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詩詞句 » 騷體古詩

騷體古詩

發布時間: 2021-01-06 09:19:54

1. 辭賦屬於古體詩嗎騷體詩屬於古體詩嗎

騷是一種文體,
大略以楚辭為代表!
主要以抒發牢騷為旨!回
以屈原的《離騷》答為代表!
後泛指「詩文」!
而賦是西漢賈誼所創
如《吊屈原賦》!
賦多詠物抒情且多哀怨!
因情調與形式
接近楚辭且也多帶「兮」字
把此字作為文腰!
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
騷體可稱作「詩」
亦可專指「賦」!
騷賦文體合稱「騷賦體」!

--寂寞大山人

2. 《離騷》是屈原騷體詩的代表,那麼屈原的騷體詩是如何開始的

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離騷體,亦稱楚辭體。騷體詩,就是指《離版騷》一類的詩。《權惜誦》是屈原突破四言體式而創造的第一首「騷體詩」,在《漢書·藝文志》屬於「詩賦」一類。

屈原所創制的「騷體詩」,雖然也合樂,但章法卻已大為不同。他放縱自己的思濤,在詩中自由奔瀉;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責;情之所至,筆之所到,全不拘古詩的章法。正因為如此,後世有些注楚辭者,想要按說《詩》的辦法,也給屈原的詩分一下章次,結果都不免碰壁。宋人錢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這一革新,明確指出:「古詩有節有章」,屈原之賦卻「有節無章」。

3. 什麼是騷體詩,如何去寫

騷體,亦稱楚辭體。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惜誦》是屈原突破四言體式而創造的第一首「騷體詩」。
騷體詩與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的不同編輯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
屈原以前的詩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體。這種句式,比起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傳說中堯舜時代的三言句式,無疑是一大進步。就它所具有的藝術表現力來說,《詩經》特別是其中的國風民歌,可以說是達到了它的高峰①。
但是,這種四言句式,畢竟節奏短促、單調呆板,容量也有限。在表現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時,它的束縛和局限,就突出地顯露出來了。倒是國風中的那些雜言體,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國、吳越民間流傳的《徐人歌》、《越人歌》、《滄浪歌》等,由於字句參差、節奏自由,在抒發思想感情上顯出了長處。
屈原在早期寫作《橘頌》時,所採用的還是這種四言體。但到了他受讒被逐,胸中積滿了悲憤和痛苦,想要將它化為詩濤噴注的時候,他就再也不能忍受這種四言體的束縛了。他大膽地學習民間的「俗歌俚句」「不拘於四言」②的經驗,有意識地採用民歌中常常出現的五言、六言、七言的新句式,保留詠唱中的語氣詞「兮」,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惜誦》就是屈原突破四言體式而創造的第一首「騷體詩」。
初看起來,「騷體」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個字,但它的作用卻是小看不得。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擴大了許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長於五言時說的那樣,由於「每句多兩字,故轉折而不迫促」,更適宜於「言情出韻」③。因此,屈原「騷體」長句句式的創造,實在是對四言體的一個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
屈原以前的詩歌,如《詩經》里的國風,一般都採用分章疊唱、反復詠嘆的形式;許多詩,只在每章中變動幾個字,來表現場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遞進(如《芣苡》、《將仲子》等)。這種形式,與詩歌合樂有關,是樂章形式的反映。它有便於記唱和加強情緒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個缺點,就是使全詩的容量相應縮小了。
屈原所創制的「騷體詩」,雖然也合樂,但章法卻已大為不同。他放縱自己的思濤,在詩中自由奔瀉;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責;情之所至,筆之所到,全不拘古詩的章法。正因為如此,後世有些注楚辭者,想要按說《詩》的辦法,也給屈原的詩分一下章次,結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錢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這一革新,明確指出:「古詩有節有章」,屈原之賦卻「有節無章」。
