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譚姓古詩詞

譚姓古詩詞

發布時間: 2021-01-06 18:18:52

『壹』 譚姓的名人故事(只須知道名字)

譚子(Tánzi)古譚國國君,譚氏開姓祖先。

譚雄,吳裨將。與蜀漢軍的戰斗中,為了幫助己方的李異,箭射張苞坐騎,使苞落馬。

譚紫霄 (823一973)五代末北宋初人。

譚澄(元朝)(見《元史》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七十八),字彥清,德興懷來人。

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廣東歸善人。

譚倫,明朝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書,與當時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先哲字光美,貴州平壩衛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
譚曉 (生卒年不詳 ).字鏡川,明嘉靖時人。

譚瑩[清朝],字兆仁,號玉生,廣東南海人。 幼穎敏,於書無所不窺,而尤長於詞賦。

譚星 廣東人.初系廣東三合會成員.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屬下大將。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

譚湖(1852—1922),字平波,俗稱譚老平,淇縣南大李庄人。

譚鑣,(1863-1924年),字康齋,號仲鸞,廣東新會環城南坦鄉人。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男,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

譚廷襄:(公元?~1870年待考),字竹崖;浙江省山陰(今紹興)人。著名清朝大臣

譚紹光:(公元?~1863年待考),祖貫廣東南海里水村興義坊,廣西桂平人。著名太平天國慕王。

譚浩明(1868~1927)舊桂系骨幹。字舜琴。馬平(今柳江)人。

譚慶林(1878-?):號英甫,山東泰安人。曾任北洋政府直隸口北鎮守使兼察哈爾軍務幫辦。

譚平山(1886—1956),號鳴謙,廣東高明人。

譚植棠:(公元1893~1952年),曾用名昌泰;廣東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著名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廣東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譚錫疇:河北吳橋人。著名現代地質學家。

譚 邃(1895—1939)國民黨陸軍中將。

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均是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人,是中國革命史上傑出的人物,被世人譽為「革命三譚」。

譚希林(1908-1970)湖南省長沙市人。一九二六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六年入黃埔軍校,一九二七年畢業。

譚江柏(1911年—2006年3月16日),外號『譚銅頭』,是中華民國在1930年代的國家代表隊成員,曾於1936年代表中國隊前往當時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參加奧運足球賽。之後在香港曾效力東方甲組足球隊,為香港著名歌星譚詠麟的父親。

譚文(1912-1938)抗日烈士譚文烈士山東海陽縣人,生於一九一二年五月十六日。性沉默,行篤敬,志願彌高,忠勇剛正。

譚伯仲,字卜公,號了無居士,齋名柔沖齋,當代軍旅青年書法家,四川南江縣人。

……
……
……

『貳』 譚姓的歷史名人分別是干什麼的

譚夢生:[清]字覺庵,山東濰縣東關人。喜畫梅、蘭、竹、菊。《藝林小詠、濰縣志稿》

姓譚的名人,譚姓名人
譚元:[明]吳(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有溪亭消暑圖。《退齋心賞錄》

譚燧:[清]江蘇常熟人。工畫山水松石。《畫囊》

譚雲龍:[清]一名化龍,山東濰縣東關木工,幼失學而姿性靈敏,仿邑令鄭燮書、畫幾於亂真。又酷嗜金石,所著印譜若干卷,黃縣賈筠生相國為之序。曲阜桂馥,教授萊州時驚其畫神似鄭燮,因以子猶字之。與掖縣習雲升交最厚,每至掖,必主其家。《濰縣志稿》

譚紹隆:[清]字道興,江蘇常熟人。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武進士。工書,得圭峰碑筆意。《常熟縣志》

譚宗浚:[清](一八四六至一八八八)原名懋安,字叔俗,廣東南海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榜眼。授編修,官四川學使,雲南鹽茶道。工書,長詩文,熟於掌故。有遼史紀事本末、(www.yw11.com)希古堂詩文集。《益州書畫錄續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

譚氏:[明](一六○六至一六四三)女。嘉興(今浙江嘉興)人。昌言第三女,宣府推官陸浚睿妻。工書法,兼善繪事。卒年三十八。《雅坪文稿》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

譚曉 :(生卒年不詳 )。字鏡川,明嘉靖時人。世居常熟湖鄉。該鄉因地勢低,常有澇患,鄉民多棄田業漁,荒蕪田畝以萬計。譚曉與兄譚照購回,鑿池養魚,圍圩植糧;地較高者廣種果樹;窪者種茭白菱芡。因悉心經營,地盡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數萬計"。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數侵常熟,縣令王鐵募金築城,譚氏兄弟獨任4萬余金修固城防。時人稱為"譚半城"。後遇荒年,譚氏還散米賑飢,又斥資築東門至崑山界岸勝10萬余丈,建石橋18座,以利行人。譚曉歿後,邑人紀念他,曾建專詞,兄照並祀。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少孤。同治六年(1867)舉人。屢赴進士試不第。曾入福建學使徐樹藩幕。後署秀水縣教諭。又歷任安徽歙縣、全椒、合肥、宿松等縣知縣。後去官歸隱,銳意著述。晚年受張之洞邀請,主講經心書院,年余辭歸。

