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包詩句
有關端午節的古詩:
1、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趙蕃《端午三首回》
2、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答年。——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
3、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范成大《鷓鴣天》
5、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6、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有關端午節的祝福語:
1、粽子香,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端午節,送祝願,恭祝開心安康伴。五月初五,端午節日,願安康「粽」相連,幸福「粽」相牽。
2、五月初五是端午,粽葉飄香鼻尖傳;片片蘆葦片片情,點點紅豆寄情誼;粒粒紅棗心歡喜,滴滴雄黃吉祥意;年年歲歲端午節,分分秒秒幸福時。
3、綠綠粽葉包吉祥,歡歡喜喜過端午;長長絲線綁健康,無病無災身體棒;甜甜粽餡溢飄香,幸福生活萬年長;端午祝福來送上,願你平安又舒暢!
4、端午到,花枝俏,家家戶戶樂陶陶。掛艾草,帶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競龍舟,祭屈原,歷史傳承越千年。端午家家粽飄香,願你事事「粽」順暢!
2. 端午節送香包的意義
端午節的香包一說是避邪,一說是為討吉利。傳說屈原投江時正值夏天,蚊蟲四飛,民眾回唯恐屈原遺體遭叮答咬,紛紛用艾草點燃,以煙熏蟲,後有人建義,何不以布包檀香。後來,人們用針線縫好香包後,再串以布繩,緊掛頸間,人人一串,蚊蟲污物不敢近,相傳下來,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國傳統習俗。
早期的香包作法簡單,造型單調,小小一方布能包住檀香末即可。後來為了美化,開始講究布料及造型,由最具涵意的粽子形狀發展成各式動物造型。
目前純手工香包已不多見,除非親自動手縫制,代之而起的是五顏六色、繽紛斑斕的現代香包,材質多樣化,有棉布、有尼龍布、也有塑膠的。造型更是千變萬化,從動物、植物到兒童喜歡的卡通人物都有。今年你何不自己動手,為自己、為孩子、為情人製作一個香包,裝進你的心意,讓這個端午節充滿溫情。
3. 端午節的香包還有什麼名稱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內香料(用中草容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4. 五月初五端午節;雄黃燒酒菖蒲劍;三角棕子裹糯米,各色香袋掛胸前。這首詩出自哪裡
這不是一首詩,是說端午節的習俗
5. 端午節香包的由來
一、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二、據考證,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托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綵線纏、綉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裡面衣襟上將所系的荷包解了下來。」這里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三、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里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四、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製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為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歡迎,
五、香荷包都是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鑽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綉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著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製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保存了下來,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6. 贊美端午的詩句古詩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端午日》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庄《賀新郎·端午》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盧肇《競渡詩 /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盧肇《競渡詩 /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7. 端午節帶香包什麼含義
為了驅除瘟疫。
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郁專的葯屬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
有些地區端午節時會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在朝鮮半島古代,大臣還會在絲線上串上由君主所賜的急救葯玉樞丹。
(7)端午香包詩句擴展閱讀:
端午節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菖蒲等。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
關於端午節的俗語有「吃掉端午粽,還有三日凍」、「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櫳」、「未食五月粽,破裘不願放」, "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
8. 端午節香囊的由來,字數越少越好
追溯香囊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專,就發展為屬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囊。以前醫葯水平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氣味驅散夏天的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