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卻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詩,有發端,有展開,有回環照應,甚至還採用「亂曰」的形式結尾,對全詩內容或主旨進行概括和總結,其脈理是極其分明的。這顯示出屈原詩歌既具有「憑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創造精神⑤,又具有「以意運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變化」的特點⑥。
三是體制上的擴展
屈原以前的詩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懷的抒情詩。它們往往即眼前景,就身邊事,述胸中志,表現一時、一地的某種感觸和心境。反映在詩歌體制上,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詩經》中也有一些表現王朝先祖建功立業的史詩(如大雅《生民》、《綿》,魯頌《闊宮》等),或反映當代政治、軍事重大事件,表現朝廷近臣憂慮國事的抒情詩(如大雅《桑柔》、《抑》、小雅《六月》、《正月》等),以及某些農事詩(如豳風《七月》等),在體制上出現了向中、長篇演進的趨勢。但總的來說,詩三百篇以短章為其基本體制,即使是規模最宏偉的《閟宮》,也只九章一百二十一句,四百八十四字。
屈原的「騷體詩」,特別是《離騷》,雖然仍屬抒情詩,但其所表現的,就不是一時、一地的感觸和心境了。他要在極其廣闊的規模上,展現自己大半生追求理想美政的歷程,和在這一斗爭中所經歷的歡樂、憂慮、痛苦和失望。這樣繁復的生活內容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在短短十幾句、幾十句的篇章中,是怎麼也容納不下了。為此,屈原一面從《詩經》中那些已經突破了抒情短章體制的詩歌吸取成功的經驗,一面又將戰國以來縱橫家們鋪陳排比、恣肆不羈,非把所思所慮說得雲詭波譎、淋漓盡致才罷的游說之辭的特點,運用到抒情詩的創作中來,從而把舊詩的體制大大擴展,造出了一種氣勢宏偉、有著極大容量的長篇體制。屈原的主要詩作《天問》,雖還採用四言句式,體制上卻已實現了對於古詩的大突破⑦,達到了三百八十多句、一千五百餘言。而此後的《離騷》,則長達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九字,奠定了我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四是多種形式的交互為用
「騷體詩」的基本形式和特點,已如上述。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這種新的詩體,在屈原手上並不是凝固不變、單調劃一,而是極其靈活、極富於變化的。屈原適應不同內容的表現需要,無論在句式上,還是在體式上,都不斷有新的變化和創造。
從句式上來說,《離騷》所用的就是「騷體詩」的基本句式,即六言長句,但又摻合了五、七言甚至八言,使之參差多變,在節奏上比較舒徐,適合於抒發詩人那沈鬱頓挫、悱惻纏綿的感情,表現出回腸盪氣的情韻。而《九歌》,則直接採用了民歌中常見的半句加「兮」(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句式,節奏輕快、跳躍,適合於表現娛神歌舞的歡樂、婉轉的情調。在《懷沙》以及《抽思》、《涉江》的「亂詞」中,屈原又採用了四字一頓、句末加兮的短句句式(××××,××××兮),節奏短促相承,語氣勁捷有力,表現出強烈感情的突然迸發。
從體式上說,屈原不僅有「長篇抒情體」《離騷》,表現他那時間上跨度較大、空間上又無往而不及的身世遭際和浪漫主義神遊;並在情節結構上創造了客主詁難、問答的形式(「女嬃」勸告、「靈氛占卜」等),使之在「鋪敘中有峰巒起伏」、「長而不漫」⑧,有如「黃河百里一曲、千里一直」⑨。而且還創造了《天問》這樣「瓖琦卓詭」、一問到底的「問難體」,《招魂》這樣排比鋪張、「艷絕深華」的「賦體」,《九歌》這樣由多首短章串聯而成的「組歌體」,《橘頌》這樣托物寄興的「詠物體」。如此多變的體式,交互為用,使得屈原的詩歌,呈現出「變動無常,淜浡不滯,體既獨造,文亦赴之」⑩的繽紛多姿的奇特景象,真是雲蒸霞蔚、璀璨奪目,毫無漢代效顰者的那種板滯、沉悶和單調。
正是由於屈原這富於革新勇氣的創造,我國文學史上一種既區別於先前的《詩經》,又有別於後起的
五是七言詩的詩體出現
它的出現,給春秋以來的詩歌體式帶來了一次大解放。明人吳景旭說:「經之後、賦之先,天地間忽出此一種文字」,「總覽斯文風格,鑿空不經人道,自應別名一體,以『騷』命之可也。」⑾李維楨也稱贊屈原「以一人之手,創千古之業。」⑿對屈原來說,這樣高度的評價,可謂當之而無愧!
六是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1] 。