譚先哲:字光美,貴州平壩衛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累官司戶部郎中。時事利弊,多有陳疏,律已矜慎,不可少干以私,辭官還鄉後,以教書育人為已任。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孫可望破遵義,據貴陽,後清兵至遵義,可望西逃,連破城邑。譚先哲聞可望軍至,率眾走,保衛東長沖囤,避之,率家人南拜永曆皇帝,囤破,先哲及妻劉氏被執,不屈,雙雙被害。大清乾隆中賜謚烈愍。

譚湖:(1852—1922),字平波,俗稱譚老平,淇縣南大李庄人。20歲時,拜石奶奶廟辛老常為師,開始學醫。30歲左右獨立行醫,兼開葯鋪。後收徒弟五六人,善治從不收診費,售葯也很便宜,在群眾中享有盛譽。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鑫培:(公元1847年-公元1917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湖北武昌人。他藝名「小叫天」。擅長老生京戲,他善於革新,為京劇老生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極其深遠,有「伶界大王」的美譽。

譚人鳳:(公元1860年-公元1920年):同盟會元老,湖南隆回人。他積極參與同盟會的革命活動,對組織和推動長江流域革命,起有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後,又積極投身於討袁革命中。著有《石叟牌詞》。

譚平山:(公元1886年-公元1956年):廣東高明人。1909年加入同盟會,曾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發起組織廣州共產主義小組,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海外,後與鄧演達組織第三黨(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積極主張抗日,建國後曾任人大常委、民革副主席。

譚錫疇:(公元1892年-公元1952年):著名地質學家,河北吳橋人。他是我國第一批地質學家之一,在我國許多省區從事過最早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尤其是山東白堊紀地層古生物調查(最早發現我國的恐龍化石)、四川西康地質礦產調查具有開創性意義。曾在北京大學、雲南大學等校任教,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地質人才。

譚天度:(公元1893年-公元1999年):廣東高明人。1920年參加革命,為廣州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之一,與譚平山、譚植棠(亦為廣東高明人)並稱「譚氏三傑」。參加了南昌起義,抗日戰爭期間參與創建並領導了東江抗日民主政權,解放戰爭期間在香港從事統戰工作。他是目前為止中共歷史上年齡(享年)最大的黨員。

譚冠三:(公元1908年-公元1985年):湖南耒陽人。1928年參加秋收起義,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譚廷襄:浙江省山陰(今紹興)人,清代官員,歷任直隸總督、刑部尚書等職。譚紹光: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因在摧毀江南大營及攻克蘇杭的戰斗中有功,被封為慕王,後在蘇州被叛徒刺殺身亡。

姓譚的名人男性
姓譚的名人,譚姓名人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 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是一位在大中華地區有影響力的流行歌手與電影演員。曾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是於1970年代至現在的樂壇巨星,曾在1984至1987年度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連續四屆獲得「最受歡迎男歌星」獎,1996年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獲得「金針獎」。當被問及有關年齡問題時,他常自稱「年年皆為二十五歲」。譚詠麟擅長演唱浪漫情歌,代表作有《愛在深秋》、《愛的根源》等。2008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榮譽勛章。

譚盾:作曲家。湖南長沙人。1976年入湖南省京劇團任小提琴演奏員。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86年獲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理論碩士學位。1983年獲國際韋柏室內樂作曲比賽二等獎。作品有交響樂《離騷》、弦樂四重奏《風雅頌》、《交響序曲第一號》等。

譚自烈:教授。四川墊江人。194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化學系。1947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院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曾任中央大學副教授、教授。1953年後,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長沙工學院教授,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系主任。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有機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對有機聚碳烷和碳化硅纖維研究較深。

譚友夫:河南新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師宣傳員、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抗大一分校教導員、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團政委。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7年後,任晉冀魯豫軍區旅政治部主任、中原野戰軍旅政委、陝南軍區分區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和邯鄲、淮海等戰役。1955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歷任副軍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後勤部部長,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譚錫疇:地質學家。直隸(今河北)吳橋人。1916年畢業於工商部地質研究所。後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進修。回國後任職於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曾在山東蒙陰發現大量保存完整的恐龍、魚類等化石,確定當地地層時代為中生代的早白堊世,糾正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認為是二疊-石炭紀的錯誤。著有《山東淄川博山煤田地質》、《四川西康地質發育史》、《四川峨眉山地質》等。

譚佳星:2015年中國好聲音.汪峰,夢想班第2名..

