一隻來自大海上的鴻雁,獨自飛臨一座城池邊。城中高高的神樹之上,兩只翠鳥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兒。鴻雁預料他們終將自取禍患,於是自己展翅高飛,離開了這險惡之地。
顯然,詩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際與感受。孤鴻是自喻,而雙翠鳥則指在朝中竊據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詩以孤鴻的口氣,寫出了詩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懷。
全詩共十句,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借孤鴻所見,描寫雙翠鳥盛氣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態;前兩句很耐人尋味,經歷過大海上的驚濤駭浪的孤鴻,對對一條小小的護城河卻不敢顧,說明人世(特別是朝廷)的險惡遠遠超過了自然界的險惡。而在這孤鴻「不敢顧」的地方有一雙小小的翡翠鳥卻竟在珍貴的三珠樹上營巢,高高在上,氣勢熏天。「側見」有兩重意義,一是說明翡翠鳥盛氣凌人,不可一世,令人側目而視;二是說縱然翡翠鳥悲氣焰囂張,但孤鴻對之卻不屑正視,由此,也就引發出第二層,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兩句從翡翠鳥驕橫情態,想到它們會招致的後果提出問題,這是一個反問。翡翠鳥站立在珍木之顛,竊據高位,飛揚跋扈,難道就不怕別人難以容忍嗎?不怕從背後打來的致命的金彈嗎?接著平靜地指出了一條耐人尋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物極必反,地位與權勢在官場中愈顯赫,也就愈易成為別人獵取的目標,覆滅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詩中這只孤獨的鴻雁,並不艷慕翠鳥一時的榮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時失意,這就引發了最後兩句,孤鴻自己決心高舉蒼冥,翱翔雲中,讓那些「弋者」的慾望無法得逞。這里所暗寓的是詩人不羨慕榮貴,澹泊名利和決意隱退的情懷,同時也進一步襯托出了翠鳥多代表的小人們狹隘、淺薄的品行。第二層寫出了孤鴻的感受。
在描寫中,作者始終注意從對比的角度去表現孤鴻與翠鳥的境況。孤雁之於翠鳥,一獨一雙,一大一小,一質朴一華艷,一方來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鳥卻是高高在上,統領要地。「三珠樹」,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們「巢居」於上,可謂顯貴之至。與此相反,碩大的鴻雁對雙翠鳥只能「側見」,甚至「不敢顧」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處境的低微與險惡,更反襯出了翠鳥們不可一世的氣焰。真可謂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此詩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鳥寄寓作者的境遇與感慨,但由於作品巧妙地選用了鴻雁與翠鳥的形象、成功地寫出了它們的特點,使得作品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種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哲理.活

【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釋】:
[1]林棲者:指隱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這首哲理詩是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後所作。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怠於政事,貶斥張九齡,寵任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結黨,把持朝政,排斥異己,朝政更加腐敗。張九齡對此是十分不滿的,於是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寫了《感遇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二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上。「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於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未,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塵相悅」,又與「夫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微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釋】:
讀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於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贊頌。所以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幀《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漢代《古詩》有一篇《橘柚垂華實》,詩中說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表達了作者不為世用的憤懣。張九齡所說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冀見食」的意思。「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值得贊頌;結出累累碩果,只求貢獻於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按說,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該薦之於嘉賓的,然而卻為重山深水所阻隔,為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嘆之聲。

丹橘的命運、遭遇,在心中久久縈回,詩人思緒難平,終於想到了命運問題:「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看來運命的好壞,是由於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復始的自然之理一樣,是無法追究的。這兩句詩感情很復雜,看似無可奈何的自遣之詞,又似有難言的隱衷,委婉深沉。最後詩人以反詰語氣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家只忙於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它有「經冬猶綠林」的美蔭,又有「可以薦嘉客」的佳實,而「所遇」如此,這到底為什麼?《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里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陽虎對趙簡主說,他曾親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難時,他們都不幫助他。因而感嘆道:「虎不善樹人。」趙簡主道:「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只樹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說「慎所樹」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後一句,是說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說他的詩意余象外,給讀者留有馳騁想像和聯想的餘地。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詩人坎坷的身世嗎!這首待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溫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著痕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幽人歸獨卧,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這是一種修行境界 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歸獨卧,滯慮洗孤清.) 淡泊明智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寧靜致遠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這種心如虛空唯一至精的感受 誰能知道呢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對自己還沒有達道的功夫的謙虛 還是經常有一點心亂 (飛沈理自隔) 想更上一個境界 一念不生是謂誠(何所慰吾誠?)

B. 有誰知道張九齡的《感遇二首》的第二首詩

001張九齡:感遇四首之一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專在三珠樹。
矯矯珍屬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002張九齡:感遇四首之二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003張九齡: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歸獨卧,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004張九齡: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C. 唐詩三百首張九齡的感遇到底是四首還是二首

兩首的··

D.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譯文》

這首哲理詩是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後所作。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怠於政事,貶斥張九齡,寵任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結黨,把持朝政,排斥異己,朝政更加腐敗。張九齡對此是十分不滿的,於是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寫了《感遇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二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上。「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於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未,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塵相悅」,又與「夫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微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E. 感遇 其二 全文 帶拼音

感遇·其二
作者:張九齡
江南有丹桔,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版寒心。
可以薦佳權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gǎn yù ·qí èr
zuò zhě :zhāng jiǔ líng
jiāng nán yǒu dān jú ,jīng dōng yóu lǜ lín 。
qǐ yī dì qì nuǎn ,zì yǒu suì hán xīn 。
kě yǐ jiàn jiā kè ,nài hé zǔ zhòng shēn 。
yùn mìng wéi suǒ yù ,xún huán bú kě xún 。
tú yán shù táo lǐ ,cǐ mù qǐ wú yīn 。