4. 屈原的古詩有哪些

1.路漫漫其修遠兮復,吾將上下制而求索。 屈原 《離騷》
2.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 《離騷》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屈原 《漁父》
4.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 《楚辭》
5.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 《湘夫人》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5. 屈原創立的騷體詩有什麼特點和意義

離騷體,亦稱楚辭體。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惜誦》是屈原回突破四言體式而創造的第一答首「騷體詩」。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句尾多帶「兮」字。這也就是騷體詩的基本特徵。初看起來,「騷體」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個字,但它的作用卻是小看不得。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擴大了許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長於五言時說的那樣,由於「每句多兩字,故轉折而不迫促」,更適宜於「言情出韻」③。因此,屈原「騷體」長句句式的創造,實在是對四言體的一個重大突破。
屈原所創制的「騷體詩」,雖然也合樂,但章法卻已大為不同。他放縱自己的思濤,在詩中自由奔瀉;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責;情之所至,筆之所到,全不拘古詩的章法。正因為如此,後世有些注楚辭者,想要按說《詩》的辦法,也給屈原的詩分一下章次,結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錢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這一革新,明確指出:「古詩有節有章」,屈原之賦卻「有節無章」。

6. 「騷體詩」和「騷體賦」究竟有何區別

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這是因為屈原諸作為韻文 ,屬於詩歌之范疇 ;況且古人認為屈原距古詩人未遠 ,其作尚有古聖哲遺意 ,深得詩人之旨 ,或為變風變雅 (這是漢儒以來的普遍看法 ,他們認為《詩三百》大抵為古聖賢發憤之作 ,屈作亦然 );而屈原之作《離騷》又是自創新體 ,即以騷體作「詩」 ,故稱屈原之作為騷體詩 , 也是在情理之中。秦漢以後 ,人們也將帶有濃重騷體色彩的詩歌稱為騷體詩 ,如項羽之《虞姬歌》、劉邦之《大風歌》、蔡琰之七言《悲憤詩》、李白之《鳴皋歌》等等。騷體,也稱為楚辭體。它起於戰國時的楚國,是屈原創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詩人用這種文體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句尾多帶「兮」字。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騷體賦 筆者認為 ,騷體賦是一種具有鮮明騷體文學特色的賦 ,宋玉可說是騷體賦的第一位作者 ,其《高唐》、《神女》諸賦堪稱最早的騷體賦的代表作。漢初賈誼的《吊屈原賦》、《服鳥鳥賦》 ,淮南小山的《招隱士》 ,均是騷體賦中的名篇。這些作品體現了從楚辭體文學到賦體文學的過渡。隨著這種過渡的完成 ,以後騷體賦雖然也偶有佳構 (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 ,王粲的《登樓賦》等 ),但總的來看 ,它似乎已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逐步隱退 ,後代的模擬效作已無多大意義了。值得注意的是 ,騷體賦其本體還是賦 ,應與具有賦的手法的楚辭體的作品 (如宋玉之《九辯》)區別開來。程廷祚在《騷賦論上》有一段辨析頗能引人思索 :「《遠游》、《桔頌》似賦而實騷 ;漢之《長門》自悼 ,似騷而實賦。門庭流品 ,於是判矣……或曰 :騷作於屈原矣 ,賦何始乎 ?曰 :宋玉。」

7. 什麼是叫「騷體詩」

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這是因為屈原諸作為韻文 ,屬於詩歌之范疇 ;況且古人認為屈原距古詩人未遠 ,其作尚有古聖哲遺意 ,深得詩人之旨 ,或為變風變雅 (這是漢儒以來的普遍看法 ,他們認為《詩三百》大抵為古聖賢發憤之作 ,屈作亦然 );而屈原之作《離騷》又是自創新體 ,即以騷體作「詩」 ,故稱屈原之作為騷體詩 , 也是在情理之中。秦漢以後 ,人們也將帶有濃重騷體色彩的詩歌稱為騷體詩 ,如項羽之《虞姬歌》、劉邦之《大風歌》、蔡琰之七言《悲憤詩》、李白之《鳴皋歌》等等。騷體,也稱為楚辭體。它起於戰國時的楚國,是屈原創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詩人用這種文體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句尾多帶「兮」字。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8. 騷體詩的特點100字文章

騷體,亦稱楚辭體。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惜誦》是屈原突破四言體式而創造的第一首「騷體詩」。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句尾多帶「兮」字。這也就是騷體詩的基本特徵。初看起來,「騷體」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個字,但它的作用卻是小看不得。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擴大了許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長於五言時說的那樣,由於「每句多兩字,故轉折而不迫促」,更適宜於「言情出韻」③。因此,屈原「騷體」長句句式的創造,實在是對四言體的一個重大突破。
屈原所創制的「騷體詩」,雖然也合樂,但章法卻已大為不同。他放縱自己的思濤,在詩中自由奔瀉;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責;情之所至,筆之所到,全不拘古詩的章法。正因為如此,後世有些注楚辭者,想要按說《詩》的辦法,也給屈原的詩分一下章次,結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錢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這一革新,明確指出:「古詩有節有章」,屈原之賦卻「有節無章」。
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卻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詩,有發端,有展開,有回環照應,甚至還採用「亂曰」的形式結尾,對全詩內容或主旨進行概括和總結,其脈理是極其分明的。這顯示出屈原詩歌既具有「憑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創造精神⑤,又具有「以意運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變化」的特點

9. 屈原創立的騷體詩有什麼特點和意義

一、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1、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

2、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二、意義:

騷體賦是一種具有鮮明騷體文學特色的賦 ,宋玉可說是騷體賦的第一位作者 ,其《高唐》、《神女》諸賦堪稱最早的騷體賦的代表作。漢初賈誼的《吊屈原賦》、《服鳥鳥賦》 ,淮南小山的《招隱士》 ,均是騷體賦中的名篇。這些作品體現了從楚辭體文學到賦體文學的過渡。隨著這種過渡的完成 ,以後騷體賦雖然也偶有佳構 (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 ,王粲的《登樓賦》等 ),但總的來看 ,它似乎已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逐步隱退 ,後代的模擬效作已無多大意義了。值得注意的是 ,騷體賦其本體還是賦 ,應與具有賦的手法的楚辭體的作品 (如宋玉之《九辯》)區別開來。程廷祚在《騷賦論上》有一段辨析頗能引人思索 :「《遠游》、《桔頌》似賦而實騷 ;漢之《長門》自悼 ,似騷而實賦。門庭流品 ,於是判矣……或曰 :騷作於屈原矣 ,賦何始乎 ?曰 :宋玉。」

10. 古詩的來歷

故事是誰發明的目前誰也不知道,但是詩能表達人的情感,而古人也是有情感的,他們也會用詩來表達,他們寫的詩就叫古詩.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