譚敬:(1911~1991),字和庵(龢盦),廣東開平人。民國25年(1936年)上海復旦大學商科畢業。民國28年美國紐約大學研究院國際貿易系畢業。回國後,任華業信託公司、華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南信託銀行常務董事等職。民國37年赴香港,任香港華商總會理事。1950年經中央文化部鄭振鐸副部長去信動員,從香港回上海。1956年後任公私合營上海房產公司董事。198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六、七屆中央監察委員、民革上海市七屆委員。

譚富:廣東人。譚星弟。初系廣東三合會成員。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屬下大將。1854年參加起事,圍攻韶州不克。次年夏,往湖南,尋至江西,加入太平軍。約於1857年後,隨翼王石達開獨立行動,自贛赴浙、閩、湘、桂。1860年1月,和譚星等脫離石達開東走,旋轉戰粵、湘、贛邊境,12月入閩,戰武平,次年4月抵江西,與李世賢會合,隸其麾下。後隨軍戰於浙江,守嚴州。1862年為忠劬朝將。次年1月初,走浦江,後升天將。1864年春,為取糧進江西,戰於建昌,攻宜黃,尋封陪王,由贛至閩。1865年5月敗於永定劍灘,隨後入粵,守鎮平,8月叛降清朝,並更名德恩。

譚政:湖南湘鄉位於漣水(湘江的支流)河畔,湖南最早的書院就建立在這山清水秀的湘鄉。離湘鄉不遠處有一座風景優

譚千秋:男,中共黨員,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步雲橋鎮岩前村人。1978年3月,以優異成績考入湖

譚震林: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十年內戰時期,歷任湖南省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中國工農紅

譚定良:譚定良,別號瀘水人。江西省安福縣人。江西省書協會員,安福縣美術書法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譚雪生:(1921.1—) 別名譚渡,廣東開平人。 擅長油畫。1946年畢業於國立藝專西畫系。 曾任華南文藝學院美

譚勇:(1918.8—) 號怯庵 ,廣東四會人。 擅長中國畫、美術教育。 早年參加嶺南畫派《民間畫會》。

譚百辛:(1930.12—)原名譚伯辛,廣東陽江人。擅長版畫、中國畫。1949年參軍,十四軍文化處美術創作。

譚興渠:(1929.11—)布依族, 貴州獨山人。 擅長現代彩墨畫、 扎染、蠟染藝術。 195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譚全昌:(1949.8—) 遼寧東港人,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為吉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

譚紅:1981年畢業於四川美院附中,1985年畢業於四川美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90年參加日本著名畫家。

譚根雄:(1956.2—)上海人。擅長油畫。198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系副

譚鑫培:(1847一1917):著名京劇藝術家,湖北江夏人。他在藝術 創造上成就卓著,為京劇老生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極其深遠,有「伶界大王」的美譽。 譚派主要劇目有《定軍山》、《失空斬》、《珠簾寨》、《桑園會》、《擊鼓罵曹》、《四郎探母》、 《王佐斷臂》等。傳人有劉春喜、賈洪林、貴俊卿、余叔岩,兒子譚 小培,女婿王又宸,孫子譚富英等人。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 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著有《譚有夏 合集》

譚國玉:山東文登鋪集鎮東譚家口村人,生於哈爾濱,1949年07月參軍入伍,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保送入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學習。畢業後留學蘇聯古比雪夫工程學院,獲副博士學位。(www.yw11.com)曾任總參工程兵部副部長、工程兵指揮學院院長,少將軍銜。

譚乃達:1938年6月生,男,漢族,吉林農安人;中共黨員,中將軍銜。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五大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譚輔烈:(1903-1982)男,國民黨陸軍中將。江蘇高郵樊川人(現揚州江都樊川人)。黃埔一期。

譚仲池:漢族,1949年10月出生,197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瀏陽人,曾任長沙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現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文聯主席。

譚棲偉:男,土家族,1954年8月生,重慶石柱人,重慶市委黨校研究生,1973年3月參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市委移民工委書記(兼),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等職務。

譚耀宗:1949年12月出生於香港,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民建聯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主席。

譚躍進:少將 出生於1958年02月;男;研究生學歷;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院長、專業技術少將、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軍事裝備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譚仕祿:男(1944.04---)少將軍銜,也有些資料稱作「譚世祿」,重慶萬州區沙坪壩人,中共黨員,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1991年06月晉升為少將軍銜。