F. 感遇 張九齡的古詩是什麼意思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釋】豈伊:豈唯。

歲寒心:比喻堅貞的節操。

阻重深:指道路被重重阻塞。

樹:種植。

陰:同「蔭。」

【解釋】江南盛產紅橘,經嚴寒之後橘林仍蔥蔥綠綠。這難道是地氣暖和使然原來橘樹自有喜歡傲雪的氣質。款待親朋紅橘當之無愧,怎奈路途遙遠山水阻隔。命運難測只能聽其所遇,如同四季變更不能追尋。世人都偏愛栽種桃李,難道橘樹不也是綠蔭蔥蘢嗎

【解析】這一篇也是以橘喻人。

屈原曾經寫過一篇《橘頌》,贊美橘樹具有的「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品格;《古詩》又有「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的句子,比喻賢者要求用世。張九齡此詩,兼有這兩種意思。

橘樹之葉經冬不凋,這不是因為地氣暖的原因,而是因其自身具有凌寒傲霜的品質。詩人將它比喻自己。這丹橘本可以讓嘉客食用的,然而阻礙重重,無法獻達,這大概是命運了。人們都說要種桃種李,其實丹橘不僅果實可以待嘉客,而且四季不凋,隨時都有美蔭,哪點不如桃李呢?這幾句詩比喻自己也有賢人一樣的美德,但不被入識,只能徒自不平。這首詩,設喻恰當,抒發情懷又圓轉自如,故歷來為人稱誦。

G. 感遇其二 張九齡 的思想感情

《感遇·其二》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版。可以薦佳客,奈何阻重深。權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薦之嘉賓必受稱贊,山重水阻如何進獻?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環奧秘難尋。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H.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感遇·孤鴻海上來》這首詩有多驚艷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張九齡

張九齡,是盛唐乃至整個唐代最有作為的名相之一,也是唐朝推行科舉制以後最早受惠的人之一。他是武則天時期的科舉狀元,是唐玄宗時期最受重用之臣。



結語

總的來說,這首詩表現出作者對於政敵位於漩渦中心的擔憂。開頭的幾個字就已經給整首詩定了位,定了境界,把人和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比喻,通過把物比喻成人,描寫鴻雁的孤獨不合群等,來說自己的情況。

通過鴻雁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鴻雁離群是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能夠讓讀者很具體的理解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可以說是非常的妙。

另外,這其中還展現出自己對於混亂的官場,是如何選擇的,從中看出了他處世之道中的智慧,以及他好心勸誡政敵的意味,在當時的社會,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I. 張九齡的感遇兩首詩意是什麼

張九齡的感遇兩首詩的意思

1、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譯:

春天裡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裡的桂花皎潔清新。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怎麼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9)感遇其二古詩唐張九齡擴展閱讀

對張九齡的感遇兩首詩賞析

以上二首詩既獨立成篇,相互之間又具有一定的聯系性。第一首詩暗罵忘恩負義,第二首詩因此嘆息。

1、張九齡七歲能文,這既不排除他的天賦成份在內,同時也與當時社會以文開科取仕的整個歷史背景有關。在這一背景下,家家戶戶都在盡可能的條件下,讓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其中聰悟者脫穎而出,被朝廷錄用。張九齡即為其一,並累官至宰相職位,後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擊和排擠,鬱郁而終。他的《感愚》十二首詩或作於此時,所感者均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2、《唐詩三百首》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與第七首,分別詠蘭桂與丹橘。

第一首詩的大意是,蘭葉春來繁茂,桂花秋時皎潔,它們的欣欣向榮盛態,在春秋兩季自然而然地演變為佳節。因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為貪其枝美,有人動手橫折,這又豈是蘭桂二木的本心所願?寓世人忘恩負義之意,在欣賞的同時不知體貼蘭桂二物的自然本性。

3、第一首詩著重於感,第二首詩則著重於遇。

丹橘「經冬」為一遇,依然以綠姿展世,不為嚴冬這種外因所困;

「有歲寒心」為二遇,這可能與江南處於比較溫暖的地理位置有關,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擁有的傲骨寒心內因所致;

「阻重深」為三遇,可以嘗試著將它的果實運送到北方,陳獻於朝廷官員,卻因為山水阻礙重重而未能成行;

「不可尋」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運,不能用萬事萬物循環往復的簡單自然規律來解釋;

「豈無陰」為五遇,盡管它的蔭涼不亞於其他樹木,然而世人張口閉口所言者只是載種桃樹、李樹而已,根本沒有將丹橘放在心上。

4、在這里,詠丹橘歷經苦難而得不到賞識,與中國古人對梅松的偏愛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經過寒冬臘月才能開花,松柏在光禿禿的岩面上經過多少次風吹雨打後才能夠成材,而中華民族一般也是經過無數次戰爭、飢餓、流血與痛苦之後,才會暫得片刻安寧,因此它的人民也習慣了卑微的生活,對突如其來的幸福傍徨、猶豫、不敢接受,深怕在這幸福之後,隱藏著更為重大的災難。

這也是張九齡之所以對劫難重重的丹橘情有獨鍾,卻不象世人那樣醉心於桃李二樹的原因,在於表明自己「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志向。以個人之一志而排眾人所欲,又豈能為世風所尚?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