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困境中崛起的詩句
① 在「困境中滿懷希望」的詩句有哪些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世上行路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自己的才能終將得到發揮,因此應該高歌痛飲,即使散去千金,還會重新回來兩句聲調高亢,意氣豪爽。
3.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詠竹》
咬住了青山就絕不肯放鬆,根須已經深扎在岩石之中。
4.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年紀老邁而情懷更加豪壯,豈能因白發而改變人的心願?境遇艱難而意志越發堅定,決不會墜掉直凌青雲的志向。
5.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6.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
7.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翻覆的船隻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樹木的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
8.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陸游《游山西村》
走過了重重的山巒,曲折的河水,正懷疑前面沒有路,突然出現了一個花紅柳綠的小山村。
9.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宋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誰說人老了不能再變少年,門前流水還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時候,感嘆時光流逝,而自傷衰老。
10. 學林探路貴涉遠,無人跡處偶奇觀。——王寶池《七律 勸學》
在學習的道路上,貴在鑽研深奧的知識,就像探險,人跡罕至的地方,常常有奇偉瑰麗的景觀。
11.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王寶池《七律 勸學》
自古以來,英雄總要經過磨礪。從來紈絝子弟中不會出現為人。
12. 書山妙景勤為徑,知淵陽春苦作弦。——王寶池《七律 勸學》
讀書在於勤,荒於嬉,樂於吃苦,善於吃苦。
1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清)蒲蒲松齡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會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最終的百二秦關都歸於楚。
14.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清)蒲蒲松齡
苦心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卧薪嘗膽,僅以三千越甲,吞並了吳國。
15.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佚名《警世賢文·勤奮篇》
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寒冷的冬季。引申義思是凡事都須艱苦鍛煉,不斷磨礪,才能取得成功。
② 形容「困難後是成功」的詩句有哪些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唐代:杜甫
釋文:先後讀版熟萬卷書籍,權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
2、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勤學》宋代:汪洙
釋文:學問是需要勤奮才能得來的,就像前人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讀很多書。苦學幾年,「三冬文史足用」,學問也就有了,那時候誰還會笑話你胸無點墨,沒有學問呢?
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警世賢文·勤奮篇》先輩錦集-佚名
譯文: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寒冷的冬季。引申義思是凡事都須艱苦鍛煉,不斷磨礪,才能取得成功。
4、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唐代:劉禹錫
譯文:淘金要千遍萬遍的過濾,雖然辛苦,但只有淘盡了泥沙,才會露出閃亮的黃金。
5、自古雄才多磨難, 從來紈絝少偉男。——《勸學》現代:王寶池
譯文:從古至今英雄人物總是要經歷磨難才能成就大業,而嬌生慣養之輩總是缺少氣概難以成就偉業。
③ 形容「困境」的詩句有哪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唐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唐代)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清代)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明代)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宋代)
④ 關於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古詩句有哪些
關於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古詩句有:
已是平生行逆境,更堪末路踐危機。—版——年代權:宋作者:陸游《次韻范參政書懷》
步步常由逆境行,極知造物慾其成。———年代:宋作者:陸游《逆境》
逆境嗟行遍,閑愁幸掃空。———年代:宋作者:陸游《遣懷》
吾生行逆境,平地九折。———年代:宋作者:陸游《贈湖上父老十八韻》
虛堂回古味,逆境見真情。———年代:宋作者:葉茵《偶成》
彥修但自修,逆境堪進德。———年代:宋作者:熊禾《送稅官仇副使詩十首》
已嘆嫠居久,何堪逆境頻。———年代:宋作者:樓鑰《百四從妹輓詞》
逆境須同順境寬,熟仁堅志這中觀。———年代:宋作者:蔡格《山居十三首》
歸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難排。———年代:宋作者:劉克庄《風入松·歸鞍尚欲小徘徊》
逆境偷貧樂,休兵未可期。———年代:宋作者:艾可翁《山居雜興》
⑤ 關於「經歷了困難千辛萬苦走出困境」的詩句有哪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專又一村。
更喜岷山千里屬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玉經雕琢方成器,句要豐腴字妥安。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⑥ 形容「困難重重」的詩句有哪些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內顧心茫然。
欲渡黃容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浪淘沙 劉禹錫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憶秦娥 婁山關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⑦ 形容困境的詩句
1、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2、世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山重回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答又一村。
4、千磨萬擊還堅勁,任你東西南北風。
5、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6、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7、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9、寶劍峰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10、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1、青山座座皆巍峨,壯心上下勇求索