譚知耕:河南新縣人。1929年參加光山縣農民赤衛軍。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連指導員、第三十一軍軍部參謀。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譚富吉:(1934—)海軍少將,湖南湘鄉人。曾任海軍廣州基地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85年08至1990年06月任海軍廣州艦艇學院政治委員。1988年0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軍銜。

姓譚的名人女性

姓譚的名人,譚姓名人
譚晶:女,中共黨員,著名的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1998 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隨即考入總政歌舞團,現為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山西省青聯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www.yw11.com)第十九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2006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研究生班,成為我國第一個通俗唱法碩士學位獲得者;2009年5月入黨,現在讀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博士研究生。

譚維維:(Sitar tan)是內地知名女歌手,2006年《超級女聲》全國亞軍。2010年,以一首備受爭議的《譚某某》讓世人驚艷,其歌詞犀利且個性,譚維維表示這次真正做了一次自己想要的音樂,維維表示其歌詞完全是自嘲之前的自己,自稱自己現在是「搖滾憤青」份子,現在的音樂多了獨立感完全屬於自己想法的表示!

『叄』 歷史上的譚姓名人

1、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

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

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

2、譚綸

譚綸(1520年—1577年),字子理,號二華,漢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譚綸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禦侵擾沿海的倭寇。譚綸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

次年,數萬倭寇再擾台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撫,剿滅福建倭寇,收復興化。隆慶二年(1568年),出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防禦台三千座,加強東北防務。

史稱其「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後,被起用為兵部尚書,累加太子少保。

萬曆五年(1577年),譚綸去世,年五十八。

追贈太子太保,謚號「襄敏」。譚綸喜愛戲曲,促成海鹽腔與弋陽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戲劇力量「宜黃腔」。著有軍事著作《說物寓武》二十篇。

3、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

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

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4、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5、譚獻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原名廷獻,一作獻綸,字仲修,號復堂、半廠、仲儀(又署譚儀)、山桑宦、非見齋、化書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於強調「寄託」,風格過於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琅琅可誦,尤以小令為長。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

另有《復堂詩續》、《復堂文續》、《復堂日記補錄》。詞集《復堂詞》,錄詞104闋。

『肆』 姓氏譚姓給兒子取名字

古人雲: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不怕生錯命,就怕起錯名。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由此可見姓名之重要。名字既然要用一輩子,那就給寶寶起個吉祥好名吧,賜兒佳名,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姓名伴隨人一生,所以影響人一生。命好、運好再加上一個吉祥好名,會讓您將來功成名就,事事順心。名字不僅是一個人的符號,更是一個人形象、品味的重要標志。

『伍』 譚姓明星有哪些

譚維維、譚耀文、譚詠麟、譚傑希、譚晶

『陸』 譚姓女孩起名

譚馨兒

很乖巧伶俐

『柒』 譚姓宗祠通用對聯

【譚姓宗祠通用對聯】
七齡登第;

三策攄奇。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神童」譚昭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勛(字彥成,長沙人)事典。
宣猷邊塞;
錫春土茅。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末長沙人譚世勛,字彥成,元符年間進士,歷官郴州教授、秘書省正字。曾扈從皇帝到金兵帥帳,以十條理由說金兵進軍之弊、講和之利。張邦昌建傀儡政權稱「楚帝」時,請他直學士院,他以病為借口不上任。著有《師陶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滁州人譚淵,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間襲父親譚勝的職務,任燕山衛副千戶。後跟從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奪九門,破雄縣,立有戰功。土茅,土階茅屋,以土為階,以茅草蓋屋。指居住簡朴。
土茅錫券;
邊塞宣猷。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下聯互易),上聯典指明代副千戶譚淵,滁州人。有膂力,引兩石弓,發無不中,從燕王起兵,奪九門,破雄縣,驍勇善戰,夾河之戰中,以馬蹶被殺,謚壯節。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勛,元符進士,又中詞學兼茂科,後扈駕至金帥帳,以十害說其用事者,言講和之利,詞意中激,金人聳聽。
七歲能登上第;

三子盡作大夫。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譚昭寶,相傳七歲應童子試而登上第。下聯典指北宋始興人譚佚,皇祜年間進土,三個兒子也都成為名大夫。
仙客練月得到;
烈婦漬血留痕。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譚峭煉丹得道,後仙去。下聯典指宋譚氏婦趙氏為元兵所害,血濺殿楹,如婦人抱嬰兒狀。
十載父子雙進士;

一時兄弟兩將軍。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元符進士譚世勛與其父譚申政和進士,其間時隔約十年。本聯可作譚姓家祠聯。下聯典指元代帥左都監譚資榮,以其弟資用攻汴梁有功,舉資用代其職。
為人樹起脊樑鐵;
把卷撐開眼海銀。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自題聯。
頗有清香留畫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譚延闓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光緒進士譚延闓自題聯。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聽鯤化海濤翻。
——五代·譚用之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五代詩人譚用之《送友人歸青社》詩句聯。
竹徑支分班玉筍;
江灣族聚躍金麟。
——佚名撰廣東省英德市英城鎮江灣村譚氏宗祠聯
據譚氏族譜載,其入英始祖譚嗣敬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機遷茲英土竹逕都(今大站鎮樟灘管理區果樹頭村)居住」。譚嗣敬於洪武十九年獲貢,曾出任浙江慈溪縣令(見《韶州府志》、《英德縣志》)。六世祖譚竹坡約於明嘉靖初年,攜室來村創業。
至乃孫譚亮采(字熙台以武舉人資格出任湖南湘鄉、善化兩任知縣)在村中毗鄰而建乃兄雲台及自身祠兩座,於是,譚姓遂為村中望族。長房雲台祠於
1992
年重修。據譚姓族譜稱,其遠祖「可奕公於唐咸通十四年(
873
年)次子守祿公,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圍落籍。」「湘省譚氏之盛,居全國之冠。蓋可奕公元孫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遷江西虔州,復遷廣東落籍外,其餘十七宏後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譚氏尤稱巨族,民國偉人譚延闓屬焉。」該譜又稱:「考譚氏有虔翁,諱崇紀,號宏帙。誥贈資政大夫。原由湖廣遷居江西堯州虔化縣西俊村。今屬贛州,隋唐稱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亂,於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戍,率眾裔遷居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寧靜後復遷於虔。至何時再來廣東,未有記載,大約在洪公(虔公長子,登進士,任廣州儒學提舉)出任廣州時間耳。」據此可知,譚宏帙乃隨子遷粵,成為譚氏之「入粵始祖」。
攬湖海英豪,力維時局;
勖沅湘子弟,共贊中華。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1897年自撰聯。
終南山上神人,涉獵文史;
棲隱洞中道士,出入金門。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唐國子司業譚峭,泉州人。好仙術,居嵩山十餘年,後登青城山,相傳仙去。亦稱紫霄真人。
勛名炳炳,榮列戊戌六君子;
偉績昭昭,號稱關隴一文人。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維新派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曾設立算學會,結合維新志士講求變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補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戊戌政變時為袁世凱出賣,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全集》。下聯典指清代洮州訓導譚詠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堅潔,擅詩文,為同光間「關隴文人第一」。有《看雲書屋詩文集》。
祖宗來自江西,慕三閭風景、五指煙霞,欽仰大夫先屈子;
嗣孫守成湖北,綿千秋俎豆、萬古馨香,堪羨公爵邁邢侯。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秭歸縣樂平里譚氏宗祠聯。
今日之東,明日之西,光陰冉冉,歲月攸攸,走不盡楚峽秦關,填不滿深潭慾海,力如項羽,智若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為什麼?請君息坐片時,試把寸心思前想後,得安閑處且安閑,留些奔波過明日;
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僕僕,道途茫茫,牽未住朱顏白發,帶未走黃金碧玉,富似石崇,貴比楊素,綠珠紅拂皆成夢,今何在?替我解下數文,沽酒半壺猜三通兩,會暢飲時應暢飲,西出陽關無故人。
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1897年自撰聯。
終南山上神人,涉獵文史;
棲隱洞中道士,出入金門。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唐國子司業譚峭,泉州人。好仙術,居嵩山十餘年,後登青城山,相傳仙去。亦稱紫霄真人。
勛名炳炳,榮列戊戌六君子;
偉績昭昭,號稱關隴一文人。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維新派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曾設立算學會,結合維新志士講求變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補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戊戌政變時為袁世凱出賣,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全集》。下聯典指清代洮州訓導譚詠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堅潔,擅詩文,為同光間「關隴文人第一」。有《看雲書屋詩文集》。
祖宗來自江西,慕三閭風景、五指煙霞,欽仰大夫先屈子;
嗣孫守成湖北,綿千秋俎豆、萬古馨香,堪羨公爵邁邢侯。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秭歸縣樂平里譚氏宗祠聯。