⑧ 表達逆境中困難的詩句有哪些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詩句釋義: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2、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
詩句釋義: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這里,遙望著京城宮闕。
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詩句釋義: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詩句釋義: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句釋義: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⑨ 關於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古詩句
關於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古詩句有:
已是平生行逆境,更堪末路踐危機。———年內代:宋作者容:陸游《次韻范參政書懷》
步步常由逆境行,極知造物慾其成。———年代:宋作者:陸游《逆境》
逆境嗟行遍,閑愁幸掃空。———年代:宋作者:陸游《遣懷》
吾生行逆境,平地九折。———年代:宋作者:陸游《贈湖上父老十八韻》
虛堂回古味,逆境見真情。———年代:宋作者:葉茵《偶成》
彥修但自修,逆境堪進德。———年代:宋作者:熊禾《送稅官仇副使詩十首》
已嘆嫠居久,何堪逆境頻。———年代:宋作者:樓鑰《百四從妹輓詞》
逆境須同順境寬,熟仁堅志這中觀。———年代:宋作者:蔡格《山居十三首》
歸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難排。———年代:宋作者:劉克庄《風入松·歸鞍尚欲小徘徊》
逆境偷貧樂,休兵未可期。———年代:宋作者:艾可翁《山居雜興》
⑩ 形容越困難越有趣的詩句
1、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賞析:雄關漫道真如鐵,在這里,雄關之雄,多麼峭拔,難以攻破,多麼凝重。雄關真如鐵,雖實非浪語,而在紅軍面前,只是「漫道」而已。且看「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何等的氣魄!真是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又是多麼豪放勁健。讀到這里,只覺得紅軍戰士前進的步伐,每一踏足都踩的山頭在晃動。在字里行間,不僅歌頌了紅軍的頑強意志,抒寫人民的勝利信心;而且對敵人的鄙夷與蔑視,也溢於言表。
2、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陳元靚《事林廣記》
賞析:該詩出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第九卷:「世上無難事,人心自不堅。」;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回:悟空道:「這個卻難!卻難!」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悟空聞得此言,叩頭禮拜;毛澤東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jīng)旗奮,是人寰(huán)。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3、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賞析: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
4、千磨萬擊還堅勁,任你東西南北風。 ——鄭燮《竹石》
賞析:這首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贊美了岩竹的題畫詩,是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題畫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姿態,從來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
5、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於謙《石灰吟》
賞析: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於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於謙議立明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於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6、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賞析:明知那樣做很困難甚至很危險,但偏偏要這樣做。一般用於褒義,表勇敢、不畏艱險,也可以用作貶義,指魯莽
7、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全文賞》
賞析: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獨放的性格,勉勵人克服困難、立志成就事業的格言詩。關於梅花,宋范成大《梅譜·前序》說:「梅,天下之尤物,無問智愚賢不肖,莫敢有異議。」「尤物」,這里指特別珍異的花卉,也就是說,梅是一種品質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見,作者用梅花來象徵一種精神,這象徵本身已包含某種哲理;倘再就其經受的「徹骨寒」與最終獲得的「撲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則作為喻體的「梅花」,更寄寓著另一層深刻的道理。作者是佛門禪宗的一代高僧,他藉此詩偈,表達對堅志修行得成果的決心,說出了人對待一切困難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這也是這兩句詩極為有名,屢屢被人引用,從禪宗詩偈成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
賞析:《行路難》李白原作三首,這是第一首,作於天寶三年(744),李白遭受讒毀而被排擠出長安時寫的。詩中抒寫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憤激情緒;但仍盼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9、寶劍峰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警世賢文·勤奮篇》
賞析:字面意思是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寒冷的冬季。引申義思是凡事都須艱苦鍛煉,不斷磨礪,才能取得成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就是說寶劍的鋒利和梅花的無比清香都是經過了很多的磨難才的來的,所以一個人要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鍛煉,靠自己的努力來贏得勝利。引申意思是凡事都須艱苦鍛煉,不斷磨礪,才能取得成功。
10、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賞析:以「沉舟」、「病樹」喻困難挫折,但詩句中卻沒有表露出怨尤,反而表現的是一種對世事變遷和潮起潮落的豁達開朗。它提示人們:不要為一時的困難險阻和挫折所嚇倒,要看到「沉舟」旁的「千帆過」,「病樹」前頭的「萬木春」,損失是常有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勝利總是會和勇敢者在一起。
11、青山座座皆巍峨,壯心上下勇求索。——《憶秦娥》
賞析:寫了慷慨激昂,要勵志報國,建功立業,激揚青年熱血超越自我,有所作為的作者的形象。歌頌了不畏艱難,要激揚意氣建功立業的青年的蓬勃鬥志和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