『捌』 譚姓字輩 我只知道我爺爺是賢字輩我爸爸是超字輩我是興字輩,不知道下一輩是什麼

我的天,給你找了半天,太多了手打不了,復制你看下,看看有什麼幫到你的。
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姒姓,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譚氏家譜序》所載,周天子封禹的後人於譚國(今山東章丘西),後被齊所滅,國人有以譚為氏者,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②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所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中有譚姓,自稱盤瓠之後。是為雲南、貴州譚氏。③出自避諱改姓。周大夫籍談之後,因避項籍諱改譚姓。④出自他族。如景頗族勒羊氏,漢姓為譚;壯、瑤、哈尼、滿、鄂倫春等族均有譚姓。始祖:夏禹。 遷徙: 譚姓發源地在今山東境內。漢代以前,山東、河南兩地是譚姓分布最廣的區域,譚姓歷史上三大郡望皆出於此兩省境內。漢代時,譚姓分布漸廣,據載,漢有隱士譚賢,太原(今屬山西)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譚姓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變化時期,因北方戰火四起,譚姓也同別的士族一起徙遷南方,這次遷徙直接導致了以後歷代譚姓南方數量多於北方的格局,即由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變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且居地范圍在湖南及其周邊地區最為集中。唐代是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在這樣一個家家戶戶安居樂業的時代,譚姓的發展更加快速,分布地域也更加廣泛。據載,唐末虔州南康(今屬江西)人譚全播,擁戴盧光稠起兵,連下虔、韶、潮三州,後在五代時任後梁的虔、韶二州節度開通使。宋元時期,金兵的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的南下,使得北方又處於混亂狀態,此期居於北方的譚姓更是向南方聚居。榮載史冊的著名人物也多出自南方。如宋有長沙(今屬湖南)人譚申,成都(今屬四川)人譚宏,金壇(今屬江蘇)人譚知柔。元有懷來(今屬湖北)人譚資榮,寧海(今屬浙江)人譚處端。清朝時,譚姓播遷出現新特點,這一時期,譚姓在國內的播遷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譚姓分布,於是,譚姓把新的發展點著眼於國門之外。據載,此時有閩、粵譚姓遷至東南亞,僑於新加坡等國。今日譚姓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等省為多。目前譚姓人口列全國第六十五位。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和青州、廣饒、臨朐等縣市。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前113)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堂號: 善斷堂唐憲宗時,譚忠為燕牙將,受燕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弘農、濟陽、齊郡。②自立堂號:六升、雙桂、壹本、源本、敦倫、敦本、思親、世顯、端潔等。 字輩: 某支譚氏字輩:□□成良,道維仁孝,庭訓玉芳,傳家本立,作善益福,權平定美,智興榮昌,保國民揚,余慶延年。 四川鄰水譚氏字輩:東德凌國積,全一毓大公,名揚光斯得,誠極萬古仁,照臨覆載至,化育出自然。 四川達州譚氏字輩:天奇永玉,廣正瑞崇,隆起茂光。 雲南文山譚氏字輩:以洪天榮貴,永遠正朝綱。 重慶大足譚氏字輩:子添友慶,成甲三中,永世家學,有開必先,培元再德。 山東萊蕪譚氏字輩:繼守葉若永,德安富震榮。 山東樂陵譚氏字輩:清如在化本,香傳萬世存。 山東滕州譚氏字輩:廣玉成金貴,文華振家邦。 湖南中 湘譚氏字輩:一言大心,世玉朝金。續字輩:青史傳芳,邦家之光,詩禮貽謀,允卜其昌。 湖南湘潭譚氏字輩:金玉光希,一世廷邦奇,興朝生卓異,文名達帝幾,颶徽涵英秀,華國宣隆儀,文章冠南楚,明訓裕鼎彝,拔選詩書裔,萃宗衍奕箕。 湖南茶陵譚氏字輩:忠實必志彥,有勝紹榮正(學應),文仕(啟世)洪之序,家修冀道成。續字輩:孝友承先澤,讀書繼後人,聲名欣顯達,功業著賢能。 湖南茶陵曲溪譚氏字輩:九任貴勝,元生廷世,嗣尚源本,克紹書香,永承先德,繼後流芳,文以道遠,達自家邦。 名人: 譚峭,五代道教學者。字景升。泉州(今屬福建)人。少時不從父命求仕進,喜好黃老神仙之學。後出遊終南山,入巴蜀,學道青城山,師事邛州何昌一,服煉辟穀養氣術,與陳摶相師友。曾撰《化書》六卷,提出「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思想;認為世界萬物起源於「虛」,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後復歸於虛,追求「虛實相通」的「大同」境界。認為「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謂之大同」。此「大同」即其最高的修煉境界。明道士王一清有《化書新聲》為之注釋發揮。 譚延美(921-1003),北宋將領。大名朝城(今山東朝城)人。少為盜於鄉里。周世宗鎮澶淵,募置帳下。即位後,從淮南,遷控鶴軍副指揮使。入宋,補指揮使,稍遷都虞候、馬步副都軍頭。雍熙中,為幽州西面行營都監,與田重進率軍出飛狐北,擊敗遼兵,以功擢防禦使。端拱初,徙知寧遠軍,會遼兵抵城下,延美開門示之,敵不敢入,引兵退去。咸平中,以左領軍衛上將軍致仕卒。 譚綸(1520-1577),明將領。字子理,號二華,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三十年(1551)任兵部主事,後署郎中事。三十四年擊退竄犯南京之倭寇,以功任浙江台州知府。三十七年大敗浙東倭寇,升浙江按察副使。三十八年,平息浙江中郁倭患。次年,升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兼誨道副使。四十二年為右僉都御史,提督福建軍務兼巡撫,率俞大猷、戚繼光、劉顯等搗毀平海衛倭巢,升右副都御史。四十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隆慶元年(1567)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軍隊,加強北方防務。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卒於任上,謚襄敏。主持兵事三十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有《譚敏襄遺集》。 譚元春(1586-1637),明文學家。字友夏,號鵠灣,別號蓑翁。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博學多聞,天啟七年舉鄉試第一。喜游大山名川,足跡遍及中國東南。與同鄉鍾惺作《唐詩歸》及《古詩歸》,名滿天下。同為明後期的一個文學流派——「竟陵體」的創始者。提倡抒寫性靈,但追求幽深孤峭而流於艱澀。著有《岳歸堂集》、《譚友夏合集》、《譚子詩歸》等。 譚廷襄(?-1870),清臣。字竹厓。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道光進士。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於1858年(咸豐八年)任直隸總督。英法聯軍北犯大沽時,力主議和,不為戰守,致大沽炮台失陷,革職充軍。次年署陝西巡撫。1861年在山東巡撫任內鎮宋景詩、幅軍、長槍會等起義軍。1862年(同治元年)暫署河東河道總督,1866年署湖廣總督,次年擢刑部尚書,兼署吏部,卒於任上。 譚獻(1832-1901),清文學家、藏書家。原名廷獻(一作獻綸),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同治舉人,任含山、歙縣等地知縣。嘗游弋於燕、趙、齊、魯間,遍交文人學士。工詩、詞、文、賦,以詞見長。通古今治亂典故。生平好聚書、刻書,藏書數萬卷,亦精於鑒別校勘。尤以藏前人詞曲為富。輯有《復堂詞錄》,刊《半廠叢書》。著《復堂日記》,為敘版本之書,考版本源流、題識、藏書題跋之類。另有《復堂類集》、《詞辨》、《篋中詞》等。 譚紹光(1835-1863),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桂平(一說象州或平南)人。壯族。道光三十年底(1851)參加金田起義,後隸李秀成部。咸豐八年(1858)參與摧毀江北大營。十年在擊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州等地時建有戰功。同治元年(1862)封慕王,率軍攻打上海。次年率所部堅守蘇州,奮勇作戰,後被叛徒刺死。 譚鑫培(1847-1917),京劇演員。先工武生,後改老生。湖北江夏(今武漢)人。幼隨父譚志道進京,入金奎科班學老生。出科後搭永勝奎班和三慶班演出,並向程長庚、餘三勝、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學藝。1880年(光緒六年)轉入四喜班,不久自組同春班。1890年任踦平署外學民籍教習,專演老生戲。1900年後,演技愈趨成熟,演出轟動京滬兩地,人稱伶界大王。1917年被北洋軍閥逼演堂會後心情抑鬱,不久病逝。其子小培、小培子富英、富英子元壽,均演老生。弟子僅王月芳、余叔岩二人。他一生創造了眾多藝術形象,在唱念做打方面均有獨特風格,以聲調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取勝,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暢;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段靈活灑脫,干凈洗練。藝術上富有革新精神,文武昆亂不擋,至今仍被京劇老生所宗法。與孫菊仙、汪桂芬並稱老生三傑。代表劇目有《空城計》、《捉放曹》、《定軍山》、《戰太平》、《汾河灣》、《戰宛城》等。 譚嗣同(1865-1898),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湖南瀏陽人。父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少年時博覽群書,好任俠,喜詞章,富於思想。青年時期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試,因不喜科舉時文,屢考不中。在此期間,他目睹了清王朝統治腐敗,益思奮發有為,立志救國救民,故自名壯飛。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慘敗,喪權失地,群情憤慨。譚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於考據詞章,無補於事,決心致力於維新變法。遂與唐才常等在瀏陽籌建算學館,創辦新學,並撰文提出變法主張,首開湖南維新之風。為追求新思想,學習新知識,他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北游訪學,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自然科學發生興趣。在訪學中,還遍交維新之士,結識了梁啟超,並通過梁啟超進一步了解到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觀點。1896-1897年,他以父命入資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待委,時往上海與梁啟超討論學問,研究變法理論,還潛心讀書,與楊文會研討佛學,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學》。1898年2月,譚嗣同回到湖南,與唐才常等倡

『玖』 誰給我講講譚姓和許姓的來源!!

譚姓來源

一、出自姒姓。即我國譚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東莒縣)國,而留在故國未走的子孫,只好以國為氏,稱譚氏。

史書中關於譚姓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魯庄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無獨有偶的是,在《詩經》中也有類似記載,詩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的譚公就是指譚國的諸侯王,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齊桓公滅譚國的原因是譚國失禮於齊,據說,齊桓公出師經過譚國,譚國國君沒有表現出當時應有的禮儀,後來齊桓公班師回國後,其他的諸侯小國都來祝賀,譚國又沒派使者前往祝賀。於是,當年(前684年)冬天,齊桓公便以此為理由滅掉了譚國。實際上,春秋時期正是諸侯逐鹿中原之時,齊桓公滅掉譚公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爭霸。

譚國滅亡後,國君譚伯逃奔到了莒(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為了紀念故土,便「以國為氏」,以譚姓相傳,這在《姓譜》和《姓纂》中均有記載。

譚伯是大禹的後代,因為大禹姓姒(音 51),所以有人稱譚姓「系出姒氏」。明代蘇平仲曾做一譚氏家譜,在譜序中寫道:「譚本姒姓,子爵。」《史記》說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音yi yi)是一種草本植物,當時被視為仙草,實際它有葯用價值。於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與「女」合為「姒」姓。古時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帶有「女」部。大禹是鯀的兒子,鯀的父親是顓頊,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黃帝。

姒姓夏朝滅於子氏商,商滅於姜姓國周。周朝初年大封先聖的後代,將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國,爵位為子,這便是譚國、譚姓的來由之一。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姓,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pan hu)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姓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

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關盤瓠

的記載,高辛氏糠(音chi)是黃帝的曾孫,15歲的時候因輔佐顓頊而建立了很大的功業,被封為諸侯,都城在高辛。後來他遭遇一吳姓將軍的侵擾,為此招募天下人,說誰能將吳將軍的頭斬下來獻給他,他就把女兒嫁給他。當時,他喂有一條名叫盤瓠的狗,身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毛。盤瓠聽到後,竟出其不意地將吳將軍的頭叼了回來並放到糠的帳下。糠沒有辦法只好將女兒讓盤瓠帶走。盤瓠帶著公主來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後來生了12個孩子——六男六女,盤瓠和他的孩子們,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發展成了被史書稱為「蠻」的少數民族。這個傳說雖然荒誕,卻在《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水經注》中都有描述。

根據瑤族人的傳說,盤瓠的後代主要有12個姓,分別是:盤、目(目覃)(shen)、包(目覃)、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其中的暉,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覃、譚、潭三姓,暉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學表明,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盤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圖騰象徵,且不深究,但關於他的傳說至少說明了在南方確實有譚姓的另二源頭。後人對盤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證,發現南山為當時(考證時期)的辰州盧溪縣西的武山,也就是現在湖南瀘溪縣境內,屬湘西地區。

三、談氏有避諱改姓譚者。而譚氏也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的,今嶺南多此姓。

許國為楚滅亡 子孫以國為姓
堯舜禪讓,千古傳為美談。據說,堯把天下讓給舜以前,曾經屬意於當時的另一位高士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堯不得已才把王位給了舜——這段傳說,說明了許姓的古老,也為許姓人平添不少光輝,因為許由也被列為是許姓的始祖之一。

根據《姓纂》的記載,許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姓纂》說:「姜姓,炎帝之子孫,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為楚所滅,子孫分散,以國為氏。」

由此看來,許姓應該是炎帝的後裔,在三千年前周武王的時候,被封在許國,後來國滅之後,子孫都以國為姓,並且四散在各地繁衍。當時許國的位置,據後世考據,就是現在的河南省許昌縣,因此,天下許姓的最初發源地,應該就在這個地方。

在歷史上,許姓的知名人物不少,令人稱羨。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字叔重,博通經典,當時人稱贊他為「五經無雙許叔重」。他所編寫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字典,也是後代研究漢字的最重要依據。

三國時代曹操以漢室丞相的名義,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時還真蒙蔽了天下人,而頭一個揭穿曹操真面目的,就是當時以評論時局知名的平輿人許劭。許劭對曹操所下的評語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句話幾乎成為曹操一生的定論,「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詞,許劭的知人之明,叫人不能不佩服。

到了元朝的時候,許家又出了一位偉大的教師許衡。據說,許衡學宗程、朱,博覽多通,非常善於教書,所以跟隨他受業的學生也十分多,他教書所在的「魯齋」,終日弦歌不輟,是為人師表者的最佳典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